- 海归女针锋相对主持人和Boss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2/01]
- 冤死的毛苒 — 天真简单背后血的代价 [2011/09]
- 遇到不体贴的老公我该怎么办? [2011/02]
- 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2012/03]
- 离婚后,我为什么放不下前夫? [2011/12]
- “老少配”的婚姻成了我的心病 ----婚姻中的年龄差距带来的困扰 [2012/03]
- 披着人皮的狼—李浩是如何做到的? [2011/09]
- 西方人直接,东方人含蓄——美国心理医生点评《非诚勿扰》中的情感智慧 [2011/12]
- 对你的“瘾”真的戒不掉吗?——一段婚外情带来的困扰 [2012/03]
- 疯狂英语背后的疯狂丈夫 [2011/09]
- 父母反对的婚姻会幸福吗? [2011/08]
- 我精神出轨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吗? [2011/03]
- 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结局一定是要选择分手吗? [2011/10]
- 一个女人,在丈夫和情人间的两难选择! [2011/09]
- 情场对决,自恋者必败!——美国心理医生点评《非诚勿扰》中的情感智慧 [2012/01]
- 丈夫突然提出分开,“中年”离异的我该怎么办?(续) [2011/06]
- 傍大款 [2011/01]
- 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生吗? [2011/06]
- 关于婚姻与爱情 [2011/02]
- 捞?还是不捞?“纠结一案”的咨询意见 [2011/02]
- 女儿成了“问题少女”,我该怎么办 [2011/07]
- “痴情”前男友:给qionghua的咨询意见 [2011/02]
- 如何应对移民压力和“歧视”:从王立山医生事件谈起 [2011/03]
- 关于精神疾病,涉及的司法治疗问题 [2011/02]
- 男人必读:忍是出路吗?平凡往事“忍”文引发的咨询 [2011/03]
- 四十而不惑,可我为什么还很糊涂? [2011/03]
- “一见钟情”我还要坚持吗? [2011/09]
【困扰疑惑】
咨客,男性,四十几岁,有国外留学背景,研究生学历,经济状况较好。条件优秀的咨客谈了多次恋爱,每次谈到结婚就很矛盾,纠结,总感觉还有更好的女孩。面对父母和身边的人带来的压力,咨客不知道自己是否有问题,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因而来访。
【案例】
1. 张医生:您好!请讲讲你的困扰吧。
2. 咨客:好的。我的困扰是我现在还是单身,有个女朋友,但不知道要不要和她进入婚姻。因为我觉得自己有个模式,之前交往过六七个女友,总是到了要结婚的时候我就想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感觉自己比较贪心。虽说我经济条件比较好,但年龄也不小了,还总是对异性有好奇心。女朋友现在各方面也不错,但我还是有不满,不能下决心结婚。有人说我擅长谈恋爱,但交往时间长了我就会不满足,就想分手。为此,我做过三年的心理咨询,有的说和我原生家庭有关系,有的说是社会的大思潮让我见异思迁,弄得我很矛盾。我也向往婚姻,但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婚姻能给我幸福,我也不知道我要和现在的女朋友结婚还是再继续寻找新的感情。
3. 张医生:我想应该不会有第二人知道你想要什么样的婚姻。就像你朋友所说的,你比较擅长谈恋爱,但婚姻和恋爱不是一回事,那么到现在为止,假如全世界的女性可以随便让你挑,你最想与什么样的人结婚呢?能不能说出三点具体的你最想要的条件。
4. 咨客:我觉得第一是思想上能沟通,有共鸣,第二是身材要好,第三就是身体健康。
5. 张医生:最不能接受的三条呢?
6. 咨客:思想没有共鸣,价值观不一样,肯定不行;第二就是在我看来身材有明显缺陷,肯定不行。
7. 张医生:也就是前面三点相反的不可以,对吗?
8. 咨客:对的。
9. 张医生:那你现在的女朋友符合这三点的多少?
