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归女针锋相对主持人和Boss团,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12/01]
- 冤死的毛苒 — 天真简单背后血的代价 [2011/09]
- 遇到不体贴的老公我该怎么办? [2011/02]
- 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2012/03]
- 离婚后,我为什么放不下前夫? [2011/12]
- “老少配”的婚姻成了我的心病 ----婚姻中的年龄差距带来的困扰 [2012/03]
- 披着人皮的狼—李浩是如何做到的? [2011/09]
- 西方人直接,东方人含蓄——美国心理医生点评《非诚勿扰》中的情感智慧 [2011/12]
- 对你的“瘾”真的戒不掉吗?——一段婚外情带来的困扰 [2012/03]
- 疯狂英语背后的疯狂丈夫 [2011/09]
- 父母反对的婚姻会幸福吗? [2011/08]
- 我精神出轨了,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吗? [2011/03]
- 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结局一定是要选择分手吗? [2011/10]
- 一个女人,在丈夫和情人间的两难选择! [2011/09]
- 情场对决,自恋者必败!——美国心理医生点评《非诚勿扰》中的情感智慧 [2012/01]
- 丈夫突然提出分开,“中年”离异的我该怎么办?(续) [2011/06]
- 傍大款 [2011/01]
- 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生吗? [2011/06]
- 关于婚姻与爱情 [2011/02]
- 捞?还是不捞?“纠结一案”的咨询意见 [2011/02]
- 女儿成了“问题少女”,我该怎么办 [2011/07]
- “痴情”前男友:给qionghua的咨询意见 [2011/02]
- 如何应对移民压力和“歧视”:从王立山医生事件谈起 [2011/03]
- 关于精神疾病,涉及的司法治疗问题 [2011/02]
- 男人必读:忍是出路吗?平凡往事“忍”文引发的咨询 [2011/03]
- 四十而不惑,可我为什么还很糊涂? [2011/03]
- “一见钟情”我还要坚持吗? [2011/09]
【困扰疑惑】
咨客,女性,将近40岁,高中学历,公务员。因上初中的孩子厌学,已经辍学一年多,在外打工的先生得知此事后,对咨客教育孩子的效果有所抱怨,咨客一方面对孩子的成长感到迷茫、困惑,另一方面对丈夫的不理解感到委屈和难以接受,前来咨询。
【案例总结】
年近四十的咨客,最近几年来因丈夫在外打工,独自照顾家庭和孩子,努力做好丈夫的坚实后盾、孩子的好妈妈。然而在一年多以前,上初中的孩子因患病在家休学,病好了也不想再去读书。为了减轻先生的心理负担、缓解他的压力,咨客一直以来都是独自带着孩子看病,一方面帮助孩子恢复健康,另一方面也劝孩子尽快回去读书,然而孩子病好后始终没有重返课堂。最近,先生知道孩子已经辍学一年多,心生怨气,埋怨咨客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还在亲戚面前指责咨客平时太溺爱孩子。一边是厌学的孩子,一边是丈夫的不理解,咨客感觉委屈和心痛,甚至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咨询师帮助咨客评估孩子的问题、引导咨客有效地与孩子沟通,鼓励咨客求助专业的咨询师来帮助孩子解决厌学问题。另一方面,在问询中发现,咨客与先生的矛盾焦点仍然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但是两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诉怨”,而不是感恩对方的付出,长此以往不仅很可能给夫妻关系带来裂痕,还有可能延误对孩子的帮助和引导。面对咨客曾有的轻生的念头,咨询师还运用动机面询、认知调整、正向鼓励等方法帮助咨客看到,轻生的想法和做法都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灾难。
通过与咨询师的沟通,咨客的负性情绪有所缓解,并且在解决孩子失学问题,与先生的情感问题上都有不少的收获。
【咨询思路】
一、 评估:
1. 咨客读初中的孩子主要问题是厌学、没有学习动力,暂无其他不良行为习惯;
2. 咨客与先生的矛盾焦点是孩子的学习问题,两人均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抱怨对方,亦没有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3. 咨客面临以上两方面问题,感到迷茫、委屈和心痛,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二、 咨询:
