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儿(35)

作者:longislander  于 2022-1-22 00:0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小说|通用分类:原创文学

温阁
第一篇论文

一个多月的暑假,我们都在胡老师的实验室勤工俭学。凫儿感觉,在煤化工实验室做勤工俭学的这段经历,收获远胜于一些专业课的学习。这些意外的收获让凫儿未来的日子受益匪浅。
一般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过程。所谓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学习收获的多少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学习动力,动机和老师的教学水平。大多数时候,学完课程之后,就很可能没过多久学生们就忘光了。大多的情况是,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用的比例也非常低。
在勤工俭学这段时间,我们学到很多东西都是在工作中自然学到的,这更像是一种在没有压力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
胡老师是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同时也是一非常优秀的研究人员。我们在协助胡老师的实验工作中,自然地成了胡老师研究团队的成员。也从工作中体验和学习到了胡老师是怎样发现和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如何组织进行实验,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并及时调节实验方案,如何总结实验结果,如何最终解决问题,如何写学术论文。这些都是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
以前觉得,科学研究人员写学术论文是一件高大上甚至有些神秘的事情,只有专业人员才会做这类事情。胡老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如果一个农民把自己种地并取得高产的过程有条有理的写下来,让其他人看懂受益,那它就是一篇好的论文。当然,一般正规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论文写作格式。但那都是简单的规则,很容易遵守。最重要的还是工作内容。所谓科研工作,说到底,就是发现或针对一个特定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任何问题,去设计和实验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并有条有理的把整个过程总结下来。这结果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专利, 或以各种形式体现的所谓科研成果。 我想这也许就是袁隆平这样的接地气的科研人员更加有成就的原因吧。
暑假很快结束了,我们不但挣够了下学期的学习费用,同时也学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胡老师也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参加勤工俭学的同学们多年以后对胡老师都念念不忘。
在第二学期的专业课实验课的学习中,我们几个同学有机会用上从胡老师那里学到的工作方法。结合实验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居然把实验课的实验结果写成了一篇论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发表在了校刊上。这是我们的第一篇论文。也让我们几个同学颇有成就感。
勤工俭学的经历,让我们在大学最后一年的毕业论文写作中,轻车熟路,顺利过关。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3 15:0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