10. 咨客:她有两条符合,思想共鸣和身体健康都很好,就是身材方面和我理想的标准还有些差距。
11. 张医生:谈恋爱的时候要求身材好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一定会找到符合你要求的女孩子。但女人结婚后,因为生育或年龄,身材会逐渐有变化,那在婚后的变化过程中,你会怎么办呢?谈恋爱的时候你可以选择分手,可结婚后涉及到家庭和孩子的问题,不能总是离婚啊,那你怎么办呢?
12. 咨客:唉,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在北京比较繁华的商业地带工作,每次看见一些穿的特别时尚、性感的女孩时,我就会想,‘为什么不找她们呢?’其实客观上来看,我女朋友也是在中等以上的水平,可我就是觉得自己还有欲望或者有能力去找这些身材各方面更好一点的女孩,我自己也很矛盾。
13. 张医生:我看出你的纠结了,看来关于这个女朋友你自己已经知道答案了。如果现在都不符合你的要求,那结婚生育、年龄稍长以后就更会有问题。尤其是你必须要的三条都不具备,而且现在不具备,以后更难具备,因为很少女孩年龄大了,生育完之后身材变得更好,这不符合生理规律,最好也就是恢复原状。这是你的第一个疑问。那下一个问题就是,婚姻和爱情是两回事,婚姻是两个人社会关系的总和,爱情仅仅是你们两个人之间的事。那你刚才的要求和想法,都只和两个人有关、和谈情说爱有关,和婚姻没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你是意识上想结婚,实际上还没有准备好要结婚,还在谈恋爱的思想状态下。什么时候能过渡到想结婚的阶段了,你的心态就不一样了,而现在你是比较年轻的心态。婚姻需要生理和心理都达到一定的成熟度才适合选择,你的生理已经达到了,但你的心理年龄还非常年轻。但我觉得你有三大优势,第一是你讲话非常诚实,直率,这点可能和你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有关,也是你很有魅力的地方。第二是你会“按图索骥”,你知道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做事情才会有目标,有效率。还有一点就是当你有困惑的时候你会去寻求专家。如果什么时候你想定下来要和一个女孩结婚,想要一个家庭,想要个孩子,但是有一些困惑,我们可以再解决。至于你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婚姻阶段,只有你自己能决定,咨询师在这点上是帮不到你的,但我理解你还没有进入婚姻应该具备的身心都相对成熟的阶段,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人和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不一样,你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年轻很多,所以还在谈恋爱的阶段,但总有一天你会想结婚,你自己会有意识的培养这方面的成熟度。我这样讲你能理解吗?
14. 咨客:我能理解,你是说我这个状态是正常的,有的人是二十几岁就想结婚,我四十几岁还没有想结婚,是因为每个人的成熟度都不一样,是吗?