(一) 关于孩子厌学
1. 身教重于言教:对于孩子的教育,并非讲大道理、批评就能奏效,家长以身作则或是帮助孩子寻找有效资源,对孩子的帮助会更大。
2. 动机面询:咨询师引导咨客看到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其沟通将来的生存、择偶、孝敬父母等现实而具体的问题时,才能刺激和调动孩子自身学习的动力。
3. 寻求专业帮助:咨询师帮助咨客看到,孩子很可能因为家长教育方式不良、父母失去权威、孩子叛逆等问题,听不进父母的话,这时候需要寻找专家资源,帮助孩子进行专业评估和干预。
(二) 关于夫妻情感问题
1. 抓住主要矛盾:既然夫妻矛盾的焦点是孩子的问题,那么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夫妻间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2. 调整沟通方式:面对亲子问题,夫妻间相互抱怨,不仅会危害夫妻感情,更会对下一代的成长不利;相反,需要抱着感恩的心态,以“生命共同体”的立场去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
3. 家庭治疗:夫妻间的问题,都不是一方的问题,如果咨客的先生能够参与咨询,请专业的咨询师与夫妻双方共同讨论解决方案,效果会更好。
(三) 关于自杀念头
1. 认知调整:咨询师在得知咨客曾经有过自杀念头时,通过对比咨客选择自杀和选择积极解决问题后的两种不同结果,以及对周围人的不同影响,帮助咨客看到“把自己解决了,大家的问题就解决了”纯属自欺欺人,并非解决之道。
2. 动机面询:咨询师帮助咨客看到选择自杀后的严重后果,也同样希望调动咨客积极生活下去的动力。
3. 正向鼓励:面对咨客的消极状态,咨询师鼓励咨客在家庭中的付出,帮助咨客分析未来的希望,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
(四) 总之:咨客在消极状态下很可能会有偏激的念头,甚至对问题的轻重缓急难以分辨,咨询师需做咨客的现实感,帮助其保护自身利益、走出困境。
【案例启示】
一、 教育是可以让普通人走向成功的最可靠的途径。当今社会很多“富二代”、“官二代”或是一夜成名的现象让不少青年人在成长道路上心生浮躁,再加上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让许多孩子对接受高等教育产生质疑。然而,不管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成就,还是国人李开复的成功,都在显而易见地告诉大家,教育仍然是可以让普通人走向成功的最可靠的途径。
二、 夫妻关系即是“生命共同体”。夫妻关系即是“生命共同体”,要一起实现抚育小孩、赡养老人等目标,遇到问题需从家庭的整体利益出发,感恩对方的付出,这样才能避免“家庭输”的局面。
三、 亲子教育要善用资源。亲子教育,家长要改变单一说教的方式,积极调动有效资源,帮助孩子树立榜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如咨询师、家教等),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择业等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
【咨询过程】
主持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困惑,有困惑的地方就有《龙王解惑》,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新亚电视的心理咨询节目《龙王解惑》,我是主持人王鹤,在我身边的这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著名心理医生张道龙。张医生,您好!我们一起来接听今天的热线。
1. 张医生:你好,我是张医生,讲讲你的困扰吧!
2. 咨客:我有两方面的问题想咨询,一个是孩子的问题,一个是跟我先生之间的问题。
3. 张医生:先说说你和先生之间的问题吧。
4. 咨客:其实我和先生之间没有什么大的矛盾,他在外打工已经好几年了,主要是孩子的问题让我们头疼,最近他才知道孩子已经不上学了,责怪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他这件事,还在亲戚面前指责我平时太溺爱孩子,他的这个态度让我很难接受。他在外打工好几年,家里的事情我都是尽量独自承担,他打电话回来也总是抱怨自己工作多么艰辛,很少关心我这边的困难,到头来还指责我,我真不知道这日子该怎么过下去。
5. 张医生:你的小孩是几年级退学的?
