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齿寒的中国孕妇和胎儿标本 [2012/08]
- 中央首长中的“老烟枪” [2012/10]
- 北京的奥运废墟! [2012/08]
- 老婆说再提芮成钢对胎教不好 [2012/04]
- 图集:27日温州南站抗议一度失控 [2011/07]
- 习近平女儿低調列席薄熙来研讨会 [2012/05]
- 《青年报》 你是“报青天”! [2011/07]
- 共享奢侈: 塞纳河畔的人工海滩 [2012/09]
- ryu:在上海孝敬父母本帮菜 [2011/04]
- 正好有摄影记者路过,碰巧就拍了下来... [2012/03]
- 乗飞机奢华头等舱 体验 Luxury flying [2011/04]
- ryu: F1场上的青春 F1女郎 [2011/07]
- 巴铁试水北京!与台湾在开罗桌下握手! [2020/09]
- 我论:90后美女坐胡锦涛龙座留影 被无情开除 [2012/09]
- 有露不白露,恶心的干露露 [2011/11]
- 上海淮海路YP时尚街拍 [2012/08]
- 香港,你今天很丢人! [2012/04]
- 自诩上等人的上海市民的深度焦虑 [2012/09]
- 祖国,我有什么本事卖你? [2012/06]
- 处心积虑的英国人太坏了! [2012/07]
- 用图片浅说“两会” [2012/03]
- 7.1 香港的表情 [2012/07]
- 中国人活在两个不同的中国 [2011/08]
- 痛感父母曽是“知青” [2012/10]
- 怪象奇谈话爱国情怀 [2012/09]
- 什么法最大?领导的看法! [2012/03]
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此次访问美国受到美国各大媒体普遍关注,但评价大多为“走过场戏”,实际价值不大。
平易近人 《洛杉矶时报》称,“习近平此次不仅想展示他将是继胡锦涛之后的一位称职领导人,同时也想向美国人展示他的平易近人。”文章称习近平“爱开玩笑”,“充满自信”,与“木呆呆的,拒人千里的胡锦涛形成鲜明对比。”报道援引美国副总统拜登的话说:“习近平对他在中国所面临的经济和政治上的种种两难局面非常坦率。”拜登形容习近平为“非常直截了当,绝对的(跟你)互动应答”,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中国领导人。”
《芝加哥论坛报》标题为“奥巴马迎接习近平,语言友好,立场坚定”。文章说“奥巴马举步谨慎。他既寄望与习近平有良好的开端,同时又要在具有反华情绪的选民面前做出对华强硬的姿态。”文章说“习近平的公共形象不像胡锦涛那么生硬,但是美国对他的观点所知甚少。”
《纽约时报》题为“露锋芒,美国迎接中国下任领导人”的文章说:“习近平受到副总统拜登直率的批评。拜登称只有在公平的前提下,中美才能够合作。拜登罗列美国对中国的不满包括:盗窃知识产权,践踏人权,拒绝支持联合国制裁叙利亚。”
ABC新闻与《华盛顿邮报》联手进行的民调显示,52%的美国人对中国印象不好,63%的人不认同亚洲崛起是积极的。
经济主题 围绕习近平在华盛顿对600多美国政治经济领域高层人士的午餐会发言,《华盛顿邮报》指出,“习近平仅轻描淡写地谈到双方之间的分歧。而官方的重点集中在加强两国贸易,军事和其它关系上。”文章说,“习近平的重点,以及在场的美国大公司总裁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如何加强两个超级经济大国的合作关系上。”《华盛顿邮报》形容习近平的发言“短小,礼貌,到点”“得到美国商界共鸣”。
《美国广播公司ABC》的一篇文章说:“没人期待习近平此行将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政策变化。” 正相反,“估计中国不会满足美国提出的任何要求”。观察人士说,“这种局面虽令美国感到很郁闷,但也在意料之中”,同时“也象征着中国更加充满自信。”而习近平本人“也体现了这种自信和变化”,“国际社会从来没有见识到这样的中国领导人。”文章还透露说:“尽管美国大使馆的一份简报称习近平‘比红色还要红’,但在中国国内,习近平更被视为走中间路线,而非狂热的毛泽东主义者”。
期待改革 《洛杉矶时报》社论,“习近平此行给美国一个机会去衡量习近平的意图,但真正的工作必需是寻找两国的共同点。”文章开头便说:“个人造就了历史。如果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不是戈尔巴乔夫,那这个世界将不是这番模样。”文章说:“习近平在文化大革命中亲历苦难,他的父亲支持经济改革,他有姐妹在加拿大,有兄弟在香港,他女儿在哈佛念书。种种事实显示,这是一个能够推动政治改革,一个有能力更全面了解西方的领导人。”
与此同时,各大媒体也都报道了在习近平访美期间,数百名人士在华盛顿抗议中国的西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