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年收入六万的四口之家怎样活 [2011/12]
- 对比国内组装的高铁与日本高铁的差距---广州行(2) [2015/10]
- 红灯区-夜总会-肉欲-衰落---三藩市奇景(4) [2011/12]
- 女人的胸不必大, 真胸不怕爆 (儿童不宜) ---世外桃源(5) [2011/09]
- 我在美国做泥工很无奈---前院后园(3) [2011/09]
- 美国强大是因有超强的军队吗? [2015/05]
- 游客看不到中国城家庭的蜗居生活 [2015/02]
- 加州男女共厕有那么可怕吗? [2015/05]
- 火炉长沙,满城美女汗香薄衫凉---回国记(6) [2015/08]
- 贫富差距,麓林靓影伴佳肴,陋巷贫寒私家饭---回国记(20) [2015/09]
- 逛老菜市,方知上品牛排是何样 [2015/12]
- 回国坐高铁,方知高铁不为旁人知的一面 ---广州行(1) [2015/10]
- 国人炒高了三藩市湾区的房价? [2015/03]
- 全美最富城市三藩市的房价 [2015/03]
- 美钞居然可以玩成这样 [2015/06]
- 吃国内来的黑米,吃出了一碗黑水 [2013/03]
- 看美国华人摩托车团队,聊纽约摩托车事件 [2013/10]
- 我在美国当农民很辛苦---前院后园(1) [2011/09]
- 裸官的妻儿住哪儿---美国的艇湾社区 [2012/03]
- 我在美国做木匠很费力---前院后园(2) [2011/09]
- 国内来的人问:不是贪官,那来的钱买这么大的豪宅? [2011/10]
- “奔驰车算个啥”富二代在美国开什么车? [2011/11]
- 来美国后,我不再歧视上海人 [2013/01]
- 人财两空的朋友说:失去了才有新收获 [2011/10]
- 漠视对生命的尊严,源自于扭曲的权威 [2012/05]
- 从军事角度看钓鱼岛之争的结果 [2013/03]
- 第一次赤脚踩粪肥---我当知青的小故事(1) [2012/07]
六十年代初的冷战时期,苏联远离本土到西半球,开始向美国的“后院”渗透,意图在全球范围内同美国进行争夺,力图在国际事务中与美国平分秋色。因此,苏联在1962年10月份,将42枚导弹,42架伊尔28型轻型轰炸机、42架米格21型截击机、24套中程弹道导弹发射设备等军事装备,偷偷地运进了古巴。
10月15日晚,中央情报局人员将前一天拍摄到的苏联导弹安装在古巴的照片摆在了总统肯尼迪的桌子上,这一非同寻常的发现揭开了举世震惊的古巴导弹危机的序幕。
面对苏联近在咫尺的威胁,肯尼迪力排众议,否决了用“外科手术式”的空中袭击来摧毁苏联在古巴安装的导弹,而是在10月22日晚发表电视讲话,公开披露了苏联正在古巴安装进攻性导弹的消息,指出这是苏联对现状的故意挑衅,因而是美国绝对不能接受的。并宣称美国不可动摇的目标是要消除这种对西半球的核威胁,而决不会选择投降或屈服的道路,同时宣布了对古巴实行海上“隔离”措施。
与此同时,近百架携带核弹头的B-52战略轰炸机升空待命,8艘航空母舰带领180多艘舰只驶往古巴附近的海域,封锁、检查、阻止装载有任何进攻性设备的苏联船只进出古巴。
苏联对美国的行动感到震惊,10月24日,塔斯社发表声明,否认在古巴有任何进攻性武器。
在联合国,美国代表向与会各国代表出示了苏联导弹安装在古巴的照片证据,在世界公众面前驳斥了苏联代表的狡辩。
赫鲁晓夫意识到这场赌博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不得不寻求妥协,因为任何其他途径都意味着“除了相互毁灭之外没有别的前途”。
10月26日,肯尼迪收到了赫鲁晓夫的一封私人信件,暗示苏联可以从古巴撤走导弹和部队,作为交换,美国则保证不入侵古巴。肯尼迪接受了信中所提出的建议,即以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来换取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事后,肯尼迪在一次演说中谈到导弹危机的教训时强调:“最重要的是,当我们保卫自身的重大利益时,核大国必须避免这样的对抗,即迫使对方在丢脸的退却和进行一场核战争之间作出选择。”
11月8日至11日,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全部导弹,并在公海上接受了美国海军舰只船靠船的检查和拍照。11月20日,苏方又答应在13天内撤完伊尔-28型轰炸机,美方宣布解除封锁,历时13天举世注目的导弹危机宣告结束。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展示出了核武器和常规军事的优势力量,在双方的较量中,更暴露出了苏联在战略核武器和常规力量,特别是远洋海军方面与美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这场危机时,肯尼迪反对采取诸如入侵或空袭这类可能引起苏联“过度反应”的激烈措施,选择了封锁方案,让事态慢慢地一步一步朝着美国可以有效控制的方向发展,以便给对方较充分的时间去考虑每个行动的后果,防止了由于苏联因失去“面子”而导致迈进核战争的边缘。
当双方“眼珠盯着眼珠”的时候,美国军事优势在这场危机中展现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实力比不上美国的苏联最后还是眨眼了。
在六十年代美苏冷战高峰时期,通往美墨边界的19号高速公路两旁方圆十几公里范围内都是军事禁区,因为在这附近,有一个当时绝密的军事基地---大力神洲际导弹发射井。