6. 咨客:他就是一年多以前生了病就没去上学,后来病好了,也不想去,他觉得即使将来考上大学也找不到工作。最近他又开始学习、准备上学。
7. 张医生:准备上什么学校啊?
8. 咨客:他要回到原学校去学习,准备参加升高中的考试,但是他内心还是不愿学习。
9. 张医生:最后他怎么克服自己的阻力又准备重新回去读书了呢?
10. 咨客:前段时间我先生回来给孩子做工作,两个人也因为这事争执起来,差点动手,最后我先生说“要么你去上学,要么我辞职回来”,这样孩子才决定回去学习,但是我也不认为他这次就真能回去踏实上学。
11. 张医生:你的孩子现在上初中就表现出不爱学习、没有动力,其中一个认知是他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也没有找到工作,浪费了时间、金钱,他是这样认为的,对吗?
12. 咨客:对,他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现在与其在学校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问题是他也没去做什么,每天在家就是上网玩游戏、看看书。
13. 张医生:现在看起来小孩的问题是你们夫妻矛盾的焦点,我们先来沟通这方面的问题。
14. 咨客:恩。
15. 张医生:首先,孩子的看法是对的,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确实很普遍,所以才会有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去做村官、志愿者,但是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社会是非常重视学历的国家,如果小孩没有高中毕业文凭,那连当兵都当不了,生存都会出现问题。
16. 咨客:这些我都跟他谈过,但是他听不进去。
17. 张医生:谈的方式很重要,“身教重于言教”,你和先生两个人是大学毕业吗?
18. 咨客:都不是。
19. 张医生:对,那得找一些权威的,他比较尊重的人来去跟他谈。
20. 咨客:孩子从小很尊重他的舅舅,舅舅是大学毕业,现在做医生,但是跟他谈完之后,还是没有什么效果。
21. 张医生:那得反思是什么原因呢!
22. 咨客:孩子会说有很多企业的老板也都没有上大学。
23. 张医生:这样沟通就不具体了,你可以问问孩子说的是哪个企业的老板。这样你才能帮助孩子看到,有的老板虽然没有大学学历,但是他可能有人脉、或是“官二代”、“富二代”,当你没有这些资源的时候,要靠什么成功呢!
24. 咨客:是这样啊!
25. 张医生:第二方面,退一步讲,即使孩子不愿上大学,那也得学一个跟他的爱好有关、将来能够养家糊口的技能,比如上职高、中专、大专等。现在70%的人读大学,20%的人接受职业教育,那小孩打定要做那10%的人,这不是跟自己过不去嘛!
26. 咨客:恩。
27. 张医生:他不仅是和自己过不去,还是和父母过不去,父母把他养大之后,他却选择做最低的那10%的人,拿什么去报答父母呢?如果他没有一份工作,谈不上报答父母,又怎么有女孩愿意嫁给他呢?所以将来他打算做什么,得听一听小孩的计划。
28. 咨客:对。
29. 张医生:现代社会,你不上大学就已经成为“少数民族”了,如果再不去读职业教育,那就是“超少数民族”,如果什么正事还不干,那不就得沦为流氓、歹徒了嘛。上大学不是唯一的选择,但是我得听听你的替代选择,不能是没有出路,做“啃老族”,那啃光了以后怎么办呢?
30. 咨客:恩。我之前也问他将来干什么,他说不想挣那点死工资、想当老板。
31. 张医生:那太好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问题是老板能一步就当上吗?想做老板不得先做员工嘛,想做将军不得先当士兵嘛!你的小孩想法都没有问题,只是比较幼稚、不成熟。我今天给你示范怎么和小孩去谈,如果你谈不清楚,你知道孩子说的是天方夜谭,但是不能说服他的时候,就得找专业的咨询师去谈,让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去帮助孩子。有些时候,很可能小孩和父母呆在一起久了,产生了逆反的心理、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权威,孩子就不再愿意听父母的话了,但是换一个更权威、更专业的人去沟通,结果可能会变得不同,这是关于怎么去处理孩子的问题,我讲清楚了吗?
