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啥做好事做善事就不能高调? [2011/02]
- 美著名作者:治国务实 新加坡值得美国学习 [2011/02]
- “人生累之诀”和“幸福之诀”之所思 [2011/02]
- 台湾教授:韬光养晦足以应对围堵企图 [2011/02]
有时看到台湾一些现象,觉得很莫名其妙:为啥做好事行善在台湾受到那么不友善的对待?而贪污腐化的审判却姗姗来迟?为啥好事在台湾不香,坏事在台湾却不臭?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社会。
转载张从兴《高调行善又何妨?》的文章如下: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中国大陆企业家、慈善家陈光标,近期到台湾展开“行善感恩之旅”,捐出了新台币5亿元的善款。由于陈光标一路高调,结果在海峡两岸引起了不少批评之声。
在批评者当中,不乏声名显赫的名人。台湾首富、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认为,捐款不必赤裸裸,要顾及受赠者的尊严;佛光山开山大和尚星云法师则认为,行善济贫应是“无相布施”,也就是不求回报的行善,才会有无限的功德。
这些委婉的批评还算客气,网上甚至还有人直斥陈光标“不过是好名之辈,利有了,现在要的是名”,甚至有人怀疑他是“假行善之名,到台湾行收买人心之实的中共另类特务”。诸如此类的恶言恶语,不一而足。
当然,也有人是支持陈光标高调行善的,例如有网友在帖子里写道:“像陈老板那样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遇把握而有当今成就也是凤毛麟角,难能可贵,而富贵不能淫有此宏大慈善心完全凭自己的能力广援贫苦大众,更是难得!”
不过,与“高调”的批评声浪相比,支持者的声音就显得“低调”多了。
首先,行善这件事情,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赞许的。问题就出自该不该高调。从逻辑学的排中律看,凡是认为行善不该高调的,就必须认可低调行善才是唯一正确的善举。
那么,低调行善是否真的毫无过患呢?一般而言,人们行善,尤其是富人行善,选择保持低调,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确实是不求名,不谋利的高风亮节之举。或者用星云大师的话说,这是不着相的“无相布施”。可是,这类圣贤级别的高人,自古以来凤毛麟角,更何况是在人心不古的当今社会。
二、是基于“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缘故。有些人虽然肯行善,却只是偶尔为之,而其行善的目的八成并不是真正为了救济弱势群体。他们担心一旦行善出了名,就会成为公益慈善团体关注的对象,从此不得不被迫行善,否则就会失去善长仁翁的“美名”。
三、法利赛人式的行善。《圣经》里面有个故事说,耶稣在圣殿里看到一个法利赛人和一个穷寡妇往圣库里投钱,法利赛财主捐献了很多钱,穷寡妇却只投进了两 个小钱。耶稣对门徒说,那个穷寡妇捐得最多,因为那是她一半的财产。现在,有很多富人之所以选择低调行善,相信是不想让人们知道原来他们平常用做公益慈善 事业的钱财,不过是其财富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是活脱脱的现代法利赛善人。
四、财富来路不正,愿意行善却怕曝光。有一些人,可能是通过不法途径取得钱财,或者是逃税惯犯,他们行善的目的泰半是为了救赎,也就是闽南方言中的“吃斋补积恶”。对这类人而言,行善当然不能高调。
“低调行善”的原因还有不少,限于篇幅,不能尽录。仔细一看,除了第一个原因以外,其余都跟真正意义上的善行相差甚远,而第一个原因偏偏是基本可以忽略的,因为这样“纯粹的人”确实不多。
“高调行善”却不同,除了可能是为了“图求美名”以外,其他都是可以放在太阳光底下暴露给众人看的。换言之,选择“高调行善”的慈善家,不怕政府知道他 的财富有多少,因为他一般不逃税;也不怕公益慈善团体经常找他,因为他乐意布施,愿意广结善缘;更不怕公众知道他到底把财富的几分之几用于慈善,因为他即 使不像陈嘉庚那样毁家兴学,也必定是竭尽所能地捐款行善。
既然提到了陈嘉庚,就顺便说一下。这位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 大慈善家,生前不仅自己倾其所有地行善,而且还经常号召别人行善。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不是陈老先生当年大张旗鼓地带头行善,树立起了富人应该“取之社 会,用之社会”的财富观,新马两地后来大概也不会有那么多富人以老先生为榜样,亦步亦趋,前仆后继地热心公益事业。别的不说,陈六使在1950年代登高一 呼,号召社会各界捐资成立南洋大学,就是受到陈嘉庚精神影响之举。
反过来看,如果陈嘉庚当年选择默默地“低调行善”,其影响力就不会这么大,以他为榜样的富人也不会那么多,公益慈善团体要筹募善款就会更加困难。
话说回来,陈光标选择“高调行善”也是有民意基础的。去年10月13日,人民网推出一项关于慈善领域富人“裸捐”等高调行善方式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 44%的网友对富人高调行善持支持态度,认为可以扩大慈善影响;47.4%的网友对善款利用怎样更好监管持担忧态度;另有5%的网友认为行善的志愿行为应 低调。
此外,还有3.6%的网友表示有话要说,其中一位网友王林留言说:“慈善就应该理直气壮,个人的慈善行为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慈善人士回报社会,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末了,说说我自己的看法:“低调行善”不过是小乘自了汉之举,“高调行善”却是大乘菩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