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一辈子不结婚又能怎样 丈夫当真必不可少吗

作者:angeler  于 2013-6-4 15:5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爱情,婚姻|通用分类:爱情婚姻|已有2评论

编者按:生活里的故事,可以正说,可以反说;生活里的故事,可以你说,可以他说;生活里的故事,有A面,有B面。把正说反说、你说他说、A面B面黏合起来,就是生活AB面……

  本期主题:她们为什么不嫁?

  A面

  (没必要)

  “没有丈夫的人应该也可以安度晚年”

  她今年40岁,“除了没有丈夫”,她今什么都有

  据她了解,和她一样到了这个年纪还没有结过婚并且下一步也没有结婚打算的女人并不多,而且,大家不结婚的理由也都不一样。

  “王姐”的故事

  多年当“小三” 耽误了“青春”

  有些人是迫不得已才到了这一步,比如王姐。王姐比她大一岁,在一家婚恋网站上是高级用户。“红娘”们为王姐“量身定制”可以见面的对象,完全按照王姐提出的要求:事业有成、经济条件好、离异或丧偶没关系但身边不能有子女、拥有产权的房子、身体健康无不良嗜好……王姐每次打扮得“优雅、知性”地去面见的都是符合这些纸面条件的人。

  然而结婚终究不是淘宝购物,看图片和介绍即能完成,稍有不满还能退换。王姐说,有时候一见面就知道这个人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虽然屡战屡败,但王姐还是保持着锐气,越挫越勇。王姐是被“误了青春”的痴心人,她曾是隐蔽的第三者,对方迟迟不能办妥离婚或者根本就没去办也没打算办,只是这样糊弄王姐,王姐则为了这份“爱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他“马上就自由了”,生生等到了37岁那年,对方全家移民加拿大,她才真正看清楚,这一回“来真的了”——人家两口子带着孩子走了,给她留下一句“对不起”。这中间,王姐几次怀孕几次打胎,曾横下心来要生下孩子哪怕没有名分,都被对方苦苦哀求着打住。她不忍心他难过,他一边道歉一边糊弄得她越来越难过。

  唯一让王姐能感到些许安慰的是这个人留了一套房子给她,一个70平米的大开间,足够她一个人“耍”了一同时,这个人留下了一笔“装修费”,如果王姐能算计着花,稳稳当当过上十几年不成问题。不过,王姐还是想结婚,“没有男人的家不能算是家,没有老伴的晚年只能叫孤苦伶仃”,王姐怕的就是这两个“没有男人天不遂人愿,王姐目前还”漂着,符合她的一切要求又能看上她的人,一直还没出现。

  她有过两段恋情

  她觉得不结婚的生活好过婚姻生活

  因为王姐的存在和王姐的“折腾不止”,她可以像对着一面镜子一样照见自己——她和王姐的确不同,她不结婚,既不是因为有过伤痛的经历,也不是因为一直兜兜转转没有合适的对象,她是自觉、自愿、自然地进行了这样的选择——她就是觉得不结婚的生活好过婚姻生活。而且,她也不觉得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人配得到她或者笼统地称之为女人的这个群体中的某一分子“如海的深情”。看看身边的王姐,拿自己的青春和命运去赌一个人的情真意切,结果又怎么样呢?

  她谈过恋爱,在32岁那年她父亲去世之前,对于不结婚这件事,她还不像现在这样坚定。但是,回想那些恋爱经历,她也确实觉得自己“不够投入”,也可能是没有遇见那个“最对的人”

  第一位男友来自安徽,是大学同学,他们之间“上演”过像琼瑶电视剧一样的桥段。大冷天人家脱下大衣给她披上,自己冻得瑟瑟发抖;春天带着她去郊区踏青,用省吃俭用存下的钱给她雇毛驴……这段短命的恋爱维持了半年多,没等到“上演”三伏天站在大太阳底下抱着棉被其中捂着北冰洋冰激凌等她走出宿舍楼这一幕,就宣告结束。她觉得那是青涩少年的“胡来”,照着小资产阶级的文艺作品谈恋爱的典型病症。

