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德 强:《教育不公影响深远》

作者:武宜三  于 2012-12-22 10:0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1评论

关键词:教育, 影响


                         

   教育对现代化建设、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以及决定国家未来发展和命运的作用,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执政党和历届政府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都有高得不能再高的肯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已跃居全球第二,各项建设事业空前 发展,许多方面的改革也卓有成效。但比较起来,教育领域却相对滞后。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虽有跃进般提速,但很难称得上是“科学发展”;至于改革,长期以来,更有负人民的期望,以至旧弊未除,新弊又生,常为人民群众所诟病。如: 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办学思想、教育内容的意识形态化、功利化;学校管理体制的行政化;高校规模的贪大求全;学校追名逐利,学风浮躁,学术腐败等消极现象不断孶生;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公民意识淡薄;应试教育模式长期得不到纠正,等等,都亟待改革。其中, 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已经涉嫌违宪,如 再长期得不到纠正,其影响尤为深远。

(一) 

一、教育投入不足,与经济增长严重不协调。由于历来欠账过多,加大了解决教育不公的难度。

    30多年前,党和政府就提出,为落实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发展必须与经济建设同步。近20年来,《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法》又规定,国家每年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当年财政收入增长的比例,国家投入教育的经费应达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四。二三十年过去了,这些目标始终未能实现。“十二五规划”又提出2012年要达到上述目标,是否能做到,并不乐观。据官方统计,2006年,教育经费仅占GDP2.86%2011年也只有3.5%。比我国人口仅少1.3亿的印度(12亿)相比,也相差近一倍。全世界各国平均教育经费占GDP4.1%,美国和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为69%,中国还不如非洲一些落后国家如乌干达等国。

    是我国没有经济实力吗?决不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3600亿元猛增至2011年的47万亿,增长130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增加到10万多亿,增长近100倍。我国人均GDP 已达4200元。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外汇储备仅次于美国,3.2万亿  。是国家拿不出钱投入教育?也不是。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经费,仅从1978年到2005年就增长了87倍,2010年政府开支就用去当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70%,仅用于各级官员的“三公”消费就近一万亿,相当于全年教育经费的两倍。据专家计算,按1993年教育法规定的GDP4%计算,国家拖欠的教育经费将达数万亿。

    在一个有十几亿人口、文化教育基础薄弱、亟需提高全民族素质、正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国,以GDP4%投入教育事业,已经捉襟见肘,何况还有多年欠帐,加上主管部门调配失当,缺乏远见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就难以避免。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种种表现          

     首先,教育经费分配不公。

      中央一直强调,普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和小城镇,办好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但国家对这些地区投入的教育经费,只占23%,其余77%都分配给高等教育和大中城市的重点(示范)学校。

我国劳动力资源主要在农村。但6.7亿农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只占13%,小学36.77%,受过工农业技术训练的仅5%,文盲半文盲占5%。而城市人口拥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分别是农村人口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中国农村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15%,可农村教育经费只有全世界总教育经费的1%。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教育的均衡普及和农村的人才成长以及城乡的现代化建设

而分配给农村和小城镇的经费,绝大部分要县、乡自己来出,中央只直拨3%,省拨7%,县拨12%,其余均由乡镇和农民负担。条件较好、比较富裕的沿海、中东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尚能支付,穷困地区、边远山区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财税收入十分拮据,有的甚至连发政府人员工资都很困难,除了靠卖农民土地开支外,就靠挤占教育经费。在这样的困境下,学校只能因陋就简,无法改善办学条件、维修校舍,以至屋漏房塌事件不时发生。近年又连续发生幼儿园、小学、中学校车事故,死伤多人,主要也是学校无钱维修旧车、购置新车造成的恶果。而全国专为官员们服务的公车,每年就花掉国家3000个亿

