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前一阵子,其他网站为了什么“作协”、“作家”的事儿好像起了一些争执,余波荡漾,在村里也泛起几圈涟漪。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却勾起我一点思绪,也想写几句。不过请村友不要误会,我绝对没有要把已经翻篇的事儿再翻回来的意思。 这不最近又见贝壳村口重现,感谢老A的德政,给我们一个闲聊闲磕牙的场所,这篇文字也只是闲聊而已。
所谓“作家”,从字面儿上理解,就是一个在写作的人,我们每个村友都是作家。狭义一点,在《自然》、《科学》上发表论文的是科学家,在JAMA、《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是医学家,在《史学》上发表论文的是历史学家,他们都不在作家之列,那么好像只有写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一类文学作品的才算是作家。不过,这类文学作品并没有专利,只要喜欢,谁都可以写,因此谁都可以是作家。
我小的时候,一心向往着当个作家,看到变成铅字登在报纸上的文章,钦佩羡慕得不得了,想着哪一天我的文章也可以登到报纸上该多好!文革之后,侥幸考进了大学,侥幸留校当了教师,渐渐地,文章也登到报纸上了,论文也登到杂志上了,著作也出版了,而那份看到自己的写作变成铅字时的兴奋激动却渐渐地越来越淡漠了。而且囿于专业,写的东西都不是文学的,所以至今遗憾没有当成作家。古代的文人讲究“著作等身”,立德、立功不成,勉强立个言也是好的。终我的前半生,虽然谈不上“著作等身”,不过林林总总摞起来叠在一起,“著作等胸”一定是有的。但是,那又怎么样呢?这些文字,说穿了九成是速朽之作,古人所谓只配用来“覆瓿”,当泡菜坛盖子的。剩下一成,能否传世,还需时间的检验。如果三百年后的人们,谈起这个领域时,有人说:“三百年前,徐某人写的那本书还可以读一读。”那我可真要开心死了!噢,不,那时候我早就死了,应该说那我可真要开心活了,从棺材里笑醒过来。因此,写过一些文字,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儿,千万不要摆什么谱,把自己当根葱!
但是话说回来,一群喜欢写写文字的朋友,志同道合,凑在一起以文会友,成立一个作协,那是十分雅致的事情。海外华人中间,这样的作协也不止一个,里面的成员当然都是作家,大家玩得很开心。奇怪的是有人出来讽刺,说“海外作家草根写手真正想要的是当作家的幻觉。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出书了,我的文字就修成正果了,我就是作家了。尽管这个所谓的出书完全是为了出书而出书,自己给自己出书。但只要绕一个弯子,不把花费直接花在自己书的出版费用上,那么就可以难得糊涂自欺欺人了。自己为自己印100本书拿回家当作家太直接难堪了。但一百人成立互助组,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拿回一本自己的书和九十九位作家朋友的九十九本书,不但不难堪,还倍尔有面子。”话说得尖酸刻薄,但是半点道理都没有。我写书,我出书,我就是作家,有错吗?即便我写书,但尚未出书,依然是作家,有错吗?出书一定要出版社约稿付费才算有面子,自费出书就是丢面子,这是哪一家的逻辑?唐宋八大家韩柳欧苏,他们的文集是哪一家出版社给出的?不是自己刻集子,就是子孙友人为之刻印,哪有什么出版社付过半毛钱,难道他们不是一流的大作家吗?写这段文字的人,我看就是GCD那一套作协标准在作践他的脑子。国内的作协,从来都是党组书记控制着,写主旋律作品框架着,稍稍出格一些,轻则不让你出书,重则取消你的作家资格,剥夺你的薪水俸禄,叫你把腰弯下来。就像古代翰林院里的进士们,虽然荣耀着“待诏”、“知制诰”的头衔,却必得看皇帝老儿的眼色落笔。这样的作家,这般的面子,不要也罢!
我不是作家,但很想当作家,正盘算着什么时候也自费出本集子。这几日检点在贝壳村写的博客,不知不觉也有七八十篇了,寻思着还太单薄一点,也许写到二三百篇,勉强可以整理出一本薄薄的小书。所以从现在就开始攒银子,到时候一定自费出本书去,也满足一下所谓“当作家的幻觉”。村里的兄弟姐妹如果有兴趣赐读,一定免费奉呈。比起那些戴着作家桂冠,领着政府俸禄,同时瞄着党组书记脸色的正宗作家,岂非快心惬意得多多!
总而言之,作家就是在从事文学写作的人,只要有兴趣,人人得而为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低,写自己想写的文字,畅所欲言,才是一个作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