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的故事:真假习明泽 [2015/04]
- 在美国如何免费看电视:ROKU好用吗? [2013/10]
- 有史以来最蠢的哈佛学生? [2013/12]
- 华为思科的血海深仇是怎样结下的? [2018/12]
- 付不起学费?美国上大学的省钱之道 [2013/09]
- 纽约哈莱姆区探秘 [2015/05]
- 在美国养个娃有多贵? [2015/01]
- 学钢琴有用吗? [2011/09]
- 卡梅尔:寻找张大千在加州的足迹 [2019/01]
- 斯坦福直线加速器SLAC探秘 [2015/09]
- 我们应该为孩子买房吗? [2015/03]
- 加州湾区赌场开业,亚裔玩家蜂拥而至,是福还是祸? [2013/11]
- 529计划:最佳教育储蓄 [2015/02]
- 隐谷:斯坦福的私家花园 [2015/02]
- 又见疯狂:看华裔择校的误区 [2013/03]
- 如何计算在美国上大学的开支 [2012/08]
- 爱她恨她,诱惑难挡是宜家 [2012/11]
- 选择的负担:我们为什么要移民? [2014/10]
- 数学“诺贝尔奖”揭晓:又没中国人啥事 [2014/09]
- 中国教育是世界第一吗?从PISA考试谈起 [2013/12]
- 好男人都死哪儿去啦? [2016/09]
- 家有才女 大事不好 [2011/12]
- 假如我中了15亿美元 [2016/01]
- 美国大选:投了也白投,白投也要投 [2012/10]
- 进村一周年感言:桃源夜话 [2012/06]
刚到加州南湾的时候常常会感到这里的人很势利。倒不是说他们以貌取人,这里的科技精英都是T恤加牛仔裤的打扮;也不是看用什么手机,因为人手一个“爱疯”;甚至不是看开什么车,因为个个都买的起奔驰宝马。对湾区很多人来说,住在那里(什么样的学区)才是终极的身份的标志。
有时候别人会随便问一声:“你住哪里?”,这时你一定要警铃大作,这可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Loaded Question)。如果你是住在南湾的好学区,比如裤破涕落(Cupertino)或者破落丫头(Polo Alto),这是你得瑟一把的机会,哪怕只是1000尺大,50年的破房子。如果你是住在东湾的某地,就算你家是山顶的豪宅,口气也都软了半截,好像是二姨太生的孩子。例外当然有,如果你是住在东湾弗利芒(Fremont)的米慎区,你一定会提起的,好像这样可以挽回一点颜面。
东湾通常被一些人认为是不灵的地方,米慎区除外。米慎区能有此地位是因为区内的米慎高中(Mission San Jose High School)。当地人都会津津乐道:米慎高中的API(加州衡量学校学术水平的指数,满分为1000)为951,在2009年USNWR全国高中排名36位,还是全国排名第四的公立高中。正因为如此,人们打破头地想挤进这个学校。先是华裔,现在更多的是印度裔,前赴后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当然要想进米慎高中你要住在学区内。这里房价自然就不菲了。一个1400尺(大约130平米),60年的三卧室老房子,开价就是90万美元。前两天去看一个Open House,销售代表说到:“你知道这两天有多少人来看吗?” 她做了六的手势,我猜:“60?”,她很得意地说:“600!”。这个区里一旦有房上市,动不动就有几十个人竞价,最后买价超出开价10万以上很常见。我看了不禁要摇头,2007年前那种疯狂又回来了。所不同的是这次米慎区的买家几乎清一色的是亚裔,要么是中国人,要么是印度人。
是不是买到了房子就一定能上到学呢?那也不一定。当学区内学生太多了,当地的教育委员会(School District)可以考虑将一部分地区分到别的高中去。这曾经在1990年代末发生过,被划出去的地区的房价陡降了20万美元,还引起大批民众的游行示威。现在学校再次处在超负荷运行的状态,部分地区的家长又开始人心惶惶。
那是不是学校越好对学生越有利呢?这当然是见仁见智。很多人是从竞争的角度来考量,我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加州大学ELC新规定
从2011年起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招生的规则有了几项重大变化。第一是取消两门SAT II成绩的要求(请看另一篇博文 “升学新趋势:还需要考SAT II吗?")。第二就是有关ELC的变化。这项变化其实影响力更大,但是因为较为复杂和专业,所以本地的媒体的评论和分析较少。
这项新规定是这样描述的 (取自UC website):
The share of students who are guaranteed admission based on their rank in their own high school class will grow (9% vs. the current 4%)。