我们开车在路牌的指引下,将车拐进了荒漠中的一条小路,再行进一段路后,就见到一座蓝色的小房孤立地处在四处一片红土地上。这就是美国的“导弹博物馆”。
当美苏冷战结束后,根据美苏达成的导弹削减协议,1987年里根总统下令销毁所有的大力神洲际导弹,而亚利桑那州的这个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发射井,作为美国政府的“国家历史遗迹”得以保留了下来。但是,直到2003年,该导弹发射井才以“导弹博物馆”的名义对外开放。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后,肯尼迪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商讨对策。
中央情报局拍摄到的苏联导弹安装在古巴的照片。
在“导弹博物馆”里,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脑来了解有关导弹动态的知识。
目前世界各核国家的核武弹道导弹的数量对比。美国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发射时的情形。
最大的那枚火箭为“阿波罗”登月火箭。蓝色导弹为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
“导弹博物馆”讲解员,都是当年在此值班的军官,现在作为博物馆的义工。进入“导弹博物馆”后,我们先看半小时关于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的纪录影片,对该导弹的设计、性能、特点、系统、操作等有个感性的认识。
在冷战高峰时期,美国在堪萨斯州、亚历桑那州、阿肯色州共部署了54枚大力神II式洲际导弹,共建了54个类似的导弹发射井。
每座导弹发射井由三部分组成,由于洲际导弹用的是液体燃料,地下结构设施非常复杂,建一座发射井就要用3年时间。每个发射井的造价比造一枚洲际导弹还要贵几倍,达830万美元。用今天的美元币值来换算,建一座发射井相当于现在的几亿美元。
这是导弹发射井的剖面结构模型。
看完纪录影片后,来到导弹发射井所处的一处平坦的空地上。
导弹发射井就在一大块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平台下面。这里周围都是山坡,外人很难发现到这极为特殊的设施。
周围有4座天线,而一个10米左右高的立式天线,可在短时间内升高到200多米,以接收全球的无线通讯信号。
这是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采用的稳定性较高的推进剂,在导弹发射前才注入到弹体内。
见到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的核弹头赶紧离开。这个重3.5吨,装有一千万吨级TNT当量的核弹头能毁灭一座100万人口的城市。
“导弹博物馆”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有关导弹的简易知识小册子,孩子通过实地“考查”来完成小册子上的问题后,可以获得一枚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联队的佩章及证书。
这是导弹发射井结构系统的剖面模型。
从很窄的入口进入发射井时需经过5道安全门,每进一道门必需报出由6位数字组成的一组密码才能进入,而这组密码只能使用一次,用完就得立即将小纸条烧掉。
最后两道钢门都厚达30厘米,每扇门重达3吨。而进这两道门前,还要与值班人员通过电话联系,报出密码后才可打开。
连续下了百多个台阶后,才来到导弹发射核心控制室。由于导弹发射时会产生剧烈的震动,所以整个控制室都是安装在由6个巨大的弹簧组成的装置上。
很多人都好奇,怎样防止值班人员因长期紧张值班而擅自发射导弹?
根据规定,控制室内任何时候都必须有两人共同值班,接到上级发射命令时,要先打开这个红色铁柜,取出事先放在里面的密码信封。
两人从红柜中各自拿出一份密码信封,再从信封中抽出密码纸以确认上级的身份。
这种专用的军事电子钟采用二十四小时数字显示,这样才不会因看错时间而发生问题。
在确认上级的身份及命令后,两人分别用不同的钥匙同时拧动开关,才能启动发射控制设备。从点火到导弹射出井口,前后只需一分钟,从离开发射井,到飞越一万五千公里击中目标,也只需二十几分钟。
去发射井要穿过长长的、由钢结构及大弹簧组成的通道。
这就是发射井内的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
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弹体长33.5米,弹径3.1米,发射重量149.7吨,命中精度达900米,最大射程为一万五千多公里。
从露天平台上望下看发射井内的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
孩子看完导弹现场后,还得在“导弹博物馆”为孩子们准备的小册子上做功课。
只有答完导弹知识小册子上的问题后,才可以获得一枚大力神II型洲际导弹联队的佩章和一份证书。
当美苏冷战结束后,根据美苏达成的导弹削减协议,1987年里根总统下令销毁所有的大力神洲际导弹。在美国一些地方,有人将废弃的导弹发射井改装成了豪华的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