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这次回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刚结束,七常委闪亮登场,老百姓闲聊就多了一个话题。同各方面的朋友谈起习李新政,我所听到的有三种不同意见,写出来与村友分享。
一位曾经是政协委员的好友对习李抱有很高的期待,对胡温却颇多微词。从她那儿听来一个八卦,说吴邦国的“五个不搞”,其实不是吴本人的意思。人大委员长的讲话稿交到胡锦涛办公室之后,胡办让加上去的。委员长不敢违背,遵命宣科,结果恶评如潮。为此吴邦国还被江泽民叫去“臭骂一顿”,斥为“糊涂”。她认为江泽民还是有民主思想的,是胡锦涛在走回头路。她的看法是:在中国,第一把手权力巨大,想干什么是可以干什么的。胡锦涛根本是不想政改,而习近平应该会有所作为。
一位上市公司的老总看法不同。他认为新班子不过是个“维持会”,因为内部改革与保守力量的较量还很严重。恐怕要等到五年之后,那几个只能做一届常委的人退出之后,新的力量上来才可能有所作为。
一位在大学任教的教授则说,对习李班子颇为失望。他认为习近平上任伊始,端出来的新政不过是出行不再封道,视察不准豪华招待之类,完全不在点子上。他说:“出行不封道,吃饭不奢侈,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反而变成习近平的德政了,不是在倒退么!”
这三位朋友都是极优秀的人才,在各自的领域皆成就斐然,但是对习李新政却看法迥异,实在很有趣。我去国已久,对国内的情况十分生疏,浮光掠影地转一圈,也得不出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作为旁观者,站在庐山外面,对真面目或许反而看得清楚一点吧。
邓小平之后的两任领袖,江泽民还是有民主思想的,他提出“与时俱进”,内在意涵已经很清楚。只不过他是个滑头,上海人说的“门槛精来西”,不肯冒这个险。胡锦涛则十分保守,“和谐”的中心思想也包括在政治上不要“折腾”。他临走之前,还要关照后来者“不要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实在是混帐透顶。那习近平到底是谁的人呢?我觉得是江泽民的人。胡锦涛是想要李克强接班的,江泽民为了牵制权力,硬推上了习近平。习近平根正苗红,推举他别人说不出什么反对意见,但并不表示他的思想与江泽民完全合拍。海外不少分析家认为习仲勋思想开明,儿子一定能不改父之道,我觉得未必,习近平的思想开放程度甚至不及他的老子。他当上海市委书记的时间不长,印象深刻的是他说过一句话“新闻还是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这简直是倒退回文革时期去了!当了中央党校校长,主持编写的党史依然是一部“枉史”。
到今天为止习近平推出的反贪腐政策,完全没有跳脱“明君清官”的框架。他本人也许是个好人,亲民形象也够清新,但是这没有用。权力不受制约,只希望掌握权力的人能够以道德自律,这已经被古今中外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是一种空想。美国如果没有民主法治制度的保障,那些老美的部长、议员恐怕贪起来比老中还厉害!习近平不会不懂这一点,他只是不愿意带这个头。
有一种说法认为老人政治还在影响牵制习李新政的推行,我觉得根本不是这样。真正的老人政治实际只有毛、邓二人。毛泽东奄奄一息躺在床上,他的威力足够使叶剑英不敢轻举妄动;邓小平辞去党内外一切职位,他的南巡讲话足够吓得江泽民屁滚尿流。邓小平之后,老人政治便开始式微,因为后几代的老人皆非开国元勋,资格威望与毛邓无法比,他们凭什么左右台上的新主?今天假使习近平要推动民主改革,李鹏当然反对,但是有用吗?他反对得了吗?因此归根结底还是习主席不想当戈尔巴乔夫,他已经说得很明白,要做挽狂澜于既倒的“男儿”。
问题是历史给不给他这个机会。我从国外媒体得到的关于中国的信息,负面居多。这其实不奇怪。民主制度下的媒体,本来就职使监督,干的是“扒粪”的工作,与国内媒体为党的喉舌完全两个概念。这次回国,除了上海,只去了江苏一个中等城市,粗浅的印象,正面信息也不少,老百姓都在埋头过日子,虽然也抱怨物价上涨太快,对政治倒并没有太激烈的不满,感觉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但是,这不等于没有危机。历史的大趋势固然有其必然性,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往往是某一个偶然突发的事件改变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进程。
明代末年,崇祯皇帝的确是个宵衣旰食、勤政爱民的有为之主,不过朱姓江山已经被嘉靖、万历、天启三朝皇帝弄得腐烂不堪,他回天乏力了。为什么明朝不亡于天启而亡于崇祯呢?那就是因为李自成起义在崇祯年间啊!明朝气数已尽,被推翻是迟早的事,但是最后成功的不是张自成、王自成而是李自成,却是历史的偶然。崇祯末年,北京城里的日子并没有过不下去,但是李自成不在北京起事,他在陕西米脂啊!
清代到了道光年间,虽然与康乾盛世不能比,却并没有穷到吃不饱饭的地步。京畿、湖广、江南的经济还是不错的。但是造反的洪秀全来自广西金田村这样的穷乡僻壤啊!如果没有曾国藩,爱新觉罗氏的江山早就归了姓洪的了。一胜一败之间,你能说不是历史的偶然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今天京、沪、广、深这些经济发达城市的花团锦簇,豪华摩登,并不能消除历史偶然突发事件的隐忧。这么大的国家,倘无民主法治制度的加持保障,革命和动荡的危险是存在的。我不赞成革命,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历史,已经证明革命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损伤实在太大。理性的改良,缓和的过渡,或许是我们应该期待的。可是历史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理性改良的呼吁如果屡屡被峻拒甚至被扼杀,一旦暴力革命飙起,于国家民族是不幸之至。殷鉴不远,在清末之世。当朝的习李诸公,实在应该三思啊!“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一旦不读书的农民起来造反,再回头来听读书人的忠告,恐怕来不及了。
回国一次,又吃又玩又聊。吃的满足,玩得开心,只是聊起政局来,禁不住咸吃萝卜淡操心。唉,中国人哪,就是冷不下这颗爱国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