Fewer students overall will receive an admission guarantee (10% of high school graduates statewide vs. 12.5% now)。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多数人看了以后还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且听我从头说起,
加州大学系统是全美国最大,最有名的公立学校系统,10所学校在校总人数超过二十万 (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它不但在加州举足轻重,而且在全美的公立学校中也有指标的作用。除加大之外,加州另外还有23所州立大学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ies) 和72所社区学院 (Community Colleges)。加州高中毕业生中只有少数可以考上加大的 (大约10%-13%),所以竞争激烈。学生要想考入加州大学系统的一所,首先要达到加大的要求 (Eligibility)。而达到加大得要求主要有两条途径:
第一,全州性标准(Statewide Eligibility)。学生必需有高中毕业文凭,修足UC要求的科目,GPA足够高以及SAT/ACT成绩达到一定水平,等等。UC的计算公式相当复杂,但基本上是根据GPA和SAT成绩算出一个学生是否达标。这个学生是同全加州的高中毕业生来相比的。
第二,本地性标准(Eligibility in local context,或ELC)。ELC同Statewide Eligibility最大的不同是这位同学不是同全加州的学生相比,而是同本校的其他同学相比。ELC的计算是根据学生的GPA (ELC GPA只包含UC认可的a-g 课程):如果这个学生高中前三年ELC GPA 排名在学校最高的4%内,那么他就是ELC。换句话说,不管这个学校是好是差,如果一届有400个学生,那么就有16个学生合乎ELC。
ELC的学生在12年级时(10-11月份)会收到一所或多所UC的来信,通知他已经被录取了。这绝对是件开心的事情。他什么事还没做,安全学校 (Safety School) 已经有了。当然ELC学生并不是一定能进他想上的UC,但是如果他报考的几所UC都没有录取他,UC会offer 他去某一所(比如 UC Merced)。
ELC并不是个新的规定(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但今年的变化是ELC的比例从4%增加到9%。同样一所一届有400个学生的高中,2012年起可以有36个学生是合乎ELC要求。但是UC招生人数并没有增加,多出来的位子从哪里来?这就是第二条了,原来根据Statewide Eligibility应招收全加州学生最高的12.5%,现在则减少为10%。
到现在应该看明白了:UC招生人数不变,ELC的人数从4%增长到9%,而传统的全州性合格的名额则减少,从招收全州最高12.5% 减为10%。听上去好象很复杂,但到底对考生(特别是华裔考生)来说会有些什么影响呢?
对于那些来自农村,大城市内城(Inner City)中较差学校的孩子,这个变化是个大利好。因为政策倾斜使这些原来实力很弱学校会有更多的学生能上UC。对于真正优秀的孩子来说,这个变化则没有什么影响。如果孩子有进伯克利的实力,无论它怎么变,UC还是有他的位子的。受到影响的是一些既无法得益于ELC又因Statewide Eligibility名额减少而吃亏的学生。这些孩子中有多少会是华裔无人得知,也无人算的出。
结论
为什么会有ELC这样一个规定呢?这同美国教育平等的理念有关。加州虽是富裕大州,教育的水平和资源并不平均。实际上大多数地区的学校是一般或较差,好的高中集中在少数地区。这样很容易造成少数好学校好学区垄断大多数优秀的教育资源的现象(大陆出来的人对此现象一定很熟悉)。这同美国的立国精神不相吻合的。美国人非常强调“机会均等”。学校有好有差,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解决的,但是一定要给贫寒子弟一条上升的道路和摆脱贫困的机会,这样社会才能进步。这些孩子没法到米慎的明星高中上学并不是他们的错。ELC目的就是为了让全加州所有高中(无论条件多差)的优秀学生都有上UC的机会。
我个人认为这些受 ELC 影响的孩子中会有不少是新移民的子弟。华人中的“名高中”的情结很深,以为这是上好大学的捷径。对好学区,名高中趋之若骛。南湾一些地区高企不下的房价就是这一现象的写照。直接的结果是华人子弟太过集中。我见过不少新移民,刚来美国,就拼命把孩子送进一些竞争激烈的名高中。实际上新移民的子弟在这些华裔亚裔众多的学校里占不到一点便宜。还不如进稍差一点的学校更为有利。
其实美国的教育资源并不为少数明星高中所垄断。相反,美国大学,特别是公立大学,对弱势群体,弱势地区,都有一定政策倾斜。ELC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