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寒三友 漫悟人生 [2011/12]
- 古韵诗社11轮:吟竹 [2011/07]
- 一叶知秋,秋心可鉴:共赏几首【一剪梅】秋 [2011/08]
- 【忆江南】雨烟柳情 [2011/07]
- 七律 夏夜心凉 [2012/06]
- 春思春愁 [2012/04]
- 寄调鹧鸪天 踏雪寻梅 [2015/02]
- 《贝壳村夏令营》诗词音画类:诗朗诵《随想∙静夜行》 [2012/07]
- 对饮明月 [2012/05]
- 诗社11轮:鸣谢篇 - 【水调歌头】竹韵 [2011/07]
- 诗社13轮参与:【醉花阴】游酒坊 [2011/08]
- 【西江月】 缅怀屈原 [2011/05]
- 【七律】雪俨松青 [2011/12]
- 诗坛11轮墨宝展示:生活篇 - 美食与童趣,汉绅新创 [2011/07]
- 诗社11轮墨宝展示:外一篇 - 感叹及小城与早安斗诗 [2011/07]
- 【画堂春】逛庙会 [2012/01]
- 【七律】盈月秋凉 [2011/09]
- 诗社参与:【十六字令】悟禅 [2011/06]
- 【西江月】 游子吟 - 贺和小城春秋 [2011/08]
- 【七律】 柳绿潭清 [2011/07]
(楚竹群主不在,自作主张在诗社开题,也不知庄主安排顺序,向各位作揖致歉了!)
诗社社长楚竹君去时多矣,想必是在哪处山间林深忘归了吧。我等何不就此以竹为题,召唤与楚兄!
炎黄后人爱竹,爱之深,惜之甚,叹其虚怀,敬其坚韧,临大风而不惧,虽柔韧却也宁折不弯,历三九而不辍,虽凛寒却也不低迷憔悴,故有竹之与松梅为伍而成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清雅四君子,以慨叹梅之傲、兰之幽、竹之坚、菊之淡,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为炙手的题材,皆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其共有的品格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其实,竹与草是为同宗,却品格迥异,而生于九州各处竹之形态也各具特色。楚之湘妃竹,有坚贞执着的凄美,川之毛竹挺拔而顺遂,江浙庭院中的修竹更是千姿百媚,而生于彩云之南的凤尾竹,则是眷顾有致的静雅与娇美,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番诗会,依然是依着俗成的规矩,不限格体韵律,散文、清议与故事皆可入题,各位尽可以自胜为裁,不拘一格,共添乐趣。以下抄录一些名篇谨供参考鉴习:
《诗经》之五九:竹竿《诗经•风•卫风》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尔不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藋藋竹竿,以钓于淇。岂尔不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唐•杜牧《题新竹》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南宋•辛弃疾《卜算子•修竹翠罗寒》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修竹翠罗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知无数。
只共梅花语,懒逐游丝去。著意寻春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宋•朱淑真《卜算子•竹里一枝斜》
(宋代女诗人,号幽栖居士)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剩。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竹里一枝斜,映带林逾静。雨后清奇画不成,浅水横疏影。
吹彻小单于,心事思重剩。拂拂风前度暗香,月色侵花冷。
清•郑燮《竹石》
(即郑板桥,题画诗:《题竹石图》纸本水墨、纵137 横73.3厘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潇湘竹》(题画诗)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历代文人墨客中,画竹得意者不计其数,而满清闲客郑板桥最是胸有成竹,可谓集大成者。今选其一,以为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