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吸大麻的25条理由!!! [2012/12]
- 女人们,如果你真是因为摩门教的原因,那我说:你真的错了。 ... [2012/11]
- 我没看错吧?芮成钢装傻终于装不下去了。。。 [2012/07]
- 中国的部级官员为什么都瞧不起奥巴马----解密共和国部级官员的待遇 ... [2012/12]
- 人民币兑美元真实汇率是28.386:1,你相信吗? [2012/07]
- 奴化教育何时才是头?----在海外,还敢用中国文化来教育下一代? ... [2013/03]
-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反对统一》 [2013/02]
- 中国何以成为愚民之国(貌似海外中国也一样啊) [2013/03]
- 扯一扯中医的蛋! 疼不? [2013/03]
- 长春围城背后的惨烈死难更甚南京大屠杀(组图) [2012/07]
- 中国的挨打史,其实是一部讨打史 [2012/12]
- 没有比较就没有真知---看中华民国国军是怎样救灾的 [2013/04]
- 儒家的思维方式从一开始就错了,在海外你还信这个,你就会觉得与环境格格不入 ... [2013/02]
- 中国八大菜系排名----饮食决定命运 [2012/07]
- 看本村的某些“男人”有感----丑陋的中国男人! [2013/02]
- 看成龙大哥语无伦次谈贪污腐败 [2012/12]
- 这样的军队能打赢,母猪都会上树 [2013/01]
- 豁出去了,封ID就封吧,实在是太生气了:捐你妹啊!!! [2012/07]
- 三种人,骂美国 [2012/12]
- 老A别删----看完后你是否也心灵震撼 [2012/07]
- 值得深思:怎么新闻一到了你们手里就会变味呢?也转加拿大购物商场坍塌现场的搜救工作 ... [2012/06]
- 官员不经民选就应视为无耻和不要脸 [2013/05]
- 这样的弥天大谎偏偏就有那么多人相信 [2013/02]
据Google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称,对中国的技术和信息渗透最终将迫使中国的“网络长城”垮塌,甚至导致中国体制在政治上的开放。
在被问及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检查能否持续的问题时,施密特说:“我相信这种检查制度最终将破产。中国是唯一对互联网进行积极的、强有力的检查的政府。他们并不以此为耻。”
施密特相信,一旦中国的互联网检查制度破产,中国各地的信息渗透也将导致政治和社会的自由化,从而最终改变中国政府与平民关系的性质。
他说:“我个人相信,你不可能用这种行为建设现代知识社会,这是我的观点。我想Google的大部分人会同意这一点。下一个问题自然是中国何时将出现变化,没有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我是否认为这种制度将会结束呢?答案是绝对肯定的。”
据施密特称,对中国信息自由的推动是与对经济现代化的推动同步的,而政府指使的检查对这两方面都有妨碍。他说:“我们强烈地认为,你利用这种活跃的检查制度是不可能建立起高端的、非常先进的经济的……这是我们的观点。”
同时,施密特一直在全球各地旅行,寻找扩展Google外部疆界的途径。他最新的一次国际之旅是去了四个正在发生冲突或者刚刚经历过冲突的国家:阿富汗、利比亚、巴基斯坦和突尼斯。
“我对那些特立独行的国家特别感兴趣,你知道,那些国家存在问题,”他说,“除非你去看看,否则无法真的了解那些东西。你的印象和判断会有所帮助的。”
施密特相信智能手机技术会对人们在一个变化的时代中的行为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正在研究智能手机的使用如何帮助贫穷国家的人们与腐败和不良治理斗 争。他也考察Google如何通过及时的商业行为扩张进入新兴市场。他说:“很显然,在大多数国家, 最赚钱的生意首先是在电信领域。一个笑话是,你知道索马里的海盗也得使用手机,所以索马里最强大、增长最为迅速的合法生意是电信行业。”
施密特表示,阿拉伯之春革命证明了开放的信息系统可以鼓励和推动政治变革。他说:“我认为我们正在谈论的这些国家都有非常活跃的检查制度,而他们未 能对互联网进行检查。他们窃听电话系统,控制电视报纸,除了在互联网上,很难发现真正的不同政见者的新声音。因此你可以想象当政府无法充分实施检查时会发 生什么,这显然就是我们对于开放和透明有如此强烈感受的原因所在。”
他说:“你需要信息,然后你需要有人愿意对说谎的人提出起诉。你所需要做的一切就是掌握信息,然后必须以公正的方式实施惩处,这将会大大改变这些国家。”
他表示,信息并不足以推翻政权,而阻挠信息开放的政权最后注定会倒台。
施密特说:“最糟糕的情形是民众拥有大量的信息,而政府完全无动于衷。例如,伊朗就是这样。有时候,这种情况是不稳定的。有时候,情况会恶化……但是在人们推翻当前的领导人之前,他们必须掌握达到这一目的的信息。这就是透明的重要所在。”
原文:Eric Schmidt: The Great Firewall of China will fall
发表:2012年7月9日
作者:Josh R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