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母亲节前后,村友们纷纷发文,也勾起我的孺慕之心,想写一些什么纪念我的母亲。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十八年了,她是在睡梦中走的,平静而安详。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全员到齐为她举行了追悼仪式。十年之后,我们又一起奉着她的骨灰回上海与父亲合葬,终于落叶归根,入土为安。今天,她与父亲在另一个再也没有烦恼的世界生活,身边有二姐随侍,应该也能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吧。
母亲除了当过很短几年小学教师之外,一生绝大多数时间是操持家务,相夫教子。在她那个年代,尚没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雄心壮志,结婚后将重心放在家庭是顺理成章的事。相夫教子,用革命的词语来说就是“后勤工作”,不也是很重要的吗?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分别毕业于清华、交大、上医、复旦和UCI,我算最不济,也毕业于985的全国重点,三个博士,三个硕士,难道不都是母亲的教育所致?难道不都是这位平凡的家庭妇女对社会的贡献?天下最平凡的莫过于母亲,天下最伟大的也莫过于母亲。
母亲走后,我思念过甚,难以自已,执笔为她写了一篇行状。这是旧式文章,今天的年轻人也许不喜欢,不过这倾注了我的思慕之情。
徐母潘太夫人行状
先母徐潘XX太夫人,浙江绍兴人,一九一三年生于奉天,一九九六年殁于美国洛杉矶,享年八十有三。先母于及笄翌年,于归徐氏,与先父恩爱情笃,鸿案鹿车,相夫教子,上奉翁姑,旁及弟妹,恪遵妇道,凡徐氏亲属,无分长幼,皆敬重有加。一九三三年,偕先父负笈西洋,逰学于美国纽约大学,专攻教育,故于子女之督导独具心得。育有四女二男,均获博士、硕士学位,事业有成,足证庭训之有方。先母忠厚善良,温和娴雅,自奉至俭至严,待人至寛至诚。文革之劫,家遭巨变,先母事翁至谨,事母至孝,下抚孤儿,独立支撑,备极艰辛,其刚毅坚韧之性情,又非常人所能企及。先母自幼聪颖,好读书,至老不辍,所览遍及古今中西,能诗,韵清词婉。有孙一,孙女一,外孙三,外孙女七,重外孙四,重外孙女二,四世同堂,福寿双全。一九九一年赴美国探亲,遂卜居洛城。儿孙绕膝,菽水承欢,正安享晚年之时,孰料遽尔弃养。劬劳未报,宁不痛哉!谨记行状,以志永思。
谨以这篇十八年前的旧文,纪念我永远思念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