15. 张医生:是这样的。
16. 咨客:那我还有个问题就是,因为之前参加了很多关于萨提亚、海灵格等方面的的培训班,还分析过我的原生家庭,我一直怀疑自己都四十多岁了,心理年龄才二十几岁,和我有完美主义倾向有关系,或者是我比较贪。还有一点就是在中国这个环境里,恋爱是要导向婚姻的,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我的想法,他们认为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我就想和您确认一下,我是该顺其自然呢,还是需要参加一些培训班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改变自己?我甚至都想找一些精神分析的方式来找出原因。
17. 张医生:关于参加各种培训班是没有必要的,第一,你是完全正常的。第二,什么时候觉你觉得自己成熟了,需要走向婚姻,完全得由你自己来决定。只要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自己快乐就好,不强求非得在什么阶段。坦诚的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对方能接受就在一起继续谈恋爱,不能接受就分开,不存在谁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因人而异。但如果你和对方的交往开始就以欺骗为目的,找我咨询是问我如何能不和她们结婚,还要让她们和你在一起,这肯定是心灵彻底扭曲的,你并没有这样,既没触犯法律也没有触犯道德底线。第三,你这样的价值观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只是按照正态分布,你不是人群中的大部分人,越是到像中国这样相对保守的国家,和你持同样信仰的人越少,越是西方国家,和你这样的人越多,差不多有一半的人像你这样。你从一个对性和爱情非常自由的国家来到相对保守的国家,是身边的人对你的想法的接受程度不一样,并不是你不正常。所以,当你自己不愿意改的时候,没必要改,只有当你有非常强烈的欲望想和一个女孩结婚,非常想要个孩子,但就是控制不住想其他的女孩,让你很痛苦时,才是你需要做咨询的时候。但现在你是因为别人告诉你这样有问题,需要改变,你自己并没有在心里觉得这是问题,并且在专业的角度来讲,你也的确没有问题,这个时候让你改变太难了。所以,你接受咨询是正确的,但是什么时候接受什么样的咨询很重要,你现在只是询问阶段。在没有问题的情况下,你非要参加个培训班去挖掘自己的问题,挖的又不对,你就感觉糊涂了。
18. 咨客:我非常同意您的分析。但现在我父母给我的压力非常大,他们都是在传统的家庭,觉得我这个年龄不结婚非常有问题,说我看花眼了,他们非常想要孙子,好在他们不和我在同一个城市。我该怎样做才能按照我自己的意愿生活,既不被父母的意见左右,同时又不让他们伤心的觉得我很不孝?
19. 张医生:所以我觉得你是个有良知的人,既不想让父母左右你的生活方式和未来的选择,又不想让他们伤心。那么你父母应该是和社会上的多数人一样,持比较传统的想法,而你代表的是少数人,是这样吗?
20. 咨客:对,是这样的。
21. 张医生:那你父母的身体状况现在怎么样?
22. 咨客:很好,都挺健康的。
23. 张医生:那很好,一般这种情况下,别人都会这样做,首先要给他们希望,告诉他们很快就有结果了,具体多长时间你也不太确定,现在已经有参考对象了,要经常汇报进展。避免和他们讲‘着什么急啊,还不确定呢,等等再说吧’之类的话,这样他们就不确定,人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就容易焦虑。得说‘这事已经在最后阶段了,只是还需要再仔细观察,为了以后婚姻稳定,你们不要催我’,但这个最后阶段是一年还是十年就不确定了,而且你并没有说谎。得让他们看到希望,感觉你离目标越来越近,不能让他们感到绝望。第二,他们担心年龄大了,你的生育有问题。但你是个男士,听上去你又很看重锻炼身体,对你生育和未来孩子的健康状况都不会有大的影响,这点你要让父母知道。第三,你和父母没有价值观上的冲突,你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让你幸福快乐。要完全理解他们,顺着他们去说,让父母感到你是个孝顺父母、听话的孩子。完全解决问题让他们满意也许是不可能了,但是他们看到儿子已经对这件事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着,就可以降低焦虑,你们的关系也就不会恶化。很多人在你的这种情况下都这样处理,你能接受吗?
24. 咨客:能,没问题,谢谢您!我还想问您个问题,我是男性,我不担心,但是我为大龄女性担心,我的女友现在也三十多岁了。我知道中国的大思潮里,所谓的成功男士都喜欢找年轻的女孩,那很多成熟的高素质的女士在年龄上就没有优势了,生育也会有问题,她们怎么办?就被迫的要选择不如意的人吗?面对这些女孩的困境,您有什么建议或者办法吗?
