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湛江广播电视台台长童小玲的致富 (续1) [2011/05]
- 湛江广播电视台台长童小玲的致富 [2011/04]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五十一至五十三 [2011/07]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五十五/六十一 [2011/08]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续2) [2011/05]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续3) [2011/05]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续六) [2011/05]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四十二/三 [2011/06]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五十: [2011/07]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三十一至五 [2011/06]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续5) [2011/05]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三十: [2011/06]
- 《民主与法制》“内参”参不倒的史上最牛女贪官——童小玲(有图有真相) [2011/09]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续7) [2011/05]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四十四~九 [2011/07]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三十六、七、八 [2011/06]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四十/四十一 [2011/06]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三十九: [2011/06]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二十八/二十九 [2011/05]
-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续8) [2011/05]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十一:解读市财政局调查报告
2009年11月,湛江市财政局根据国家财政部第36号令,派出专门的检查组对湛江市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国有资产管理进行检查,发现了大量问题,并于2010年3月25日向湛江电视台电视中心发出了《关于对国有资产管理检查结果进行整改的通知》(湛财教【2010】26号),附《市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国有资产管理检查结果报告》。
财政局的这一次检查,与四年前审计局的那次检查不同,侧重于国有资产管理。四年前审计局对固定资产的检查意见是:无法核实固定资产的真实性。我在昨天的“解读审计局审计意见书”一文中就说了:“都搞清楚了,她吃啥?”
四年后的这一次,财政局又有何发现呢?我简要摘录如下并加以解读:
1、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没有制定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也没有建立固定资产盘点检查制度和设立固定资产卡片。
解读:依旧是不清不楚!四年前审计结果就是因为这样,导致无法核实固定资产的真实性。四年前的审计发现问题而没能解决问题,以审计科长的女儿进入电视台工作而终结,一场“疑似交易”毁了审计人员半年的努力。
再过四年,又将如何?
2、人员超编严重,单位经济负担重。
报告说:“市编委《关于印发湛江广播电视台机构编制的通知》(湛机编【2005】14号),核定你中心人员编制为221人,至2008年底,你中心实有人数为404人,超编183人,超编82%,年人均支出42613元,约占总支出的42.27%,人员经费负担重,制约了事业的发展。”
解读:这仅仅是电视中心这一块的人员超编情况。据我了解,2002年童小玲刚当上台长的时候,全广电系统有600多人,已经超编严重。但是到2010年6月,广电系统人员已经达到1007人,经童小玲手调入的约350人。每进一个人,童小玲都有三万至五万元的收入,九年来,光这一项的进账累计早已超过10000000元。至于单位是否会因此经费负担重,事业能否发展,实在不重要。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趁在位时多捞点钱,傻瓜都会这么想。童小玲就是这么一个会想的傻瓜,什么钱都敢拿,不计后果,智商低得无以复加。
3、违反“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未能将收入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合计金额有10272259.32元。
解读:这是电视台的收入与上缴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我不予置评。我只关心这些钱进了谁的口袋,可惜我没权力去查。
4、经营资产收入转移给下属单位使用。将广电中心演播厅、圆展厅、直播车等资产经营收入30万元和海滨路3号办公楼天面的出租收入3万元,作为下属单位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收入(另账核算)。
解读:这是很好玩的。我们一般只听说下属单位的收入得上缴上级单位,没听说过把甲下属单位的收入,作为乙下属单位的收入来核算的。把这些钱划来划去地玩儿,童小玲到底想玩什么魔术?
