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儿子两岁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跟随父母飘洋过海。在日本待了几年,保育园里清一色日本小孩子,只有他一个中国儿童。数年之后,说得一口不带口音的日语,却又随父母漂泊到更遥远的美国。
在美国开始小学一年级的学习,那是一家双语学校:英语和西班牙语,没有日语,更没有中文。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满嘴生起燎浆大泡,是因为听不懂老师和同学的话,心急上火了。我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让他硬着头皮挺下去。三个月之后,情况明显好转,语言障碍消失,心情也跟着快乐起来。
读到高中毕业,他的英语可以说比土生土长的美国同学还要好。SAT写作考满分,老爸老妈写了东西都求着他帮忙润色润色。
日语是扔了,除了“哦以西矣(好吃)”,几乎没有其他的记忆。可是中文读写听说均可以对付,大概小学毕业水平吧。要知道,他离开中国的时候,还不会说中文呢!说起这点,老爸还是蛮得意自己教育有成。
他读小学的时候,我托人从上海买了一套“发达地区中小学语文课本”,希望儿子能开始学习中文。那时候我自己周末还去华人办的的中文学校兼课赚银子,但是却不带儿子去那里上课。我觉得中文学校的ABC们对念中文的抵触情绪太浓厚,儿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他没有好处。
在美国生长的华人孩子,不喜欢学中文,是顺理成章的事,父母连逼带哄,软硬兼施,效果十分有限。我教儿子学中文,从来不灌输“你是中国人,不可忘记祖国的传统”之类的冠冕堂皇大道理。我只是对他说,多一门语言,将来你可以多一个吃饭挣钱的本事,多一份竞争力。儿子年龄还小,当然无法理解这些道理,他同其他华人孩子一样不肯学中文。我也不去逼他,由着他自己。但“多一门语言,多一份竞争力”的概念,却时不时在他耳边聒噪,希望他多少能听进一些。另外,给他定一条规矩,在家里只讲中文,不讲英文,理由是“老爸老妈听不懂英文”。
就这样渐渐地到了高中,他的中文听说能力总算保持在可以沟通的水准。读写当然是谈不上。美国长大的孩子竞争意识强烈,儿子也许是接受了我的“多一门语言,多一份竞争力”的洗脑,高中时选修了西班牙语,大学时副修也是西班牙语。读写听说皆可,果然在后来的工作中胜人一筹。
同时,他也开始了自学中文的努力。这时候的学习,动力在自己,父母完全不必逼迫催促。有时候,他学了一个比较生僻的单字,还会兴冲冲地拿来考老爸,结果当然是他输,于是激起他更努力的学习。
这是被他翻得破烂不堪的小学语文课本。
不但读语文,有时候还教一些孔孟之道,因为我坚信儒家学说中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遗憾的是儿子似乎并不接受。
查《新华字典》对他有困难,于是给他买了英汉双语字典。现在的中文水平,“世界日报”读得四分之三左右,简单地给爸妈留个字条没有问题,写一篇讲道理的文章则要化上个把星期。
前几日我还发现以上两本字帖。是他自己去买来的吧?小子的两个中文字写得真是歪七扭八,莫非也想练练书法?不去要求他,随他爱怎么写怎么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