25. 张医生:这是社会学家和政府需要讨论的问题,医生都是针对个体解决具体的困扰。但你说的这个问题,35岁左右是个界限,35岁以上的女人生第一胎得唐氏综合症的概率会成倍的增加,而且这只是一个指标,肯定没有35岁以下生小孩安全。第二,这种社会现象是文化的差异问题,这种现象在世界上都是主流,但这种文化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不是我们哪个个体或哪届政府能解决的问题;第三就是道德问题,两个人之间总有人有年龄优势,占优势的一方不能“拖”对方,有责任心的人在发现不能给予对方婚姻时,要与对方讨论自己的想法,对方有可能选择愿意继续交往,不介意是否能和你步入婚姻,而不要用隐瞒、欺骗的方式。女人在社会上也有优势,中国因为重男轻女,导致男女比例失衡,男多女少,这是女士的优势,还有现在越来越多的工作只适合女性来做,这也是她们的优势。而你首先要解决自己的问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自然就变好了。
26. 咨客:太好了,非常感谢。我觉得您今天的解答非常到位,把我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扰,谢谢您!
27. 张医生:没关系,也感谢你的积极配合,以后如果有问题或者到下一步还有困扰的话,还可以找我们。
28. 咨客:好的,谢谢!
【咨询思路】
一.评估
1. 将咨客的困扰放在一个参照系里来评估,是只有咨客一个人有这个困扰,需要用专业标准来评判,还是某一部分人认为他有问题。在中美两个社会发展有巨大差异的社会,咨客的困扰是因为参照系的变化发生了问题,还是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有问题。评估后发现在美国有近一半的人和他的想法一致,在中国只有少数人,并且在中国还有城市和人群之间的差别,所以调换参照系咨客的问题就会变为正常值。孤立的来看咨客的问题在任何标准下都是问题,还是仅仅因为参照系的不同才变得是问题。评估后发现咨客是因为生存的环境不一样,很多人与他的想法不一样导致的问题。
2. 评估咨客到底是对性、谈恋爱还是对婚姻阶段的困扰,或者是三个阶段的问题都有。咨询师对咨客的具体要求评估后,发现咨客只是还处在谈恋爱阶段,并没有准备好步入婚姻。
3. 咨客与父母的冲突,是夹杂在他与社会冲突中的具体表现。评估咨客的父母是与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一样不能接受咨客的想法,还是社会上多数人都接受咨客的想法,而父母不能接受。与咨客讨论后发现父母代表的是社会上的多数人,儿子代表的是少数人,所以父母和多数人一样不能接受咨客的想法。
二.压力源:评估后发现咨客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环境和父母,是别人认为咨客有问题,咨客本人并不认为有问题,而且在客观角度来讲,咨客也的确没有问题。
三.解决方案
1、参照系: 咨询师帮助咨客发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参照系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美国这种对性和爱情都非常自由的国家,和在相对比较保守的中国相比,对咨客的想法的接纳程度会不一样,这并不代表咨客有问题,而是参照系的变化导致的问题。
2、顺势:关于父母给咨客带来的压力,用顺势的方式与父母讨论自己的感情问题。给父母希望的同时,同意父母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告知自己的计划和目标,缓解父母焦虑的同时,也缓解咨客本人的焦虑。
【案例启示】
一.每个人都会经历对性、对情、对婚姻强烈要求的阶段,只是有的人对某个阶段的要求时间长,对其他阶段的要求时间短,还有的人永远停留在一个阶段到最后而已。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并不是什么独特的问题。学会衡量自己是在哪个阶段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有针对性。所以,对于那些深陷婚恋方面的困扰的人,要先聚焦自己的困扰在哪个阶段,然后有针对性的解决困扰,用哲学式的、社会学的讨论,无助于解决具体的困扰。
二.人生很多的问题都需要平衡的艺术,怎么才能做好人,做对事,都涉及到如何平衡的问题。比如,和女朋友交往,需要同时兼顾女朋友和自己的要求,不能因为女朋友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委屈自己和对方结婚,也不能因为自己还没准备好,不顾女友是否会错过结婚生育的最佳年龄。只照顾一方的利益,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并不是做好人,也不是正确的做事方式。和父母、工作中的领导接触也是同样的道理,也需要去兼顾双方的需求,达到平衡,这样每个人的路才会越走越广。
心理医生:张道龙
撰稿、编辑:姚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