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随笔(26): “国脸”宋祖英 [2014/10]
- 音乐随笔(30): 汤灿这个人 [2015/01]
- 音乐随笔(40): 咄咄逼人军报剑指何人? [2015/04]
- 堂叔脱口秀:张成泽被处决的真相解密 [2014/01]
- 俺对女同学进行性教育:难忘的美国校园生活(八之七) [2011/10]
- 房产重新贷款:忽悠你没商量 [2012/10]
- 堂叔脱口秀(八):宋祖英的脸;男人精液是个宝 [2014/03]
- 音乐随笔(三):“金氏唱法”是福还是祸? [2014/01]
- 堂叔脱口秀(四):春晚到底是什么;全美男人阳具大小排名 ... ... ... ... ... ... . [2014/02]
- 堂叔脱口秀(五):CCTV的柿子;大肉棍男人的烦恼 [2014/02]
- 毁誉参半外长李肇星:没做满任期就下台 到底是为什么?ZT [2011/12]
- 做鬼也风流:西门庆死前是如何折腾的(成人读物) [2012/10]
- 俺的屋子成了妓女窝 [2011/11]
- 堂叔脱口秀(六):情妇反腐系统工程化;阴道举重的优缺点 [2014/02]
- 堂叔脱口秀(七):”两会”新气象;王志文被强奸 [2014/03]
- 纽约接待倍可亲网友国际集团公司(非牟利)即将成立 [2012/07]
- 有奖评判:关于“异性知己”定义的描述 [2012/02]
- 捍卫美国价值:死老鼠和陈光诚的故事 [2012/05]
- 俺的捂紧钱包之旅:神州游补遗(二) [2012/02]
- 骡耶马耶:秀一秀俺的书法近作 [2013/02]
- 同志们永别了,俺将悲壮地死去。。。 [2012/01]
- 诚恳请求无为村姑做俺的红粉知己 [2012/06]
- 一次可以载入倍可亲历史的政治辩论 [2012/05]
- "造反有理" :与美国朋友David先生商榷 [2012/06]
- 再读鲁迅兼评蜻蜓 [2012/05]
- 再调侃一把:寻找稀有动物---爱国者 [2012/07]
- 发誓不找LV女友:堂叔的大麻烦 [2012/05]
纽约堂叔
结束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行程,我们怀着朝圣的心情迳直飞往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解我多年的古典音乐情结。
维也纳是欧洲一大批最具盛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们生活和事业发迹以致葬身的城市。听听这些名字吧: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劳斯。。。
在维也纳其实只有几天的逗留时间,因此只能象征性地体验一下这座城市的音乐风貌。可是我们却被告知,维也纳的音乐季节是在冬季,从每年的元旦开始;还有,歌剧的季节是从每年的9月开始。
但是,维也纳不是有一个金色大厅吗?不会也关闭吧。第二天上午,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往金色大厅。
在市中心,碰到兜售金色大厅音乐会票的人。这不是瞌睡碰到枕头吗。我们看了一下他手中印刷精美的,有中日韩文说明的Broture,毫不犹豫地买了两张“池座”(Orchestra)的票,每张59欧元,岂但是不贵,简直就像买古董捡了一个大漏。当然还有最贵的,也不过69欧元。事后知道那是礼宾席,就像天安门广场两边的观礼台一样,是面对观众的。于是我们庆幸自己没有去那样“观礼”,否则两个多小时内傻乎乎地面对观众,让人家不得不反复地观察你那个下巴老是收不拢的尊容,决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我对于维也纳金色大厅的崇拜是自从十几年前中国人在那里开演唱会后开始的;相信和很多老中一样,在那以前,并不十分清楚这个建筑物的存在。据说从此这个金色大厅几乎成了老中们的“革命圣地”,其地位堪比延安或井冈山。又据说,由于这个不经意的贡献,维也纳市政当局正在考虑给来自东方的音乐家们竖立一块丰碑。
早早地来到金色大厅,先在外面拍照,再在剧场里面拍照。到处都是照相机的闪光。我们也注意到,大约有一半的观众是东方人的面孔,其中多数应是我们的同胞,因为坐在我们前后左右的除了右边是一对中年日本夫妻,其他都是操亲切国语的老中。
老实说,这个以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命名的音乐会实在令人失望。演奏和演唱者夸张地身着中世纪巴洛克式服装,他们毫无激情,像堂叔小时候背书一样的表演令人昏昏欲睡。以堂叔的欣赏水平,或者他们就是二流的演员,或者他们都患了演出疲劳症。不过,指挥却善解人意地,不时地转过身来调动观众的情绪,直令观众鼓掌,甚至起立欢呼,以致整体的剧场效果虽然很商业化,却也显得光辉灿烂。
在我们纽约法拉盛,每年春节一些同乡会都会举行晚会。于是就会有一些“著名歌唱家”或“国家一级演员”出来献唱,也都是唱一些《我爱你中国》之类的红歌,事后会拿到100刀的报酬,却也不无小补。堂叔怀疑,这次的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莫扎特音乐会会不会也是像纽约同乡会那样临时花100刀抓来的演员呢?
中场休息时,我随意地问坐在我左边的一对来自山东的年轻人,问他们听懂没有。他们说,基本上不懂,只是来到维也纳,想体验一下金色大厅的”味道“。原来如此:演员们假装尽力了,观众假装听懂了。还有,估计多数观众也都是像堂叔一样:听谁不听谁不重要,关键是要在金色大厅里听;听懂听不懂也不重要,关键是要留影拍照,意思是,吾某某“到此一游”。
这令我想起一个故事:《阿Q幽会吴妈》。故事是这样的:
久旷的阿Q日夜想念吴妈。有一天,吴妈终于答应了。阿Q欣喜若狂,遂决定在一家金碧辉煌的酒店和吴妈相会。当然还是老一套,一个手捧鲜花,一个手执一本杂志。
虽然是豪华酒店,菜却不贵。于是阿Q点了几个最便宜的菜。
近处看来,阿Q发现吴妈并非以前感觉的那么美,而且绝不年轻了。敷衍几句之后,两人便友好地分手。临走前,阿Q不忘给自己拍照一番:TMD,老子至少来了一趟“金色大厅”,有照片为证。
其实,维也纳的其他剧场,也多是金碧辉煌的,绝不下于那个Goden Hall。
有堂叔地沟油诗为证:
纷至沓来去寻芳
维城金屋客满堂
迷迷糊糊听大雅
披金挂银好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