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年收入六万的四口之家怎样活 [2011/12]
- 对比国内组装的高铁与日本高铁的差距---广州行(2) [2015/10]
- 红灯区-夜总会-肉欲-衰落---三藩市奇景(4) [2011/12]
- 女人的胸不必大, 真胸不怕爆 (儿童不宜) ---世外桃源(5) [2011/09]
- 我在美国做泥工很无奈---前院后园(3) [2011/09]
- 美国强大是因有超强的军队吗? [2015/05]
- 游客看不到中国城家庭的蜗居生活 [2015/02]
- 加州男女共厕有那么可怕吗? [2015/05]
- 火炉长沙,满城美女汗香薄衫凉---回国记(6) [2015/08]
- 贫富差距,麓林靓影伴佳肴,陋巷贫寒私家饭---回国记(20) [2015/09]
- 逛老菜市,方知上品牛排是何样 [2015/12]
- 回国坐高铁,方知高铁不为旁人知的一面 ---广州行(1) [2015/10]
- 国人炒高了三藩市湾区的房价? [2015/03]
- 全美最富城市三藩市的房价 [2015/03]
- 美钞居然可以玩成这样 [2015/06]
- 吃国内来的黑米,吃出了一碗黑水 [2013/03]
- 看美国华人摩托车团队,聊纽约摩托车事件 [2013/10]
- 我在美国当农民很辛苦---前院后园(1) [2011/09]
- 裸官的妻儿住哪儿---美国的艇湾社区 [2012/03]
- 我在美国做木匠很费力---前院后园(2) [2011/09]
- 国内来的人问:不是贪官,那来的钱买这么大的豪宅? [2011/10]
- “奔驰车算个啥”富二代在美国开什么车? [2011/11]
- 来美国后,我不再歧视上海人 [2013/01]
- 人财两空的朋友说:失去了才有新收获 [2011/10]
- 漠视对生命的尊严,源自于扭曲的权威 [2012/05]
- 从军事角度看钓鱼岛之争的结果 [2013/03]
- 第一次赤脚踩粪肥---我当知青的小故事(1) [2012/07]
都说贵州人吃辣椒,是不怕辣;四川人天天吃辣椒,是辣不怕;而湖南人餐餐吃辣椒,就怕不够辣,湖南人嗜辣成性,无辣不香,故民间有“糠菜半年粮,辣椒当衣裳”的说法,可见湖南人吃辣椒的厉害。湖南人爱吃辣椒的程度,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无辣椒就不想吃饭,无辣椒就是吃山珍海味也索然无味,但凡湖南菜,无论是煎炒炖煮烤,还是烧蒸煲焖炸,样样都离不开辣椒做作料。
湖南人喜欢吃辣椒,养成了湖南人的“霸蛮”性格,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湖南,“霸蛮”二字被经常用,比方说孩子生病了,不肯吃药,老豆就会说“霸点蛮”,意思是忍一忍,把药吃了;一个人遇到困难了,向亲朋好友诉苦,大家也往往会说“霸点蛮”,意思是咬咬牙就挺过去了。湖南人的另一称呼叫“湖南猛子”,其具体的表现便是做事拼命,有闯劲,绝无反顾。当然,这里也有固执的成分在里面。正是因为有了这股蛮劲,所以湖南人无论干什么事,大都不干则已,一干就能干出点名堂来。
据考证,辣椒传入中国并在饮食中流行,大概只有200多年的时间,受辣椒的影响,湖南人不仅喜欢谈论革命,还真喜欢干革命,近代中国历史上涌现很多叱咤风云的“湖南猛子”,也许就是怕不辣的精神所造成的吧?
第一个出名的“湖南猛子”,是晚清重臣曾国藩。虽“屡战屡败”,却“屡败屡战”。与曾国藩同时代的左宗棠,也是湖南人“霸蛮”的代表人物,他以近七十的古稀之龄,带着一副棺材千里远征,终于在沙俄虎口索食,收回伊犁。
为改革流血牺牲的第一人,也是湖南人谭嗣同。“从来变法,没有流血者。如果有,请从我谭嗣同开始!”,他在狱中吟出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湖南人的“蛮气” 可见一斑。连吃辣椒都怕不辣,湖南人还会怕什么事呢? 所以,在战争年代,“湖南猛子”表现得淋漓尽致,老毛曾说过:“不吃辣子不革命。”看来辣椒与革命还真是大有关系。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改革已日益艰难,要暴力式的革命就更不易了,但怀有革命愿望的湖南人还大有人在,念念不忘文革的人也大有人在。咋办?没见湘菜馆已红遍了大江南北,“毛家菜”“韶山冲” 也越开越多,这些红彤彤的菜肴,除了辣还是辣,越辣越要吃,越吃越加辣,辣得口腔冒火,辣得肚子生烟,辣辣辣,连清汤白菜都是辣,那就让充满革命的热情在辣椒中燃烧吧!
飘洋过海来到美国的“韶山冲”,为了更好地“入乡随俗” ,适应当地人的口味,改革了传统剁辣椒鱼头辣上加辣的菜式,以雪鱼肉代替了不暝目的鱼头,红椒绿椒覆盖雪白的鱼身,以太极图形映出视觉之美,再搭配细白面条,和着鲜美的鱼汁汤吃,降低辣感,别有风味。
传统的湖南红剁辣椒鱼头,几十年来都是一头两半,辣椒铺满碟,不辣得肚里翻江倒海不算狠。受一湖南人同学邀请,去了湾区一家“韶山冲”餐馆撮了一顿,店主推荐了一款“太极剁椒鱼”,形色味俱佳,辣中带甜,“食过返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