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年收入六万的四口之家怎样活 [2011/12]
- 对比国内组装的高铁与日本高铁的差距---广州行(2) [2015/10]
- 红灯区-夜总会-肉欲-衰落---三藩市奇景(4) [2011/12]
- 女人的胸不必大, 真胸不怕爆 (儿童不宜) ---世外桃源(5) [2011/09]
- 我在美国做泥工很无奈---前院后园(3) [2011/09]
- 美国强大是因有超强的军队吗? [2015/05]
- 游客看不到中国城家庭的蜗居生活 [2015/02]
- 加州男女共厕有那么可怕吗? [2015/05]
- 火炉长沙,满城美女汗香薄衫凉---回国记(6) [2015/08]
- 贫富差距,麓林靓影伴佳肴,陋巷贫寒私家饭---回国记(20) [2015/09]
- 逛老菜市,方知上品牛排是何样 [2015/12]
- 回国坐高铁,方知高铁不为旁人知的一面 ---广州行(1) [2015/10]
- 国人炒高了三藩市湾区的房价? [2015/03]
- 全美最富城市三藩市的房价 [2015/03]
- 美钞居然可以玩成这样 [2015/06]
- 吃国内来的黑米,吃出了一碗黑水 [2013/03]
- 看美国华人摩托车团队,聊纽约摩托车事件 [2013/10]
- 我在美国当农民很辛苦---前院后园(1) [2011/09]
- 裸官的妻儿住哪儿---美国的艇湾社区 [2012/03]
- 我在美国做木匠很费力---前院后园(2) [2011/09]
- 国内来的人问:不是贪官,那来的钱买这么大的豪宅? [2011/10]
- “奔驰车算个啥”富二代在美国开什么车? [2011/11]
- 来美国后,我不再歧视上海人 [2013/01]
- 人财两空的朋友说:失去了才有新收获 [2011/10]
- 漠视对生命的尊严,源自于扭曲的权威 [2012/05]
- 从军事角度看钓鱼岛之争的结果 [2013/03]
- 第一次赤脚踩粪肥---我当知青的小故事(1) [2012/07]
从三藩市飞去瑞士要在英国伦敦或是德国的法兰克福机场转机。
去年十一月底去瑞士时,便是在法兰克福国际机场转的飞机。
法兰克福国际机场是德国最大最繁忙的机场,但进入到候机大楼后,感觉室内很低矮,一点都显不出“高大上”,体现不出德国的强盛和富裕。
室内处处都很“简陋”,没有一丝的豪华气息。
因转机去瑞士需等候两小时,于是去休息室内静候登机。看看商务舱休息室门前服务员脸上的表情,敢情钱都花在了员工们的身上。
商务舱休息室内都是软座沙发,每位客人都能享受到免费的饮料招待,感觉很惬意。
在休息室内浏览机场网站时,发现机场内竟然有十三个卖“徕卡”相机的小店。
见登机还有近两个小时,于是去了机场内几家“徕卡”小店看经典的徕卡相机。
标有“Leica”字样的红色圆圈便是著名的“徕卡”相机商标。
机场内内一徕卡小店的柜台上摆设了一台旧款徕卡相机。
价钱牌上标的价格是9999欧元!
这款是徕卡“M”字头的经典相机,但不见柜台内有价格牌,于是上其官网查看其价钱。
娃哈哈,就这样一台手动对焦的“傻瓜”相机竟然要价$7,450美金!
便宜的也要$5,190美金,再看徕卡的相机镜头,镜头比机身还贵很多,近一万四千美金一个!
还有更吓人滴,纪念版“1945”套装要价$六万一千五百美金,还未加税,比一辆SUV350的奔驰车还要贵。
就是连一个徕卡牌子的小小望远镜也要卖三千伍佰元美金。
何以一个小小的“徕卡”相机如此之贵?
