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育儿经 – 要找到那个点(上)
最近贝壳村出了两位“博二代”:Hannah和瓷娃娃。这两位人见人爱的聪慧小美女真是让人打心底里喜欢。除了丹奇家的一对金童玉女和Emansfield的瓷娃娃,村里的小朋友正多:早安太阳家的两个小孙悟空,三丫老豆家的三千金,Trunkzhao家的老大、老二,Yehuixiu家的大宝、小贝,红妹子家的大、二、三宝,云间鹤家的融园小主人,远洋副船长家的小女儿,等等等等,人丁兴旺。这些可爱的小天使每时每刻给父母带来无穷的欢乐,都是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光阴是最快的,一转眼小宝贝们都会长大,进入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第一个阶段:Teenage。早则十三、四岁,迟则十五、六岁,随着生理上的发育,他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长大了,对这个世界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了,也开始不太相信父母的看法了,他们并不意识到自己还稚嫩青涩,却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了。开始厌烦父母的关切和叮咛,常见的话是“你这么罗嗦!”再有价值的建议都会被这种抗拒心理排拒在外。这个时期是孩子的高中时期,美国的小学、初中是纯粹玩儿,一到高中,也开始紧张起来。高中四年非常关键,决定孩子将来上什么大学,走什么路。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视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最好进常春藤名校。如果这个时期,小宝贝们处处同你唱反调,你怎么办?你如何与宝贝们沟通?如何顺利地纠正他们的过激想法?如何引导他们走正道?这都是村里有小宝贝的兄弟姐妹们马上会遇到的课题。
耶鲁大学那位虎妈教授的育女之法,我是坚决反对的。她算幸运,碰到两个乖乖牌。正常的Teenage,谁甩你这一套?虎妈的教法,风险太大,弄得不好,极容易就此葬送了孩子的前程,尤其在美国受教育长大的孩子个性张扬,自主性更强,虎妈式的凶悍是万万使不得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台湾是成名的妇产科医师,自己有诊所,日进斗金。为了孩子的前途,放弃台湾的事业移民美国。因为语言障碍和年龄关系,无法再考医师执照,只好委屈做个超声波检测技术员。爸爸作出这么大牺牲,盼的就是儿子有出息,进名校,奔前程,光荫门楣。偏偏的儿子在Teenage出了问题,高中时加入了当地亚裔孩子的帮派,而且位居大哥的层次,成日价带着一帮小兄弟斗殴打架,甚至深夜不归。朋友告诉我,儿子凌晨四点还不着家,他和太太心惊胆战,依闾而望,最怕的是电话铃响,怕听到警察来电话叫家属去医院收尸。我说,你同儿子好好沟通啊。他摇摇头:嘴皮都说破了,好说歹说都试过,充耳不闻,当你不存在。我很同情他的处境,但却爱莫能助。他有二女一男,两个姐姐都很出色,但是台湾人看重儿子,小时候宠爱有加,Teenage疏于沟通,结果弄成这个局面。
另外一个女孩子,同我的关系更近。她小时候聪慧异常,父母视若掌上明珠,两三岁就开始教唐诗,渐渐可以背诵数百首唐诗,不是“床前明月光”哦,是“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爸爸妈妈说起这个宝贝女儿,满脸的笑容像花儿一样。孩子长大了,喜欢打扮,这也正常;不喜欢数理化,喜欢写文章,这也能理解,尽管父母都是电子工程的博士;参加了学校的影评小组,全加州都得了名次,父母也就盘算着如何让她去考南加州大学或者纽约大学的戏剧专业。前一段时间父母带着她来我家玩,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头黑发染成金黄,长长的贴着眼睫毛,豹纹裤子,高跟皮靴,活脱一个日本涩谷的潮女郎。聊天之间,知道她下定决心要进好莱坞当演员,说“演戏是我的命”,大学也不想上了,功课成绩直直落。父母说不得,一说就吵架,据说什么脏话都会骂。眼看十一年级了,再不抓紧真的进不去大学了。父母说起女儿的事,情绪低沉至极,原来希望唯一的宝贝能进常春藤名校,至少进UC系统,现在这个样子,怎么办呢?
以上是我亲身经历的两个例子,也许有人会说,Teenage 不一定反抗啊!当然,没有反抗期的Teenage 容或存在,但那时变数,不是常数。绝大多数Teenage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反抗心理的。在这个孩子成长的绝为重要的阶段如何与他们保持畅通无阻的交流沟通,是一个很化心思的事儿。我教了一辈子书,非常喜欢与孩子们交流。我的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回忆他Teenage的时候我和妻子同他的交流,算是有浅浅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也许对未来的Teenage的爸爸妈妈们有些许借鉴。(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