  第二位男友是她第一个工作单位、某政府机关的同事,比她高三届的学长,一心想当处长的副主任科员。当年,她第好看“过,在海口常驻的父亲属于提前进入小康的一员,不指望她靠着微薄的工资生活,给她买的衣服有时一套的价钱就顶上她两个月的工资。曾经,她是单位里领导时装潮流的人,局长是她父亲的同学,她高调,也没人有微词。况且,年轻姑娘大家都喜欢,看着高兴。就这样,这个人开始了默默地追求。现在想想,他追得还蛮巧妙。那时她骑自行车上下班,夏天穿着长裙子怕卷进车轮里,便将两侧的裙摆拎起来攥在手里握着车把,这个人每天跟着她,保持着适当的距离直到被她发现,她说”你怎么不叫我“,那人说”你在前面就像一只蝴蝶我总想看着……那以后,他们约好时间,每天一起上下班,慢慢发展到中午一起吃饭,周末一起出去玩儿,然后,确定了恋爱关系。

  这是一段平静的恋爱,从一开始,她就没什么激动的感觉,发展起来之后,距离她希望出现的激动越来越远。时隔多年,她能回想起来的细节已不多,有趣的是,这些细节都围绕着他要当处长的理想。比如,他总是把领导说过的某句话拿出来问她,“你说他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意思”;比如,他总是习惯性地回顾自己一天的表现,找出一些细枝末节和她一起“分析”,“你说我这样做究竟是不是妥当,领导会不会因此对我产生不好的印象”;比如,他拿着微薄的工资领着她去王府、西单,去工艺品商店,反复研究比照,看哪一件可以成为下一个节日给领导的“惊喜”……还有,他常常会拉着她一起“做梦”,他告诉她,“等我当上处长,就找人提拔你”。她记不清楚他是否说过“等我当上处长你就是处长夫人”这句话,她不想嘲笑他的理想,但是,如果不是他说的,记忆中的这句话是哪里来的呢?她因为这句话,偶尔会歪着嘴露出一丝哂笑。

  不能不承认,此人是固执地坚守理想的人,现在,他已经当上正处长很多年,并且继续保持着锐气为成为副局长未雨绸缪,而她还是老样子,从主管机关下放到企业之后,做着办公室职员,至今无起色。

  分手是她提出来的,她很直白,说总觉得有一天他会为了理想不择手段,她甚至举了例子,说一个处长委任状和她都掉进河里,他一定要先捞委任状……他很伤心,说总我当处长不好吗?难道不是为了我们俩吗“?她说就为自己吧,”我不想要

  所有认识她的人都说她是个“有原则”、“有主见”的人都包括王姐。王姐说,人生就是这样,你选择了吃馒头就别抱怨馒头噎人,你选择了吃米饭就别抱怨米饭容易馊,反正,你要逆来顺受才能苦尽甘来。王姐的苦尽甘来表现在她有了当一辈子会计也买不起的房子和一笔十几年不吃不喝也攒不出来的存款,至于代价,不说也罢了。每当王姐这样跟她交流,她就会说一句:“天下小三多了,你算命好的一个,好好珍惜。”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外遇都能如此全身而退并且有“遣散费”聊以自慰。王姐的经历,让她看不起男人——她认为这个族群中的一部分人是“低等”的人穷的时候是“三孙子”,有钱了觉得什么都能拿钱买,不仁不义。

  第二位男友之后,她经历过被人“介绍对象”、单位组织的“集体相亲”,还有父母逼着她去见的一系列老朋友的儿子、老朋友的老朋友的儿子们,她总是淡淡地让这种关系越来越淡,直至对方意兴阑珊。这样拖拖拉拉着,婚姻大事还没有起色,父亲因为脑卒中突然离开了。

  母亲入住老人院

  她了解到老人们并不孤独

  她是这个年龄的人中少见的独生女,虽说父亲给她们母女留下了三套房产和不少存款,她还是要保有一份工作。这样,母亲便没人照料。失去了父亲之后,母亲神情恍惚,生活几乎完全乱了,丢三落四,心神不宁,而且总有从楼上跳下去的冲动。她尝试过将母亲托付给高价请来的保姆,但是每个保姆都留不住,谁也不愿意每天寸步不离地盯着一位总伺机自杀的老人。最终,她只好选择了一家带医疗护理的老人院。