5、财务管理部不规范的问题较突出。
财政局在这一块比较重视,发现的问题分为4个部分来阐述:A、各种补贴、津贴范围及标准未经财政部门审批,超标准发放;B、广告部单独设置会计账户,核算广告等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划转电视中心税费等,没有并入市广电中心大帐和会计报表;C、各项奖励制度、各项费用的提成比例,未经财政部门审批;D、广电中心抵偿广告问题,“通过增加事业收入,减少基本户银行存款,增加广告户银行存款进行财务处理的办法,把财政补助资金转化为广告收入后支出使用,实际上并没有发生现金流入。”支出的内容涉及招待费、会议费、福利等。2007年—2009年共发生抵偿广告金额717699元。
解读:这其实无须我进一步解读了,光是我打了双引号的一点内容,里头蕴含的深意,就足以将童小玲送上审判台。
小结:2006年5月审计局报告与2010年3月财政局报告的内容,虽然相隔了近四年,但却正好是童小玲任职九年多时间里的前后两个阶段的“政绩”总结,贯穿了童小玲的官场生涯。这两个报告语气平和,措辞谨慎,只是简单地要求电视台根据发现的问题加以整改——这是由这两个部门的性质决定的。
从法律的角度看,犯了罪之后的整改,一般是在监狱里进行,否测法律就失去了严肃性。这两份报告所涉及的内容,稍加细化,完成一些证据的蒐集,就已经可以让法官作为童小玲的量刑依据了。
当官员的贪腐成为一支生活常态,不贪不腐反倒会让百姓惊讶:傻瓜!我也是普通百姓一个,对这种心态非常了解。百姓是憨厚的,您哪怕贪得相对少一点,他们都会对你竖起大拇指,说你是清官中的楷模。
但是官方机构摆在桌面上的这两份公开的文件,却让我看见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交易若隐若现地不断发生,看见了贪与反贪之间巧妙的平衡点,看见了其中的重重黑幕!
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黑幕的存在,九年了,没有发现有一丝阳光能够照射进去!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十二:一份“黑材料”(上)
解读完湛江市审计局和财政局跨度九年的调查报告,我本想歇息两天,让童小玲、陈强这两个女人紧绷的神经线松弛一下,让彼此身心健康,生活愉快,继续各发各的财。无奈今天一大早上网,发现有网友(应该是非常了解内情的同事)通过网站短信平台给我发来了一份举报材料,我留意了一下日期,发现这份材料写于2010年6月,按时间推算应该早就递交给有关部门了。可能是因为他没看见有关部门有什么动静,又看见我在这里讲述童小玲的故事,就给我发来了一份。
谢谢同志们的信任!
但是我早就说过,我不举报童小玲,任何强力机构都不可能会收到我的什么举报材料,因此我也没有途径把这份材料转交给任何一个部门。难以计数的同事们多年来前赴后继的举报,都让童小玲证明了徒劳无功,我何苦凑那热闹浪费那精力?
我只是在对全世界讲述而已,讲述一个还在位的贪官的故事,这故事既像生猛海鲜,又像本行业所说的现场直播。试问全世界的贪官,有哪一个是被现场直播的?
因此,我所进行的讲述,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既然这位网友同事信任,我就讲讲这份“黑材料”吧。只是我不是传声筒,我的讲述,一定是根据我所了解的情况结合起来的,因此我所讲述的这份“黑材料”,不完全是他的那一份内容的重复,里头加进了我自己的内容。
一、这位网友同事的材料一开篇就说:“据统计,童小玲当上台长之后,通过竞聘上岗、人事调动、广告分成、举办活动、购买设备等等环节大肆受贿,童小玲每年敛钱约800万元,九年合计70000000元!”
尽管我没有确切数字,但是我不大认可每年敛钱800万这个数字。她总得分给上下左右一点,才能够长治久安。因此我约摸着给她减去一半,每年400万收入,这个数字可能比较靠谱一点,童小玲估计也不会有太大意见。
二、关于“省内地级市电视台职工人数第一大台”及上班制度“最人性化”的问题
这是一个我前面重复说过的问题,但是这位网友同事的材料说得更加清楚,我就再重复讲一下。
据他统计,九年来,经童小玲的手调进湛江广电系统的人,大约是350名。以网络中心为例,2002年4月,湛江市编委下达的指标是110人,后来网络总数突破250人,仅2009年下半年,就突击进人50人。凡进入者,都要向童小玲和陈强进贡3万至5万元。窥一斑而见全身,目前,湛江广播电视台总人数已经突破1007人。
这样大规模的进人,使湛江电视台很快就成了省内各地市级电视台的“人数第一大台”。人太多,岗位太少,不能人尽其才,怎么办呢?
好办!
全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长期不用上班,三分之一的人偶尔上班,他们的工资全部照拿,湛江广播电视台因此成为全市各单位都望尘莫及的上班制度最人性化的单位。
我比较喜欢这位网友同事的“最人性化上班制度”这个表述。
但是湛江市财政局的调查报告已经说的很清楚,人太多,经费负担重,平均到每一个人的收入,自然就会打了一些折扣。目前湛江广播电视台职工待遇还是参照湛江市2006年的工资水平来发放,每人平均每月收入在2100元至2500元之间,在湛江市的机关事业单位中待遇之低是少见的,在全省同行业中,争了一个倒数第一。
这是必然的,僧多粥少,大家都少一点吧,苦了同事们了!