在大中城市,高等学校除中央和省、市拨款充裕外,还加上各种名目的收费,条件优裕得多。有的重点大学,评上 211”、“863”等各种名目的“工程”,就可获得千万以上甚至数以亿计的经费。据报道,北大、清华评上“211”工程后,就得到12亿到15亿的额外拨款。 有的专家计算,一些高校每年得到的财政拨款,就相当于农村几百所小学的全年经费。

京、沪、津、穂等大城市的小学、中学所得到的教育经费,与贫困地区的农村相比,也有天壤之别。   全国普通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北京为5836.26元,而贵州省只有579.26元,两者相差10倍。据5年前一些报纸披露,广州一所中学用2.6亿元建新校舍;另一所以2.5亿建科学城。而广东东西两翼偏远的农村中小学,连水电费都交不起。 据报导,广东全省5年前尚有20万中小学生在危房中上课,至今解决了多少,尚无公开说明。北京某示范小学,校舍、教室、厕所等均按星级宾馆装修,一间教室的装修费用,足够农村小学一年的经费。

 第二、因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导致的其它资源分配不公也很严重。

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也反映在大、中、小城市之间。即使在大、中城市,市、区重点校、示范校同一般学校的其它教育资源,如师资、校舍、图书、设备、运动场馆、活动场所等也有很大差别。在师资方面,地处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本来分到的教师就少,他们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也远低于大中城市,晋升、进修机会又少,看不到发展前途,学校常常留不住水平和学历较高的老师。据陕西师大的调查,全省城市初中教师学历,本科平均占73.81%,农村只有42.19%。不少农村学校代课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献身教育,却不能转正,只好外流转业、打工。而大中城市则有条件留住好老师并能不断补充、更新。

      许多贫困山区的学校,校舍极为简陋,有的教室仍是“破屋子,土台子”,不能挡寒、遮风、避雨,“冬天生冻疮,夏天淋大雨”是常事。不少学校连上体育课的运动器材也少得可怜,教室照明设备更差,有的甚至穷得连教师用的粉笔也要定量、控制。过去,不少地方政府曾响亮地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事实证明,这只是一个动听的口号而已。

   而大中城市,特别是京、津、沪、穂等地的中小学,动辄以上亿、几亿的经费盖教学楼、实验楼、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甚至游泳池)。有的还费巨资豪华装修,至于设电脑厅、录像厅的,更是普遍。

          所以有人说,“城里的学校像欧洲,乡下的学校像非洲”。其实,这种比喻并不确切,非洲一些欠发达国家的执政者比我们更重视教育,更懂得教育公平的意义。譬如津巴布韦、喀麦隆、乌干达等,学校校舍、设备都不错,城乡差距很小。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早就完全免费。

          第三、由经济、社会的不公导致的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一),经济上,财富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造成的农民、农民工、小企业工人、城市平民的子女上学难、上好学校难的困境加大了两极分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GDP 翻了130倍,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不少提高,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 0.4%的富人占有70%的全国财富。亿万富翁中90%是高干子女,人均拥有6.7亿财产。据有的媒体揭露,我国全国人大代表中的70位企业老总拥有的财富,就超过美国三大系统(立法、司法、行政)100位高官财富的总和。按联合国提出的每天平均收入1.2美元的贫困标准计算,我国贫困人口超过1.5亿 ,比印度高出许多。

       2011年,国家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比1978年增长近100倍,但人们的平均收入仅增长30倍,。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我国城市人口平均年收入比农村人口高3倍以上。农村人口平均年收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 %。最低收入甚至低于三十二个非洲国家。 城乡收入差距是世界前三名。      

       与此同时,教育费用却不断上涨。近年虽已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但各种变相的收费仍不断增加。据报道,五年前教育乱收费已达5000亿以上。贫民百姓供子女上非义务教育学校所需费用就更高。上一般高中每年至少3万,上普通大学至少5万,重点大学得花10万以上。这对少数中等收入家庭来说,已感难以负担,广大农民、农民工、工人、城市平民更是望而却步。难怪人们把上学难同看病难、买房难一起看成是新的“三座大山”。

