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的多伦多—记《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展 [2011/07]
- 谈美国中小学的美术教育 [2011/06]
- 我的美国艺术家同学(一) [2011/06]
这是根据我的一篇旧文章,加上了一些新内容而写成的。通过介绍一个行为和装置艺术家— Scott,来展现一个美国艺术家的成长历程,那是一个经过时间磨练的,而不是哗众取宠,一夜成名的艺术家。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以艺术为职业的人,但有着执着追求的人。
Scott 是我十七年前在伊州求学的同班同学。研究生毕业后,我去了大公司搞设计。Scott 则坚持他的艺术梦,接受了一家市级美术馆助理馆长的职务(收入不是很高,成为馆长是后来的事了)。几年前他又一次跳槽,去佛州做了教授。理由很简单,为了有更多时间搞他的装置艺术及行为艺术。
Scott 是个性情中人,率真而乐于助人。学生时代就开了一辆Toyota 皮卡。班上任何人有求他必应,如搬家,买大木材等。他的风趣和有求必应的个性,赢得了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喜爱,他的魅力是无论男女老少,在认识他的那个瞬间,就会被他真诚和一个小小的玩笑所吸引(不知他哪里得来的取之不尽的笑料),从而认定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朋友。


同时他又是一个“trouble
maker”( 麻烦制造者 )。有一次,系主任为了让我们研究生考察密西西比的原生态艺术,也就是民间艺术采风。主任他亲自开了一个大Van,
装上我们7个不同专业的美术系学生踏上了一星期的路程。一路上的趣事笑话连篇还伴着一次有惊无险的麻烦。
那天, 正当我们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一辆警车拦下了我们,那警察一脸的严肃,对着我们的大胡子主任说,“你的车上有小孩吗?”
大胡子主任一头雾水地看着警察先生说,“没有啊?!”
主任想,这车上是有7个年青人(他本人已是中年)但并没有小孩,和我这大个子比,他们也顶多算是7个小矮人了,怎么也算不上小孩啊,难到警察是怀疑我走私人口不成?不行,我得问清。。。警察打开了车门,上车仔细的检察起来,,,等检查完后这位认真的警官指着后窗,大家一下子明白了。原来灰蒙蒙的玻璃上有手指写的歪歪扭扭的 “Help Me”(救救我)字样,如果跟着我们的车后,看我们的后窗玻璃,是非常显而易见的。 难怪警察会怀疑这是一辆绑架孩子的车。不用说,大胡子主任马上知道了这是坐在最后一排的Scott干的。主任免不了被警察警告了一番,Scott 也挨了一顿训。因为玩笑开大了,Scott 也着实老实了一阵。
Scott曾说过他有一个孤寂的童年,父母的不归,好玩的他打发时间的唯一东西是电视,被他称之为 Babysiter(看孩子的人)。 他对电视机依赖的情结便由此而来。在他的作品中,早期为他赢得声誉的是电视系列的装置作品及互动的电视节目(自己制作节目)。近年来,主打系列是以传统的,废弃的玩具作为装置作品的载体,玩波普(POP)。奇怪的是 Scott 总能发现各种旧的玩具(我怀疑他是古玩店的常客),中国熊猫也让他玩了一把,让你看了忘不了。但主题很是凄凉,孤寂和扭曲。有一天他在脸书网站上展示他自己拿着一个中国的布老虎的照片,害得我大声惊呼,“你哪里找到的?和我家的一个一模一样。”接着又不安的问他,对这个玩具“你是想蒸了还是煮了?”我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他曾把一群可爱的维尼熊给油炸了。


Scott 在学生时代,创作了大量的电动装置,每件作品他都经过深思熟虑,化大量的时间,从木工到不锈钢的制作,乃至电动设置,无一不是时间和体力的考验。更是检验一个艺术家把握和运用多种材料的能力。我非常尊重那些搞行为的同行,看似一个简单的作品,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家呕心沥血的结晶。


在最近的一次行为艺术中,他体验了一把用巧克力做面具的瘾,难怪他的合作者那么起劲,可以一边做一边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哈哈。。。






Scott 在他的一次行为展序言中写到:“我的题材是有关现代文化的一个旁支,就好象一根折断的肋骨, 它也是现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内在的颠覆和讽刺意义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