关于徕卡相机的故事有很多传说。
据说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轰炸机唯一没有涉足的地方,便是德国中西部的一座名叫威兹勒的(Wetzlar)小镇,这个镇就是诞生“徕卡”相机的地方,它是二战中被美国军方指定保留原貌的唯一一个德国城镇。
20世纪初之前,那时的相机大都是笨重的木壳机身,8×13cm的底片装在玻璃片盒里,镜头也是固定的,拍照是绝对小圈子有钱人的事。直到1931年的某一个普通的日子,徕卡的神话就发生在这个人口不过两三万的威兹勒小镇上。
奥斯卡·贝那克先生,一个光学技师,他不但喜爱拍照,更喜欢用摄影机拍摄短片,对电影里用的35mm胶卷他极为熟悉。1931年,贝那克研制了一台便于携带的新一代相机---世界上第一台带测距取景器的135相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使用35mm电影底片拍摄24×36mm片幅的相机,它比当时已有的又大又笨的相机要先进的多,并且拍摄效果更加出色,一次可以拍摄40张底片,从此也改变了相机的意义,使它成为更多人手中把玩的工具。
一个世纪以来,莱卡相机系列的脸几乎都没有大的改变。而关于徕卡相机的神话,似乎有更多种传说。
杰伊·梅塞尔这本书介绍了他一生的摄影成果和经验以及镜头背后的故事。
一个浪漫的法国人曾经拍摄了一个短片:
一位盲人行走在街头时,当一位妙龄少女从他身旁走过,他说:“夏奈尔”。
路经一辆豪华轿车,听到关车门声,他随口说:“奔驰!”。
路边一位摄影者按下了快门,快门安静得普通人几乎听不到一丝声响,他不假思索地说:“徕卡!”。
二战中,美国部队随军摄影师都配发了徕卡相机,著名的巴顿将军也是徕卡的拥趸。
据美军规定,遇到紧急情况(如即将被俘)时必须破坏随身的装备,相机也在其列,而破坏随身装备时,美军士兵往往都是用锤子或枪柄来砸,然而,这样的动作却奈何不了徕卡相机,而要毁坏徕卡相机,随军记者则要将手榴弹绑在相机上,才能炸毁徕卡相机。
美国航空摄影师Mark Mayer的一段惊险经历:当时这位摄影师正在8,000多米的高空战斗机上,用一架Leica-flex SL2 MOT俯拍另一架飞机,不料因两架飞机相距太近,致使飞机突然失控,撞上了被拍的飞机。虽然摄影师与驾驶员还来得及跳伞求生,但他的徕卡相机却没那么幸运,从8,000多米高空直坠入加里福尼亚荒茂的沙漠中,事后经多次寻找都未能寻到。直到一年后,美国海军陆站队在此地演习时,一名军官发现了埋在沙漠里的相机,幸亏机身的门因受损无法打开,才将它送到一家专业相机店处理,并冲洗其中的底片。结果躺在炎热沙漠里一年之久的底片因为机身封闭良好,居然毫发无伤。
法国摄影师Eric Valli为了拍摄一组野蜂聚居地的画面,用绳索攀上一座直立80多米的悬崖。当靠近峰顶时;他将自己悬在空中更换镜头,这只670克重的大光圈镜头不慎脱手,落入深谷。当他听到镜头与岩石碰撞出的刺耳声响时,已全然放弃了希望。等回到崖下,找到镜头时,他发现除了外面的金属环有损伤外,里面的玻璃丝毫未损,并仍可以调控拍摄。
还有个关于中国小伙子的故事。他从少年时期就开始迷上了徕卡相机,终于有一天家境平常的他用自己多年苦心积蓄下的钱买了一台徕卡相机。接着他去欧洲旅行,在卢森堡银行要取大额现金时,柜台接待小姐请他出示证件,于是年轻人将挂在胸前的徕卡相机摘下放在柜台上,正要伸手从内衣口袋中掏护照,那位卢森堡小姐微笑地敲了一下柜台玻璃面,指了指那台徕卡相机对他说;“这就是你的护照。”
徕卡相机推出以来,不仅在摄影界,甚至在政治界、演艺界等各个圈子里,都是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
徕卡将积累的全部技术储备都用在了这台相机之上。
为了能让徕卡系列的品质都达到完美,所以徕卡相机最后都需要经过手工调整,因此徕卡维持较小的生产规模。
在品管控制上,它并没有采取一般厂商的抽检方式,而是逐一检查以保证每一台机身及每一款镜头都能通过测试。徕卡价格高昂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此,但也造就了徕卡相机传奇的品质保证。
相机采用了坚固的铝合金制作机身,各项技术指标都首屈一指,从而奠定了在相机世界内的顶尖级地位。
认同徕卡M原因很简单,徕卡 在众多相机里有以下几个绝对优势:
坚固可靠的性能和极低的故障率,可以在-25℃〜60℃放心使用。
几乎无声的快门,旁轴结构使机身不会因为反光镜运动造成震动。
拥有光学品质最顶尖的镜头群。
即使没有电池或者电池耗尽也可以正常工作。
快门时滞是所有相机里最短的,在有经验的摄影师手中几乎可以保证“所见即所得”。
世界很多名人更是徕卡相机的拥趸。
古巴革命风云人物切瓦格拉。
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立体主义创始者,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
约翰·列侬(John Lennon)闻名全球的英国披头士乐队创始歌手和词曲作者.
埃尔维斯·亚伦·普雷斯利( Elvis Aaron Presley),“摇滚乐之王”猫王,知名美国摇滚乐歌手与演员,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音乐家之一 。
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oseph )流行音乐之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茱莉娅·罗伯茨Julia Roberts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凯特·摩丝(Kate Moss)英国超级名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