收入差距拉大导致的上学难、升学难的后果,是很多贫困阶层的子女,不到初中毕业就大量辍学。近年又加上各地“撤点并校”,许多幼小的学生,每天要翻山越岭或步行 十几甚至几十里才能上学,也造成不少孩子失学,成为村里缺乏关爱和教养的“留守儿童”。据调查,一些地区,初中、小学辍学率已达30%。这就导致大量文化低的劳动力流入社会而继续成为底层成员。而有钱有权的却可供子女上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校,有机会成为社会精英、国家工作人员,进入中、高收入阶层。

 (二),某些制度性、政策性不公形成的身份歧视,也加剧了教育的非公平、正义。

     最明显的是城乡二元体制造成的社会不公。这种体制实际上是对广大农村人口的排挤和歧视。按理,无论城市或农村的居民,都是国家的主人,合法的公民,都应在国家任何地方得到公平的对待,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农民进城为市民服务,参加城市建设,不仅为自己增加收入,也是对城市不可缺少的贡献,完全是宪法赋予公民的自由流动和迁徙的权利。但由于不合理的户口制度和经济、财政拨款的分割体制,2.4亿进城的农民工却享受不到城市人口同样的权利。农民工带未成年子女到城市,按义务教育法规定,当地政府有义务保障他们上学的权利,但是,几乎所有大城市都不愿接受他们入学。有的城市即使允许,也要收取数目不菲的寄读费。由于索要的学费太多,这些低收入人群,不得不让孩子辍学,跟随他们进入低层次劳动力市场作童工。有的家长不甘心让孩子早早失学,联合起来自办打工子弟学校,虽然因陋就简,但师资、设备基本合格,也常常被当地政府勒令停办甚至驱赶,包括北京这样的首善地区,也不让农民工自办学校。

 高校招生设限尤多。农民工子女尽管已随父母在城市上学、居住,仍须回原籍报名、考试。大城市的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的录取名额  ,多半分配给学校所在的城市、大城市,西部的中小城市分得很少,县、乡及农村更寥寥无几。录取分数线,各大学也偏向所在城市和发达地区。  5年前,全国同题高考,北京学生考入北大、清华的分数就比湖北、河南低160分。有的省城学生,600分上不了录取线,而北京,同样分数可上重点大学。至于 不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和农村学生能考上重点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大、清华一些系科每年招收县、乡及农、牧区学生平均可达30%;而据1999年的数据,两校招收的县及农牧区学生只占17%,同县乡以下人口占全国总人口70%形成鲜明对比。近年,一些重点大学已开始试点,增加西部地区县以下考生录取名额,试图纠正这一偏向,但由于教育不公已存在多年,积弊太深,由此造成的城乡教育质量已存在较大差距,要完全改变这一不合理状况,也非短时间所能实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权钱交易、权力崇拜等腐朽风气侵入教育领域,推波助澜,也加重了教育不公的痼疾。近些年,受教育产业化、商业化的影响,加上有钱人家子女追求高学历的冲动,许多城市高考录取率高、条件好的中学,纷纷收取择校生,把一些家长有钱有权但分数不够的学生招进学校,让他们接受较好的教育,顺利考入高等学校。据专家在10个城市40所高中的调查,有20%的学生是通过交赞助费入学的(择校费5万以上,10万、20万不等),重点学校这类学生高达25.2%.  另有6.5%的学生,是因家长有权、有势、有地位、有影响而能入学的。大连一所学校,2007年择校费就收了420万。农民、农民工、普通工人、城市平民哪能出得起这么多赞助费,更不用说权力、势力、地位了。这也是社会不公导致教育丧失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 

                      (二)  

      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明文规定,公民和他们的子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而实际上,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却至今不能完全实现。教育领域的种种不公,不仅使得公民及其子女享有同等发展机会和权利落空,而且由此造成的后果更是严重和深远。

