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法道济庄主的古韵诗社26期开题已逾半月,寻思着该交作业了。可是南加州持续赤日炎炎,旱魃张狂,诗思都被烤枯萎了。
昨日清晨早起,趁凉快拾掇院里的花草蔬菜。也许是不小心惊了树上的蝉儿,只听“吱。。。“的一声,那小虫儿飘然而起,飞过篱笆,去了邻居的院子。忽然间想起唐人的诗句”蝉曳残声过别枝“,觉得此情此景,与诗人的体物描摹,真是毫发不爽。一时兴起,便借景发挥,凑出四句来:
破晓熏风觌面凉,
荷塘小憩柳荫长。
棋书半掩花边坐,
蝉曳残声过短墙。
写这句诗的是唐人方干,全诗《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全诗也只是平平,但颔联两句确实造景奇峭,第一句气势宏大,如长卷山水;第二句刻画入微,似工笔花鸟。怪不得尤袤《全唐诗话》赞为”齐梁以来,未有之句也“。
由此又想起《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诗评,香菱跟着宝钗、黛玉二人学诗,道:“我只爱陆放翁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切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看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黛玉教的学诗途径,是正规一路,但为什么“浅近的”就不能学呢?我却不以为然。陆游的“重帘”二句,描摹刻划细致入微,写来又明白如话,没有生涩字眼,与“蝉曳残声过别枝”有异曲同工之妙,皆是大家手笔方能致此,不易学到是真的,不能学则未必。即便如黛玉推荐的老杜七律,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岂不也是“浅近”而且“真切有趣”的么?诗贵性情,凡是前人诗句有喜欢的,必是同自己性情相合者,方能引起共鸣,细心模仿了做去,慢慢也就熟了。
古人作诗,与功名有关,所以讲求规矩,当桩学问来做。现在学诗,纯粹出于爱好,自然不必有那么多束缚了。瞎扯几句,充个篇幅,以免道济庄主怪我只以四句小诗搪塞诗社作业。
最后学诗哥jc0473兄的样,贴一张练字日课,请大家批改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