  因为陪伴母亲,她对老人院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她甚至发现,这里的老人并不孤独,他们有自己的朋友,有自己感兴趣的娱乐,甚至发就像幼儿园的孩子可以选择各种兴趣班一样,这里的老人们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果你对家人关照的期待降低到零点,也就是说你完全不需要考虑有没有人关注你、惦记你、定期看望你,你只要把这里当成你的唯一家园而且是只有你一个人组成的家,别人都是你的邻居和帮手,那么,你的精神会很愉快很自由。”她这样解释她对老人院的喜爱和信赖。

  母亲进驻老人院的第三年,因突发心梗去世。她继承了父母的全部财产,但仍然坚持好好上班挣“糊口”的钱。每个周六周日,她到母亲住过的老人院去,服侍一位老阿姨,给一位叔叔读《瞭望》周刊。这两个人她很喜欢,他们都是没有儿女的人,阿姨更是一生未婚。

  丈夫并非不可缺少

  她衣食无忧感觉后顾无忧

  父亲去世之后她忙于母亲的生活没有精力顾及恋爱,母亲离开之后她已经完全打不起精神来想自己的终身。她想过很多次,自己的生活中缺少什么吗?钱,不缺;乐趣,不缺;健康,目前不缺……那么,就是缺一个丈夫,而这个,因为未知,因为能不能找到并不确定,找来的人是不是合适也不确定而变得很渺茫。她尝试做减法,按照顺序写下了十个词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从最不需要减起,居然,第一个被减掉的就是丈夫。这样一来,她自己也明白了,一辈子不结婚,大约会是她的终极状态。

  王姐一边找对象一边劝她还是要“找个人过到老”,理由都是民间的老生常谈。而她找了一个周末带着王姐去了老人院见那位穿着领子上镶了花边的白衬衫的文艺老阿姨。王姐很感慨,这老太太居然委托了律师来解决她的养老问题,她的离休费、房产都用以保障她能在这个老人院走到最后的最后。那么,“没有丈夫的人应该也可以安度晚年”了吧?她觉得这位老阿姨的今天其本质就是她的未来。想想能决定不结婚,也是一件奢侈而大胆的事。她感谢父母,让她衣食无忧。不依靠男人过一生,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假如,她就是一名无依无靠、收入可怜的小职员,恐怕命运会是另一副面孔。

  B面

  (恐惧症)

  “再来一个人,生活会复杂一千倍吧?”

  世界上有很多复杂到让人绝望的棘手事情,她坚定地以为,结婚,是这些事情中毫无疑问要排名第一的那桩。

  “我是不是得了人们说的婚姻恐惧症了?”这个问题,她问过不止一个好朋友。有趣的是,她不需要答案,只需要问出来,在对方正费尽思量寻觅一种“不让大龄未婚困难女受伤”的表达方式时,她自己率先亮出诊断结果,“别琢磨了,我肯定是病得不轻。”有时候她有另一种说法——吓坏了,被结婚这件事吓坏了。

  她恨透了“没人要”这个说法

  如果不拿出一点篇幅说说主人公的生活状态,那么通常会招致几类评论——这女人一定面目丑陋;这女人一定有某种缺陷不适合结婚;这女人一定是性格极端不讨喜难以与人共处;这女人一定是挑花了眼直至误了青春……反正,这女人有难言之隐或者明摆着的各种毛病,否则,她怎么会“没人要”呢?

  她恨透了“没人要”这个说法。有一次,在一家她常去吃一例蟹粉狮子头当下午茶的中国菜馆,正巧碰见一位中年妇女带着几个人来这里“抓小三”。仗着人多,中年妇女一把抓住年轻外遇的一绺长发,狠狠拽着、骂着:“你这个没人要的……”听到这句话,她立即轻蔑了,就这么点儿追求,活该有今天,你自己曾经是“有人要”,如今还不是男人闲着你又“要了”更年轻的人……女人把有没有男人“要”当成生活目标就够可悲了,还要变本加厉地把这个上不得台面的东西拿出来显摆,在她看来,基本上属于“没出息到家”了

