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我是古韵诗社的新人,本意跟在诸位诗友后面见习见习。承社主楚竹兄一再鼓励,才斗胆尝试着做一回庄主,向大家请教。
给自己的书房取个名儿,再撰一副对联,也是古人文字游戏的一种。书斋的名字,或切合自己的志趣,或符合当地的景色,皆有寓意;对联则抒写个人的情致,或一生的际遇,或对人生的会悟;联语或自撰,或集前贤诗句,玩起来还挺有乐趣的。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的书斋名“学易”,有联云:“坐看吴粤两山色,默契羲文千古心。”很符合他理学巨擘的身份。
明末清初大学者孙奇逢有书屋名“双柳居”,在学宫旁,有人题联云:“近圣人之居,教亦多术矣;守先王之道,文不在兹乎?”对孙的学问道德推崇备至。
杭州西湖灵隐飞来峰下有冷泉亭,联云:“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语近白话,但禅教中机锋含蕴,余味无穷。又一联云:“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虽是集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但去过灵隐的人一定能体会这两句的雅致贴切。
明末清初诗人申涵光题自己的书房,联云:“学古之志未衰,每日必拥书早起;干世之心已绝,无夕不饮酒高歌。”读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古韵诗社中人,皆有好古之心,我们何不也来给自己的书房取个名儿呢?再配上一副对联,自得其乐,也与同好分享,岂不快哉?文言白话不拘,对仗平仄有则更佳,无亦不妨。我不揣冒昧,先抛砖引玉,请众位诗友批改:
书房名:知止书屋
上联:一生无为,唯能不殆,体健荷锄犹刈草;
下联:六秩何求,或在耄耋,眼花秉烛尚读书。
自注:老子《道德经》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近代大儒马一浮先生为先严写了一幅中堂,挂在家里的客厅中。儿时懵懂,妈妈教会那几个曲里拐弯的篆字,我只会背诵,毫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文革劫余,这幅字居然奇迹般生存下来。飘洋西渡,几经坎坷,总算有了一间自己的书房,便将它挂了起来。马齿徒长,对先哲的深邃倒是懂得多一些。联中“无为”者,不是清净无为,而是无所作为。止于所当止,也算是人生的一点体悟吧,尽管换一句话说便是没出息。
敬候众诗友惠赐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