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在Garage整理旧物的时候,忽然发现一本小小的连环画,勾起对三十多年前那段生活的有趣回忆。
那时候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不久,工资多少已经记不清了,好像助教月薪是150元左右。相对于农场时的18元、工厂时的36元,已经相当不错了。当然,所谓不错也就是温饱无虞,奢侈是谈不上的。
当时已经改革开放了,但下海经商尚未成风潮。何况我们这一班研究生是导师再三谆谆叮嘱要“传承香火”的,脑子里也不存改行求财的想法。不过我们这些文科穷教师却也有自己的生财之道,可以赚一点外快,至少买起书来不至于那么缩手缩脚。
我的赚外快之道得之于一段很有趣的经历。我有一位初中的同班同学,他的太太是一位文学才女,当时在工厂做工。文革结束后,百废俱兴,不但大学需要教师,各个出版社也都需要大量的编辑人员。当时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有过一次向社会公开招收编辑人员,但是要通过严格的考试。这位才女听到消息后颇为心动,她从老公那里知道我已经在这个专业圈子里工作了,就想让我帮她补习补习。同学向我一开口,我马上就答应了。因为时间仓促,所谓补习其实也就是见了几次面,回答她一些问题而已。
她去考试了,古籍出版社招收十名编辑,她考了第十一名。当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也缺编辑,借古籍社考试招人之机委托古籍社代为物色人才。于是古籍社就写信征询她的意见,问她愿不愿意转而去人美。她拿不定主意,来问我。我坚决地劝她接受这个offer。我的理由是,从工厂到出版社是跨行业(用当时的术语来说,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非常不容易;如果实在不喜欢人美,一定想再搞古籍,在出版社内部转换,要容易得多。她接受了我的意见,就进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她被分配到连环画部门当文字编辑。后来才知道,这个部门比清汤寡水的古籍出版社不知道要富裕多少倍!也许是感谢我当初的帮助吧,她约我写了几本连环画的文字解释。其中一本就是我整理旧物发现的《岳家小将》。
当时我们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稿酬是一千字5 - 7元。而写连环画解释词,是一页20元(画画的更高)。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啊!更不用说写连环画是不用绞尽脑汁的,随手写来,一两个晚上就能交稿的。这本岳家小将150页,我轻轻松松就拿了3000元稿费,抵得我一年工资还多哦!我开始还在想,付我这么高的稿酬,付画家更高的稿酬,出版社还能赚钱吗?后来书出版了,每本人民币0.18元,但是第一次印刷的册数竟然是69万3千本!我顿时有点后悔:我应该去人美工作啊,当什么大学老师哦!
不过话说回来,写连环画是不能用来报成果评职称的。评职称的依据还是那些不值几文钱的所谓“学术著作”。我那个迂腐的脑子当时还没有开化,不然一定去人民美术出版社当连环画编辑了。
后来我又帮她写了一本《百家姓》,化的功夫多一点,至少要去查查百家姓氏的出处,不过比起写专业的书,自然轻松得不可以道理计啦。我还记得改编过一本梁羽生的《还剑奇情录》,书很厚,我也花了不少心思。交稿后不久,她来向我道歉,因为上头突然下令,要控制武侠小说的出版数量,这本书的出版计划就被枪毙了。我也就白写了,辜负了梁先生的好书。
今天,这位才女已经是腰缠万贯的富婆了,她和老公两个人没有做过一天生意,就靠她在人美当连环画编辑,她老公在大学当工科教授(也有他自己的赚外快之道),两个人生活得非常滋润。我每次回国,必定去他们家蹭饭。聊起当年的经历,还感谢我当初坚决劝她进人美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