第一,长期存在的种种教育不公,其严重后果之一是:埋没了大量可造就人才,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大量涌现。

         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人均GDP仍排世界百名以后,人均年收入是全球第 159位。要实现小康社会并进而进入初步发达国家行列,还有很长的路。当前和今后,我国将面临愈来愈激烈、愈来愈复杂的国际竞争。而在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各类优秀人才,就是高质量、高水平劳动力资源。没有充足的、高质量的劳动力资源作动力和后盾,现代化建设不可能持续、平稳发展,也不可能赢得国际竞争。

      我国人力资源主要蕴藏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中(农民、工人、农民工、城市平民及其他人民及其子女等)。这些人群得不到充分受教育的均等机会,只受短时间、低层次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他们的潜能得不到开发,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阻塞了人才成长的渠道,这是人才资源的最大的损失和浪费,是对我国实现强国理想最大的制约。如前所述,据农业部最新统计,我国农村4.9亿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3%,小学36.7%,其余为文盲、半文盲。这些人大都是因贫穷上不起学或中途辍学流入社会的。农村数以亿计的人群受不到高层次的教育,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要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进而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强国理想,是不可能的。这就是长期教育不公遗留下来的后果。这一后果,却不是短时间能补救的。

第二,教育不公,加剧了社会、经济结构的畸形发展,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

我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先进国家,除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国力尚须不断提高外,社会经济结构也必须不断改善,使之合理。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畸形的国家,不仅难以成为现代化强国,而且会出现停滞甚至动乱的危险。

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学界普遍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经济普遍地、均衡地得到提升,中间阶层收入比重最大,富裕阶层和低收入阶层两头都较小的社会结构,即所谓“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比较合理和稳定的。因此,有人把中间阶层(也叫中产阶级)称为社会的“稳定器”。但富裕阶层收入比重最大,

中低阶层收入比重最小,社会财富向富人集中,形成T型结构,这样的社会迟早会发生社会动盪。不幸的是,我国社会已经开始形成T型结构。据中国社科院调查,我国富裕入口的0.4%,占有社会财富的70%,中间阶层占有的财富仅20%,占70%80%的人口,都属贫困阶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同教育资源配置不公互为因果。长期存在的教育不公导致的低学历、低收入、低层次群体的不断扩大,也加快了我国不稳定的畸形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

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发展,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第三,    教育和社会的种种不公导致的最为深远和长久的影响是:加剧了我国社会的贫富分化,而且出现了贫困的“世袭”效应(又称“代際传递”效应)。长此以往,必将使贫富两极凝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转型和现代化,不仅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甚至会造成社会阶层长期的分裂,加重社会的不稳定。

我国贫困人口中,包括70% 的农民及进城务工的2.4亿 农民工,以及工人、城市低收入平民 。这些人,原来也是过去长期受教育不公影响的老一代 。他们的子女,因父母收入不多,不能升学,或上不起好学校,没有高学历,只能像父辈一样,在低层次劳动力市场就业,从事简单劳动,不可能进入较高收入的“白领”阶层,大多数人会永远(至少是长久)处于社会的底层。由于经济地位得不到提升,在社会上更是无权、无势的“草民”。他们 的下一代也会因父辈的贫困而继续滞留在社会的底层。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马太效应”。有许多实例都可证明,这一社会现实早已呈现。据成都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家公务员中,父母是公务员的占33.3%,父母是富裕阶层和中等收入以上                                                                                                                                                     的占60%,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                             只占2.8%。另外,外企、合资企业、国资委属下公司中的职员,几乎全部是大学本科以上人员,这些人中,来自农村的                                         仅占2%

               一个社会,总会有城乡、贫富等的差别。但是,一个健全、有活力的社会,必然会有保障社会阶层上下流动(特别是由下向上流动)的合理机制和渠道,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保障 底层人群合理向上提升。这也是一个现代民主国家负责任的政府的基本职责。