32. 咨客:很清楚了。
33. 张医生:第二方面,关于你和先生情感的问题。我认为你和先生的想法都对,但是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诉怨”,从你这边讲,一个人照顾家庭很不容易,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从他的角度讲,虽然不常关心你,但在外打工也要承担很多艰辛和风险,何况还在尽职尽责地给家里赚钱,他现在也会有怨气。
34. 咨客:是的,他现在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其实对我就是有埋怨。
35. 张医生:对的,你们俩现在都是在抱怨,时间长了就会使夫妻关系产生裂痕。如果你换个角度讲,“你在外打工很不容易,咱们家也需要你这份收入,我当时没跟你说孩子的事,也是因为心疼你,万一你一着急辞职了,那咱们家的经济会出现问题,或者你在那边想着这些烦心事影响工作、甚至出现危险,那我会更自责,所以我就选择‘报喜不报忧’,现在看起来效果不太好,但我的初衷是好的。”这样谈才是沟通嘛。如果他也是换个角度讲,“我知道你在家照顾孩子、老人很不容易,又赶上这么一个不争气的孩子,还不敢跟我说,都是一个人在支撑,要是我能有更大的本事,在当地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了。”这样的沟通,你听明白了吗?
36. 咨客:我觉得我们两个之间怎么说,我都能接受,但不要在外人面前责备我。因为孩子的事情,家里的亲戚都挺关心的,现在家里的亲戚好像也跟他一样,都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我的责任。
37. 张医生:对,我听明白你的处境,正因为两个人都是抱怨,所以才会都觉得委屈,但是如果两个人都用感恩、理解的心态去说话,如果亲戚抱怨你没有带好孩子的时候,先生能够站出来,“不能这么说,这孩子本来就不好带,特别像我小的时候,不爱学习。”如果先生这么说,你就不会是现在这种想法了,还会对先生心存感激,对吗?
38. 咨客:我想要的就是这些。(哭泣)
39. 张医生:对啊,我听你好像在哭,你需要去擦擦眼泪吗?
40. 咨客:没事,可以继续说。
41. 张医生:好,为什么现在没能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呢,因为你们都在抱怨对方,只是抱怨的程度有所不同,你的方式听起来更像是诉苦,如果按照我刚才那样的沟通方式,那两个人就都不会觉得委屈,他是男人,可能不会像你这样哭泣,但是他心里也会觉得委屈啊。
42. 咨客:我心里从来没有抱怨过什么,家里搬家、给孩子看病都是我一个人在做,现在他和他家里人都在埋怨我,我心里特别接受不了。(哭泣)
43. 张医生:那你认为是谁的原因呢?
44. 咨客:我也不知道,好像我该做的也都做了,孩子就是不听我的话。
45. 张医生:那这不就是答案嘛,当你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时候,你自然最容易成为别人抱怨的目标,因为你是孩子的母亲,天天跟孩子在一起,这不就所谓的“子不教父之过”,不一定是你做错了什么,但是因为跟你联系最紧密,你就好像成了“替罪羔羊”,对吗?
46. 咨客:对。
47. 张医生:那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在你这里听起来好像特别惊讶、特别委屈,小孩一直跟你长大,他如果好,是你的功劳,如果变坏,就是你的责任,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很自然地这么推理,不是吗?
