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前几日,我贴了一篇博文《100年前的政论文》,https://www.backchina.com/blog/298023/article-190439.html#.UpdncI22SyI 介绍我祖母年轻时写的一篇作文。不意引起村里很多朋友的兴趣和赐教,秋收冬藏君更是热心建议我为祖母写一个小传。祖母去世的时候,我才总角之年,懵懵懂懂,因此今天脑海里对她已经没有多少具体的记忆。但是最近看了她留下的在浙江省女子师范学堂的作文,感到震惊,没有想到在我心目中一位非常传统老派的妇女,年轻的时候居然胸中亦有风雷激荡。
祖母出生于十九世纪末期,她的父亲,我的外太公,是光绪年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来投身清末立宪运动,是位思想开明的老人,所以祖母得以入新式学堂读书。祖母的姐姐没有读过多少书,却嫁了一位清末民初的大儒,极有学问的人。她有感于自己学识不足,便没日没夜地拼命用功,希望能够夫唱妇随。谁知用功过度,得了肺疾,竟致沉疴不起。那位大儒悔恨思念不已,终其一生没有续弦。我的祖父是个极其忠厚诚笃的人,虽然也有法学的学位,但是论旧学功底,远不及我的祖母。平时写一封信,起了草稿,还会请祖母帮助修改润色。记得妈妈给我们小孩子讲过一个笑话,说外太公家的老佣人,过年过节接待二位出阁的小姐回家省亲,会调侃道:“我们家里,是大姑爷学问大,二姑爷房子大。”
在我的印象中,祖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同我们小孩也不多讲话。她有一种怪病,一旦受了一点刺激,马上会全身痉挛发抖,我妈妈赶紧为她拍胸拍背地放松,过了一会儿,她才“啊”地大叫一声,缓过气来。为此,妈妈严厉警告我们不许惹祖母生气。其实我们见祖母发病的样子,都吓坏了,躲得远远的,哪里还敢惹她生气?妈妈后来告诉我们,祖母其实也是心情郁结,才会慢慢生出这种病来。
我一直不理解祖母为什么会心情郁结,从我小孩子的眼光看来,祖父待祖母是再好不过,真正的琴瑟和鸣,为什么还会不开心呢?这次整理她的旧稿,震惊于祖母年轻时的胸怀情操,其实她理想高远,眼光锐利,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后来嫁为人妻,陪着祖父颠沛流离,经历了清室逊位,军阀割据,好不容易平定军阀,又遇强寇入侵,八年抗战,然后又是兄弟阋墙,四年内战,最终依然不脱专制独裁。如此每况愈下的国势,对于一位向往共和民主的知识女子,情何以堪!她的郁郁寡欢,良有以也。
百年探索,无数折腾,我们可爱而可怜的祖国,至今徘徊,可惜了多少像祖母这样的有为青年,抱憾终生。祖母殁于1961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如果当时她知道多少百姓委身沟壑,成了饿殍,恐怕长叹扼腕之余,也会觉得了无生趣了吧。
下面罗列的是祖母当年作文的部分题目:
《斯巴达之教育行政说》、《知耻近乎勇说》、《公私辨》、《论孔教与各宗教之区别》、《我国妇女习守三从之说所以重礼法敦伦纪也方今女学萌芽智识日启人人以自立为主义应否破除旧说抑宜并行不悖试平情论之》、《儒家义利之辩与近世权利义务之说相冲突否》、《拟警告浙省咨议局诸公书》、《汉武论》、《秦始皇明太祖合论》、《裁宦官议》、《论改良风俗当自破除迷信始》、《彗星无关治乱说》、《论破坏与建设》、《汉高祖明太祖行事相同论》、《中秋玩月记》、《爱菊说》、《治人治法说》、《理财论》、《论古来英雄多起于微贱》、《为组织女学告诸同志书》、《书列子愚公移山事后》、《日俄新协约之危险》、《孔子作春秋论》、《拟法女侠若安阿克小传》、《人之气质各不相同教育当顺气质以开导之试言气质之意义及其差别以对》、《秦焚诗书汉尊六艺论》、《欧亚两洲之面积及其海岸线之比较》、《周行封建而久存秦改郡县而速亡试论之》
通过这些题目,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国人还在纷纷扰扰争论不休的许多思想,一百年前似乎已开其端,而且似乎多有共识。百年以来,反反复复,翻翻覆覆,所为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