严酷的现实告诫我们:如果我国政治民主化不尽早实现,社会、经济结构得不到 彻底改革,岐视性法规、政策不及早废除,教育思想和制度不改弦更张,不尽快建立从下到上   的阶层流动机制,长此以往,很可能重现过去印度曾长期存在的种  性社会、贱民阶层,后果不堪设想。

我国                  改革开放已30多年,现正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执政党和政府,必须百倍重视由于社会不公、教育不公造成的这些后果和深远影响,认真抓紧解决。我认为,这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再贻误时机,就是贻误国家的未来!20123

 ---------------               ----------------------------                            

      附件《教育不公影响深远》补充参考资料(《南方都市报》2012629葛倩 唐薇文) 

据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的课题调查数据显示:一名高三学生,在不同省份,考上名校的机率最大差别是288倍!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每190名考生中,就有一个可以上北大,其机是安徽考生的41倍,广东考生的37.5倍,贵州考上的35.4倍,河南考生的28倍......

近年 愈发凸显了高校名额区域分配不均的矛盾。“211”“985“等一流高校,对很多地方考生而言,更是望尘莫及。

以北京大学为例,2011年该校在京招生223人,在贵州仅招25人,根据同年录取数据,每万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贵州为1.48,河南为1.87,而北京却是52.5.。复旦大学2009年,在上海本地,每万名考生中录取117.1名,在浙江则是5.2名,在北京4.2名,全国平均2.2名。上海考生进复旦的机会是全国的53倍,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1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2 回复 猪扒戒 2012-12-22 12:32
岁末见你个好帖。顶。节日愉快。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武宜三最受欢迎的博文
  1. 中国不亡没有天理---东北人希望日本人再来统治 [2011/09]
  2. 林淵:《昆明軍區女演員文革遭虐殺 》 [2012/05]
  3. 【转贴】顾雪雍:《我所知道的中共“五方特务”袁殊》 [2012/04]
  4. 毕福剑现身 网民一片欢呼! [2015/01]
  5. 从香港和中国的比较中,你看到了什么? [2011/09]
  6. 刘亚洲力证中国共产党假抗日、真卖国——读刘亚洲《信念与道德》 ... [2011/08]
  7. 不可多得的绝妙文章:武宜三先生培训班开学训辞 [2011/10]
  8. (两年前未刊稿)重庆扫黑风暴系列深度报道3:颂扬声后的坊间争论 [2012/03]
  9. 评WACT《三年自然灾害真的饿死了三千万人吗? 》 [2011/09]
  10. 【轉貼】中共兩度抹黑「美人魚」楊秀瓊 [2015/01]
  11. 这么怕死,还来做什么?!----李克强做秀香港三日记 [2011/08]
  12. 1908书社3月10日在香港开幕 [2012/03]
  13. 训练班第四课——小结 [2011/10]
  14. 張三一言:《無權選特首,平頭港人痛》 [2012/03]
  15. 【保留文献】陈行之:中国确实存在一个“掠夺集团” [2013/04]
  16. 培训班第五课——武宜三猜想 [2011/10]
  17. 训练班第二课——武宜三第一定律 [2011/10]
  18. 武宜三想开办训练班,为我党培训信息员 [2011/10]
  19. 训练班第三课——武宜三第二定律(课后研讨:比比你骂人的水平) [2011/10]
  20. 也是纪念----今天是“918”事变80周年 [2011/09]
  21. 中共过河拆桥又一例——红色特务劉維濂受迫害 [2013/02]
  22. 纪念反右运动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召开 [2012/06]
  23. 新京报:北京官方昨日正式承认中共整体腐败 [2012/05]
  24. 外交部就陈光诚进入美国驻华使馆事答记者问 [2012/05]
  25. 虎伥先生,且慢得意——答“人权是非”同志 [2011/10]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31 10:14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