48. 咨客:是。
49. 张医生:对,别人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的,想要别人不这么想,你就得给他们一个替代的理由,不然小孩的父母、亲戚都会很自然把“脏水”泼到你身上,少年犯的妈妈也不一定都有问题啊。
50. 咨客:恩。
51. 张医生:那你能做的不是诉苦,因为诉苦很可能会激怒对方。很多处在类似你这样处境的人,会跟先生和家人去讲,这个孩子为什么变得不爱学习,我认为这个孩子是什么问题,现在孩子不听我的,我找了个方法,就是找咨询师跟他谈谈。另外如果先生能来做咨询就更好了,咨询师就会听听先生是怎么想的,如果先生抱怨你没有带好孩子,他带孩子会做得更好,那咨询师就会问先生,什么原因你不能在当地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为什么没能给妻子、孩子提供更好的环境呢?这里一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呢,人一旦看到自己的问题,就会沉下心来反思,而不是一味抱怨别人了。
52. 咨客:恩。
53. 张医生:所以,这里是要跟对方把道理讲清楚,不是抱怨、也不是吵架,更重要的是齐心协力把孩子的问题解决。你的孩子看起来脑子反应很快,还能讲一些歪理,很善辩,但得需要一个比他还能讲的人,把他校正过来。
54. 咨客:是的。
55. 张医生:现在你们矛盾的焦点就是孩子的问题,不是你们本身的感情有什么问题,这是好事,一旦孩子的问题慢慢解决,你们之间的问题就会得到缓解了。现在孩子还很年轻,是容易变化的年龄,再加上家庭中还有一定的资源,你还能想到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都是非常好的。我会把你的问题再去和你的咨询师沟通,让他能继续帮助你,如果再能和你的孩子、先生谈谈,那效果就更好了。我这样帮你分析,你觉得有帮助吗?
56. 咨客:恩,这样分析以后我能清楚一些。
57. 张医生:对,我认为你非常不容易,你现在的情况就像是“三明治”,上有老、下有小,夹在中间非常艰难,但是你并不是完全没有资源的家庭,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境况。所以你今天跟我谈的这些,我能听到你是一个非常尽职尽责、非常辛苦的母亲、妻子、儿媳,孩子出现了问题,并不是你没有努力去做,效果不好,很可能是方法不当,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可以帮助你去客观地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好吗?
58. 咨客:谢谢您,跟你说完了,我感觉痛快多了,在没跟您谈之前,我有想过,自己睡一觉再也不醒过来,什么事就都没有了,大家的问题也解决了。
59. 张医生:你如果选择那样做的话,你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大家的问题来了,妈妈没有女儿了,哥哥没有妹妹,丈夫没有妻子,孩子没有妈妈了。你想孩子的问题会解决吗?是更大了,不仅不上学了,妈妈也没有了,那孩子会过得更好吗?一定不会。相反,如果你坚强起来,去面对和解决现在的困难,从心痛到痛快,孩子也变好了,丈夫看着妻子阳光起来也更爱你了,哥哥看着妹妹高兴也开心,不是这样吗?所以我很高兴你是过去有这种念头而不是现在有。现在你家里有哥哥能帮你,小孩智商也没问题,还能言善辩,将来能超过你的可能性很大呀,但是你得帮助他。如果你有一天没了,那你的孩子会怎么想,他会认为是自己把妈妈逼死了,那他能过得好吗?
60. 咨客:对,但是有的时候在那种很心痛的时候就想不了那么多了,但是想想我娘家的人对我的帮助,还是不能放弃自己。
61. 张医生:对啊,但是这些娘家人还会在,还会继续帮助你,这就是系统的好处,不是要你一个人去抗,还可以找专家帮忙,把小孩慢慢变好。小孩上初中之前你没觉得他不好,对吗?
62. 咨客:对。
63. 张医生:是啊,上初中这段不好,你帮助他渡过难关,上高中又变好了,那不就好了嘛。很多孩子上初中的时候都可能会叛逆、干点坏事,现在你的孩子就是厌学,并没有打架、斗殴,对吗?
64. 咨客:是的。我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好的习气。
65. 张医生:那这是好事。你想想那些打架斗殴的孩子的父母也没有去自我了断啊,这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66. 咨客:呵呵,确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67. 张医生:你明白就好了,今天非常感谢你的参与。
68. 咨客:非常感谢您!
69. 张医生:不客气,你也休息一下,再见!
心理医生:张道龙
撰稿、编辑:刘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