我有个朋友在某酒楼当采购,工资虽然不高,却能过高于他工资标准的生活。盖因采购这个职位本身是个肥缺,有大油水,即便没有保底工资,也大把有人想干,而且,谁干都一样。因此,无论是酒楼还是别的什么企业,担任采购的人,都是与老板沾亲带故的人,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是也。
湛江广播电视台每年都有些设备淘汰,也有些设备需要添加,这是很正常的。电视广播这个行业与酒楼不同,摄像编辑音响转播发射等设备往往都比较昂贵,动辄几万几十万几百万。作为一把手的童小玲,一向比较看重这一块,几乎所有的设备添置,都指定坏女人陈强来操办。
为了“配合”陈强的工作,童小玲不辞劳苦,一次次亲自往政府各部门跑,目的是要把“招标采购”改为“邀标采购”,并且都达到了目的。
“招标”和“邀标”的不同之处在于,“招标”很多时候“不可控”,而“邀标”则大有文章可做。以购买电视直播车为例,“邀标”得到政府批准后,陈强很快就圈定了厂家,每一家都谈好了回扣比例,无论最后哪一家中标,童小玲和陈强都有进项。
这位网友同事说:“直播车最后以900万元成交,童小玲个人进账200万元。”
电视台有垄断性的造血功能,广告收入比较稳定,又有财政拨款支持,按常理说,给职工发工资的能力是很强的。省内各地市级电视台的员工收入往往都会高于当地水平,其原因就在这里。但是湛江广播电视台就不一样,尽管每年都有5000万元左右的广告收入,但是由于童小玲吃水太深,各种“白条”、“会议”、“接待”、“收据”等开支的款项太大,她自己是肥上加肥了,员工们怎么办呢?“卖工作岗位”造成员工队伍过于庞大,大量钱款去向不明,直接导致电视台入不敷出没钱发工资的恶果,一千多号人等着吃饭,人心浮动,怎么办捏?
还是很好办,向银行借,嘿嘿!
她除了想方设法向工商银行贷款3000万元之外,还不经市财政批准,擅自从网络中心划入1000万元以解燃眉之急。最近,又向工商银行申请2000万元授信额度,以备不时之需。好端端的一个电视台,竟然债台高筑了!
人家兄弟电视台即便有贷款,也是用于发展事业。贷款发工资的,只有湛江广播电视台一家,网友同事说:“别无分店”。
一个好单位只要有了蛀虫,日子就是这么过的。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十四:一份“黑材料”(下)
历史上有很多贪官很能干,管理上有自己的一套,在肥了自己的同时,也不忘给员工搞好福利。很多贪官出事之后,在干部职工当中还能有着很好的口碑,以至于会有人为他击鼓鸣冤,集体签名要求法官从轻发落。因此,客观地说,贪官并非全部都十恶不赦,“好贪官”也时有所闻。
童小玲跟我说到的“好贪官”的差距,有着孙大圣一个筋斗云的距离——十万八千里。
她做一切事情,都从个人及小团体的利益出发,从而不断激化台里的各种矛盾。湛江信访部门及纪检监察部门收到的关于童小玲的实名举报材料,据传是湛江市处级干部中最多的,甚至有员工到市委大院里拉横幅,拦领导座驾,要求惩治童小玲。
此是童小玲的外忧。
内患如何?
每隔十天半月,就有员工直接到她的办公室要说法,热闹非凡,是湛江广播电视台每个月都能发生三几回的奇特的风景线。童小玲如果闭门不见,动静可就更大了——员工们会毫不犹豫,一脚就把门踹破,闯进办公室,吵闹、拍桌、摔茶杯,轰轰烈烈,声声入耳。由于这种情况司空见惯,每逢发生,台里的其他同事表情都很平静,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忙自己的事情,没人会因为童小玲是台长而前来救驾,众叛亲离,一至如斯。
湛江市还有哪个处级官员,能经常得到下属如此“厚待”?
