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转贴:大陆人看台湾 – 台湾人这么说这么做(三)
作者:肖锋,广州《新周刊》总主笔
凡事出必有因,在此先提出一個觀察的角度切入問題:為什麼臺灣人不認同「中國」呢?
1.中國象徵意義的改變與昧於事實的政治觀念:
由於1970年代,美國逐漸改變冷戰策略,改變策略聯合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同圍堵蘇聯,導致原本較為孤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逐漸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於是中華民國這個稱號逐漸得不到世界的認同。
因此在這大前提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等式逐漸得到大部分國家認同。
又加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昧於事實宣傳中華民國已經不存在,世界上只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國,隱含著中華民國不准出現在國際舞臺上,這種不讓臺灣也是中國(中華民國)的態度,意味著也不讓台灣人稱做中華民國國民,所以對臺灣人來說就出現這樣的疑惑:「如果中國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意味著中國人≠中華民國國民),那我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所以我是中國人嗎?」
在這邏輯下,臺灣人覺得大陸人搶了中國的名號。也讓臺灣人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民詢問:「你是中國人嗎?」時,自然認為大陸人指的中國人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自己又不是拿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因此就會回答:「我不是中國人。」
也就是因為為了避免被混淆,生活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為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做出區隔,於是採用臺灣當作他的招牌。
中華人民共和國這種昧於事實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政治態度,直接否決臺灣人的存在感,硬把臺灣人歸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下,對臺灣人民相當不尊重,造成臺灣人民對中國政府的反感,因此影響了臺灣人的認同。
2.中國人不把臺灣人當中國人看:
一連串不得臺灣民心的政策與事件。除了中國的象徵意義的改變與昧於事實的政治觀念外,這裡我們談到海峽兩岸重要的歷史事件,這些事件降低了臺灣人對「中國」的好感,影響了臺灣人的自我認同,以下我們按照時間次序排列。
《開放大陸觀光》
隨著臺灣人反抗蔣氏威權政府,1980年代末期臺灣的政治環境逐漸寬鬆。隨著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過去只能透過政府才能認識大陸,而現在能親眼見到。由於當時海峽兩岸歷經四十年的分治,已有非常大的差異。但因為只有少數臺灣人去大陸觀光因此觀光所造成的影響在那時候不大,但隨著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台灣人對大陸的瞭解越深,對大陸越沒有認同感。
之後在1989春夏的那場騷動,共和國的決策讓臺灣人開始有了「自己跟中國人不一樣」的想法,這個想法雖小,但是所造成的結果卻相當巨大。
因為在約莫半年後,臺灣發生了一樣的事情,臺灣學生萬人聚集在中正紀念堂要求政府政治改革,只是不同於大陸,臺灣領導李登輝接受了學生的要求,之後大刀闊斧的實施民主化,從此專制威權不再,臺灣與中國便在90年代初期走向了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而這條道路影響了臺灣的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可以說是紮紮實實地改變臺灣。 所以在臺灣人的眼中,臺灣已經順應了冷戰結束的潮流,可是大陸呢?
因此我們可以用以下觀點理解臺灣人的視角:大陸人看朝鮮人的感覺,認為朝鮮還活在過去中國文革那年代,對他們物質貧乏饑荒不斷卻又精神生活飽足而感到不可思議與悲憫;同樣的臺灣人看大陸人,就覺得大陸人還活在過去臺灣專制威權的年代,物質富足但生活卻處處充滿不公與暴力,同樣感到感到不可思議與悲憫。
大陸人覺得朝鮮人跟自己不一樣;同樣的臺灣人也覺得自己跟大陸人不一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