  回到她的基本状况。她38岁,职称是副教授,教授翻译课程,同时她在一家翻译公司兼职担任口译,按工作时间计价。因为形象好、语言好,她常常被一些客户争抢,有时候一天的口译工作完成,收入相当于学校一个月工资奖金课时费的总和。眼下,她已经进入了“挑选客户”的境界,她不喜欢的客户、不感兴趣的项目、碰巧不想工作只想宅在家里的时间,她坦然对钱说不喜——不去也没有不能糊口之虞,去不去,凭的是心情和兴趣。她有自己的房子,早在还只是讲师的时候,她已经在三环内买了房子,90平方米,无论对一个单身女子还是对于一个三口人的小家,都够用了。她有一辆代步的车,和昂贵的房价相比,在北京,有车是太平常的事,几乎不值一提。

  假如上面说到的这一切可以概括为“婚姻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的话,按照民间的标准,她应该是很容易嫁出去的一员。但是,她落单了,用她父母的话说,这是“自觉的选择”,结婚对她来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她有过两次恋爱没受过伤害

  还有一种常见的猜测,每每发生在她这样的女性身上,她们被认为是在恋爱中饱受伤害因而对异性充满怀疑甚至仇恨的人。然而,她不是。她有过两次恋爱,第二次恋爱过程中有过短暂的同居,也就是说,她经历过性,也经历过怀孕。至今,回想这两次加起来不到两年的恋爱,她不觉得自己受到了什么伤害。相反,她觉得是她伤害了对方,特别是第二位。

  她的第一次恋爱发生在大学期间。对方是她的学长,一位来自浙江的才子。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会唱整出的越剧《红楼梦》,动不动给她写上几行温存小楷的情书,讲讲齐眉举案、十八相送之类的爱情故事,她觉得挺好的。无论才华、家境和情怀,这个人都是百里挑一。当年,在他们所在的那所“人精扎堆”的学校,他们俩,堪称珠联璧合。然而尽管如此,她总是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激情吧,那种彼此凝视的瞬间即彼此点燃的激情——那个年纪的她,这种能用理想主义的语言去描述的感觉,恰是她拼命想要的。

  他们在一个雨天的下午分手,她特意把这个“吹灯拔蜡”的地方选在了圆明园。对方一掉眼泪,她就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对的。她一下子明白了是什么力量促使自己做出这个决定,他太柔弱了,就像林黛玉一样,才华横溢着一路弱不禁风下去,和他一起生活,她要当他的“宝哥哥”。那么,那个文艺的她、多情的她、浪漫的她,交给谁呢?毕业多年后,他们见过,那人带着夫人从国外回来,同学们聚会,她也被邀请。他大方地介绍自己的爱人与她相识,她感叹天道有常,这位夫人豪放彪悍,当他的“宝哥哥”绰绰有余。他们很幸福,至少看起来是这样。

  婚前一定一定不要同居

  与第一次相比,第二次恋爱显得十分正式。他是她爸爸的老同学介绍的,在被引荐之前,已经确定了门当户对、学历相当、经济稳定,彼时她研究生即将毕业,已经确定了要留校任教。最初,这个人符合她对婚姻对象的期许,国企精英,有才华,家境殷实,从小入读各级名校,家学家教都不错。因为不缺钱,有能力浪漫,对她无微不至,很快进入谈婚论嫁。谈论的过程中,他开始操持着装修房子,同时,他们开始同居。

  至今,她认为如果女人想和某个男人结婚,并且对这桩婚姻充满期待,那么,一定、一定不要同居。并不是因为她保守,而是,她亲身体会了与婚姻状态无穷近的同居生活足以打碎一个对婚姻怀有梦想的人那个脆弱的梦。有时候,回忆起他们在一起的时光,很多美好,她认为是在同居生活开始之前,而真的住在一起后的日子,被她整合成为一张枯燥的时间表:早晨,她起床做早饭,他们面对面吃过早餐之后,他开车去上班。这一天如果她有课需要到校,那么他会提前出门,先送她;如果她只需要在家里准备课程,那么,他走后她第一件事是整理和清洗用过的碗碟。这一天就是这样,她看书、看影碟、午睡、买菜、做晚饭,等他回来吃。晚饭过后,他们可能去附近的小花园散步,可能去逛街,可能一起看一张影碟,可能各自上网看新闻。然后,十一点,熄灯。