因此,上班时间是童小玲最难熬的时间,整天提心吊胆,惶惶如惊弓之鸟,连中午在办公室里小憩,也得关门上锁后,叫人在办公室沙发上守着。晚上应酬完回家,还要叮嘱她的司机,必须看到她家的灯亮了之后,才能离开。
网友同事说:“童小玲看到群众就像老鼠看到猫,堂堂一个地市级电视台台长混到这个份上,在省内绝对找不到第二个。”
我想补充一下:在中国,恐怕也不容易凑够一双!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十五:一份“黑材料”(左)
在电视台领导班子分工中,童小玲自己提出要亲自抓广告。广告,是一个媒体的主营收入,一把手亲自抓,说得过去。但是广告业务也是油水最足、猫腻最多的领域,一个处理不当,就难免会引来物议,大大有损名声。童小玲不大忌讳名声问题,不光亲自抓,而且是无所顾忌地抓,轰轰烈烈地捞。
如广告部主任一职,以前一直是沈育红担任。沈育红答应给童小玲的业务提成按照6:4分成,童小玲得4。2008年,从广播中心过来的李建文,为了得到这一肥缺,同样的6:4分成,不同的只是童小玲得6。童小玲因此立即免掉沈育红的广告部主任职位,李建文顺利上位。
沈育红气不过,与童小玲翻了脸,一番吵闹之后,上述秘密才为大众所知。所谓“狗咬狗,一嘴毛”,说的就是这个。
童小玲开始在广告业务上与李建文狼狈为奸,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黑箱操作,一切都朝着“油水多”的方向努力。她首先是把每份价值几百万元的广告时间段分成大块批给广告大户,既不搞对外公开招标,又不搞对内议标,低折扣还自己批,谁都不能插手。这些“改革措施”一出,别的广告业务员几乎全部失业,十几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众多的老客户关系,一夜之间,全部都让李建文不费吹灰之力抢完。大客户低价拿到广告时段后,再高价卖给别的客户,这个过程中,大客户们还会付给童小玲、李建文巨额手续费。翻云覆雨,里里外外,处处大发其财。
经过童小玲这一番“改革”,她和李建文联手承接的广告,占据了电视台总广告额的三分之二以上。如2009年广告收入5000万元,其中3000万元是童小玲、李建文承接,所得提成近400万元,两人按照原先说好6:4比例瓜分了。
她的这种敛财手法,激起广大职工的强烈反对,声讨之声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童小玲才不得不承诺,“凡是下岗的干部职工待遇不变,一分钱不少还不用上班。”
“最人性化的上班制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的。
湛江官场女富豪童小玲贪腐故事之十六:一份“黑材料”(右)
2008年,在童小玲和她的丈夫刘XX的策划下,有个名叫许可的商人在湛江注册成立了“泛北部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一成立,马上就以40万押金为代价,在童小玲夫妇手里获得了电视专题节目《走进北部湾》、《声屏花》杂志和《声屏报》共十五年的经营权。当时,由于《声屏报》还是广播中心下属独立法人单位,职工反对合作,童小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签订电视合同时,强行把报纸捆绑在了一起。童是广播电视台台长,她既已签字,《声屏报》只好就范,于第二天也签了合同。
许商人拿到这个经营权之后,如果好好经营发财,也就算了。谁都没想到,三个月之后,许商人就把这经营权转手卖给了“广东博澳鸿基集团”,转让价格是200万元。许商人以40万元押金,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一笔200万元“空手套白狼”的生意,回报不可谓不高。至于许商人和童小玲夫妇之间有什么猫腻,我就不猜测了。
我在这件事情中,其实看到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湛江广播电视台是党的喉舌,它的专题节目《走进北部湾》的经营权,竟然可以被童小玲转卖来转卖去,也太过于儿戏了。在这一件事情上,童小玲已经完全丧失了党性,她的眼睛已经被金钱蒙蔽,浑身上下散发着商人的铜臭味。让这样的人把持着电视台这样的要害部门,是危险的。
商人天生就是趋利的,他们买卖什么,都可以理解。如果掌控党的喉舌的人也像商人一般趋利,则可能引发的政治后果,就不见得是200万元的事了。
顺便在这里提醒一下新上任的刘书记,你可能不上网,看不到我的这一系列文章,但是不可能没有人转告你我的这一篇已经引发全球华人关注的文章的内容。别以为湛江以前的事情和你无关,你就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知道以后的事情,都是从以前的事情延伸而来的!
以上是我写作本文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对中共湛江市委提出的忠告!
这一次倒卖经营权的活动,在“广东博澳鸿基集团”接手不到半年就终止了合同,后果是严重的。以《声屏报》为例,以前每期发行量约20000份,经营基本持平。经过这一番折腾,发行量跌到了不足3000份,员工工资及印刷费根本拿不出,童小玲只能每周从电视中心借两万元出报纸,还美其名曰:扶持。
脸皮真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