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我的太老师 – 胡适之
中国的文化人有一个坏习惯,喜欢依附名人来提高自己的身价,所以鲁迅曾经讽刺过某些人将“我的朋友胡适之”挂在嘴边。其实这种风气,也并不限于文化界,官场、黑道,无处不然。前几天一位村友的帖子“我的哥们的哥们的二舅是黑帮老大”,便是典型的例子。
我今天想谈谈太老师胡适之,却没有故抬身价的嫌疑。一则胡先生早已作古,帮不了我什么忙了;二则我早已脱离以前的专业,在北美干着不搭界的营生,以前的所谓地位名气已经是过眼烟云了。这篇小文,只是怀旧之作,说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庶几近之。
胡适之先生不需要我介绍了,中国现代名满天下的大学者,中国民主思想的先驱。尽管共产党出于政治立场拼命抹黑、贬低他,文革结束后还是不得不承认他文化领袖的地位。
我生也晚,于胡先生没有亲炙函丈的机会;文革结束之前,因为政治风云险恶,甚至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但是我的老师却确确实实是他的学生。文革结束,我重返庠序,攻读硕士学位,我的老师已经年逾古稀。而五四运动那会儿,她还是一个青春少女,就学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堂,胡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也到女子高等师范学堂来讲课。给我的老师讲过课的教授,除了胡适之,还有李大钊、黄侃、陈中凡等名师。当时才十八、九岁的小姑娘,慕名结伴去胡先生家里讨教,一来二去熟稔了,还奉先生之命陪师母打过麻将。老师告诉我,胡师母江冬秀虽然不太识字,麻将却打得极好。老师感叹说,胡先生那时候留美甫归,英俊倜傥,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名满天下,却守着那位缠小脚不太识字的旧式妇女的师母,执手偕老,不离不弃,不容易啊。
胡先生还有一件不容易的事,便是公开批评蒋介石。蒋介石虽然恼怒,却也无可奈何他,也没有将他怎样。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有直面折君的传统。唐代的魏征、明代的海瑞,都是出名的直臣。遇到明君,算是运气;遇到昏君,便有牢狱之灾。胡先生是运气的,还有一位直陈君非的大儒梁漱溟先生,便没有这个运道,他以为那个湖南同乡的君主也有纳谏的雅量。殊不知那一位在野时的雅量是装出来的,一旦江山到手,马上翻脸,天下莫予毒也,何曾有过一丝察纳雅言的肚量?梁先生从此销声匿迹,保住头颅,还是皇帝看在同乡份上格外开恩。
胡先生在大陆被封杀,我这个年纪的人恐怕很少知道中国现代史上曾有过这位名人,更遑论比我年轻的朋友了。同样,鲁迅先生在台湾被封杀,我曾经问过一些来自台湾的学生,他们都不知道鲁迅是谁。权势强奸文化,使两岸的年轻人都失去了他们应该享有的文化遗产,想想真是遗憾。
拉拉扯扯写一些,周末为村友们添一份谈资。最后提一个小问题,权当文字游戏:旧时读书人给老师写信,最后落款时必在自己的姓名前冠以“受业”二字。那么如果给太老师写信,落款的姓名之前应该自称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