  一开始,这种生活让她懂得了什么是岁月静好,这不是很多文艺女青年喜欢用的词、向往的日子吗?可是,静好的岁月来了,激情呢?兴奋呢?生活中的一切不能都是淡淡的,可是,那些浓浓的内容和情绪呢?她看着它们渐行渐远。这中间,因为性的初体验而来的极致缠绵被新鲜感已经不再的例行公事所取代,没了探索,没了好奇,性也变得淡淡起来。这中间,她怀孕了,他们因为生与不生讨论,因为日后孩子的教育而争执,因为孩子到底是跟着爷爷奶奶还是姥姥姥爷而意见不合,因为他建议她“不要上班”、“做全职妈妈”而引发她关于自我价值实现的纠结……

  所有这一切,开始逼近婚姻生活的所谓真相,开始令她困惑——这到底是不是我要的一生呢?她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她想象中,她的生活不是这样的,她自己说不清楚,只是觉得,这些过于具体,过于平淡或者说平静,而她不希望自己的一生就这样平静到头。

  因为这样的不满足,她开始挑剔,她试图从他们的对话中重新发现新鲜的内容,试图从每天的日子里重新发现与前一天不同的乐趣,然而,很遗憾,没有。于是,她开始觉得他很“麻烦”,吃早餐很麻烦,买菜很麻烦,一起看影碟很麻烦,周六周日陪伴他更麻烦,给他熨衣服很麻烦……一切的麻烦,都源于这些内容侵占了她沉思默想、阅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间。

  很多人,有能力应对这些麻烦,并且从麻烦中找到笑对生活的勇气,她觉得她恰好没有这个能力,她变得抑郁、烦躁起来。这期间,她失去了孩子,莫名其妙的,她流产了。“也许是上天认为我没有做好当妈妈的准备,”她说,“我都没想好自己应该怎样生活,怎么负担一个孩子的一生?”这之后,他开始“发现”她的不对劲。她确定他是爱她的,不然他不会认为自己有了竞争对手,不会拿出工作的时间来“盯梢”。而这个她最不能容忍的“盯梢”。最终促成了她主动提出分手。

  她享受独自生活的感觉

  离开这个人之后,她买了自己的房子,再没有恋爱。装修房子是一个漫长的、享受的过程。她先把房子装修个大概,住进去,才开始一点一滴地按照自己的设计完善这个她预计可能会住一辈子的小家。她买了缝纫机,在缝纫机城学习做布艺;然后,买了自己喜欢的布,做窗帘、台布、床品……她买了毛坯的小家具和油漆,把它们漆成自己想要的颜色;她专门去唐山找到工厂定制自己提供设计稿的碗碟瓷器;她精心设计这个家的每一个细节,把建设自己的家当成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来对待。

  随着家的不断完美,她开始越来越快乐。她有了充分的和自己相处的时间,没人能对她的任何大大小小的“决定”提出异议,她只听自己的,不跟任何人商量;她承担自己选择之后的结果;她享受自己劳动之后的收获。她给自己挣钱,然后,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她的日子从容不迫。她饶有兴趣地去学习自己想学的一切,瑜伽、拉丁舞、园艺、茶道……

  去年,她收养了一只美丽的小猫。这只猫是她在去使馆做翻译收工回家的路上捡到的,猫很瘦小也不干净,但是那眼神让她不能走开。“它那么无所谓,即使流浪即使饿肚子,也不能改变它的骄傲,它就那么大气地坐在路边的月季花丛里,像极了一位公主。”于是把它包在自己的披肩里抱回了家。从这位伙伴身上,她看见自己。“猫是这样的,当它需要你的时候,它就靠近你,叫你给它吃喝、陪它玩耍,然后,它很满足;它要休息了,它要独处了,任凭你怎样招呼它,它熟视无睹。”她说,猫的这种“自私”,就是她希望她自己能坚持的状态,而她绝对不想去做一个在人家“不需要”的时候去麻烦别人的人,更不希望有这样一个人总是来麻烦别她收

  “再多一个人,生活会复杂一千倍吧?”这样的“困惑”越来越让她坚定地面对自己的日子,不结婚了,这样正好。(北青网)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3 回复 tea2011 2013-6-4 22:04
性格决定命运。机遇也很重要。
0 回复 angeler 2013-6-8 19:32
tea2011: 性格决定命运。机遇也很重要。
同意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4-16 15:59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