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菜的滋味 [2015/07]
- 千万富翁的穷日子 [2017/09]
- 上海杂感(二) - 养老 [2018/11]
- 归国杂感(一)- 看不懂的上海 [2013/01]
- 上海杂感(三) - 学前教育 [2018/11]
- 上海人与苏北人 [2013/01]
- 归国杂感(二)- 不想再去的香港 [2013/02]
- 贪官与污吏 [2016/07]
- 野菜的滋味 [2017/10]
- 中国佬在美国的一天生活 [2012/11]
- 一百年前的政论文 [2013/11]
- 亲眼见识国人的购买力 [2014/05]
- 春日尝鲜 [2018/04]
- 我所知道的钱钟书(下) [2016/06]
- 上海杂感 - 点赞与吐槽 [2018/10]
- 归国杂感(四) - 听国人评论习李新政 [2013/02]
- 我的祖母 [2013/11]
- 前尘往事 - 歪打正着(下) [2011/12]
- 六四和Bonus Army有可比性吗? [2013/06]
- 从保险箱里取出一份残破的书画珍品(附照片几帧) [2013/04]
-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二)祸根在哪里? [2013/03]
- 乐在加州作野樵 [2013/04]
- 将欲胜之,必先学之 [2013/07]
- 洛杉矶村友聚会,热闹过年 [2013/02]
- 对对联儿 [2013/01]
儿子两岁跟着父母出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ABC无异。他的中文虽然听说流畅,读写马马虎虎,但是对于中国式的称谓绝对是搞不清楚的。昨日他发来微信,想同他的堂哥联系,问我要堂哥的微信号。他的措辞是这样的:“你爸爸的弟弟的孙子,你有他的微信吗?”
乍一看,我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仔细想想,才恍然大悟。他的脑子里没有“堂哥”这个词,于是就来个“定义表述”。你说他错吗?完全不错。说他对吗?又觉得很滑稽,至少是不“中国式”,令人忍俊不禁。不过对于ABC来说,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值得鼓励。于是,我马上把我“爸爸的弟弟的孙子”的微信号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