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年收入六万的四口之家怎样活 [2011/12]
- 对比国内组装的高铁与日本高铁的差距---广州行(2) [2015/10]
- 红灯区-夜总会-肉欲-衰落---三藩市奇景(4) [2011/12]
- 女人的胸不必大, 真胸不怕爆 (儿童不宜) ---世外桃源(5) [2011/09]
- 我在美国做泥工很无奈---前院后园(3) [2011/09]
- 美国强大是因有超强的军队吗? [2015/05]
- 游客看不到中国城家庭的蜗居生活 [2015/02]
- 加州男女共厕有那么可怕吗? [2015/05]
- 火炉长沙,满城美女汗香薄衫凉---回国记(6) [2015/08]
- 贫富差距,麓林靓影伴佳肴,陋巷贫寒私家饭---回国记(20) [2015/09]
- 逛老菜市,方知上品牛排是何样 [2015/12]
- 回国坐高铁,方知高铁不为旁人知的一面 ---广州行(1) [2015/10]
- 国人炒高了三藩市湾区的房价? [2015/03]
- 全美最富城市三藩市的房价 [2015/03]
- 美钞居然可以玩成这样 [2015/06]
- 吃国内来的黑米,吃出了一碗黑水 [2013/03]
- 看美国华人摩托车团队,聊纽约摩托车事件 [2013/10]
- 我在美国当农民很辛苦---前院后园(1) [2011/09]
- 裸官的妻儿住哪儿---美国的艇湾社区 [2012/03]
- 我在美国做木匠很费力---前院后园(2) [2011/09]
- 国内来的人问:不是贪官,那来的钱买这么大的豪宅? [2011/10]
- “奔驰车算个啥”富二代在美国开什么车? [2011/11]
- 来美国后,我不再歧视上海人 [2013/01]
- 人财两空的朋友说:失去了才有新收获 [2011/10]
- 漠视对生命的尊严,源自于扭曲的权威 [2012/05]
- 从军事角度看钓鱼岛之争的结果 [2013/03]
- 第一次赤脚踩粪肥---我当知青的小故事(1) [2012/07]
很多年未进蒙特雷市(Monterey)中心了,因不太喜欢去人多的旅游景点,所以每次在1号公路开车经过蒙特雷城时,都是没下高速公路就从蒙特雷城边飞驰而过。
今次,因要看太平洋格罗夫小镇盛开的粉红色“冰”花海岸奇景,在开车穿过蒙特雷市中心前往“冰”花海岸途中,感觉现在的蒙特雷城比往年更显得漂亮,逐在城中停车徒步游览。
建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蒙特雷市,是美国加州的“第一城”,有“历史的摇篮”之称。
走在市区的街上,能感受到浓郁的历史氛围。
城内新修的商业街,显得特别雅致,特别干净。
蒙特雷市最著名的景点是“渔人码头”,据考证,世界上以渔村风情为概念的“渔人码头”,是最早起源于美国加州三藩市的39号码头,因这种以回归历史为特色的旅游景点成功地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其后在太平洋对岸也陆续出现了三寨版的“渔人码头”。
蒙特雷的“渔人码头”虽没三藩市的“渔人码头”大,但它的历史却与三藩市的一样悠久,有记载显示,蒙特利的“渔人码头”早在1846年就是个很繁忙的渔港。时至今日,这个“渔人码头”港湾内停泊的多是游艇,少数的渔船全“淹没”在一片白色的游艇之中。
蒙特雷的“渔人码头”与三藩市的“渔人码头”不同,它直接建在太平洋岸边粗木桩架上,是个栈桥式的“渔人码头”。为避开潮涨潮落,所有的建筑群全部建在高高的粗木桩上。
走进栈桥式的“渔人码头”内,感觉与多年前来时的样貌有所不同。
木板路两旁虽还是些老旧的木屋海鲜餐馆,但外表艳丽的色彩似乎像是最近重新油漆,没有了往年记忆中那种饱经风霜渔港的沧桑感。
在渔人码头内,集中了各式食肆及酒吧、海鲜市场等特色商店,让游客体验到了传统的渔港风情。
令人新奇的是,“渔人码头”内众多的海鲜餐馆门前,都摆有诱人胃口的海鲜大碟吸引游客的眼球!
更想不到的是,各家餐馆门前还架了一大锅热呼呼的海鲜羹,服务员招手请游客过来免费品尝。
有趣的是,门对门餐馆的服务员还当街吆喝,好像是在互比谁的嗓门清脆,谁的语调亲切,大有打擂台之势。
同是一品海鲜羹,可家家餐馆的海鲜羹味道就是不一样。
看来这“渔人码头”内餐馆的竞争蛮激烈,要以独特的风味吸引食客还真不容易。
孩子们游了一圈“渔人码头”,却喝了十几小杯不同美味的海鲜羹,这还吃得下正餐吗?!
比起三藩市建在海湾内的“渔人码头”,站在这里可以观看涨潮时的排排大浪拍击岸边,感受到大海非凡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