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温哥华名中医邱木白君的劝降书 [2013/05]
- 温哥华唱红颂毛事件闹大:大幅毛像今天上了当地主流英文报纸封面头... ... . ... ... ... [2014/01]
- 中国签证新规出台的三处硬伤 [2012/05]
- 加拿大华人头上两把刀:炒房+双非婴,都是祖国同胞玩残海外同胞 [2016/08]
- 论“信用制度”可能崩塌 [2014/01]
- 阻击土豪,守卫家园:温哥华华人侨社向“土豪移民和不法中介”开炮 [2014/04]
- 温哥华“唱红颂毛事件”再遭社区炮轰 [2014/01]
- 骆家辉致信芮成钢 [2011/10]
- 温哥华唱红颂毛引发侨社质疑 十问举办者腾达主席 [2013/12]
- 为温哥华大奶们正名 [2012/03]
- 温哥华全城紧急有奖寻找毛粉 [2014/01]
- 写给美加当年拿六四血卡的弟兄们 [2014/05]
- 新移民:有一种懊恼叫矫情 [2012/07]
- 痛说温哥华“非典型移民”--在大温5.10六四民主沙龙上的演讲摘要 [2014/05]
- 海外“唱红”还是悠着点 [2013/12]
- 解读庄则栋临终”绝笔“ [2013/02]
- 偷鸡摸狗的事儿咋都是我们华人干的? [2012/01]
- 加拿大新移民六大纠结--------华人社区观察之一 [2012/08]
- ABC事件看海外一些同胞的差距----脱口秀辱华事件评述之三 [2013/11]
- 钱文军(大陆著名学者):揭揭那些抗议ABC者的底儿 [2013/11]
- 童言无忌与成人不宜--ABC辱华事件评述之一 [2013/11]
- 朝鲜白眼狼不欠我们啥,就剩下欠抽! [2013/02]
- 北京和世界的差距就是一场雨 [2012/07]
- 万人抗议ABC,难道是盲人协会组织的? [2013/11]
曾经以为是踏上了一趟时代的列车,呼啸而去,迎接来自地球那一边的灿烂黎明,哪知道这是一列老旧的闷罐车,前方停靠站不明,黎明还没见曙光,漆黑黑的夜却很长很长。曾经以为乘上了一艘走向地平线的巨轮,乘风破浪,等待太平洋彼岸深情的拥抱,哪知道上岸后沦为六十年代的知青、七十年代的盲流。人人都有一个移民梦,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经。糊里糊涂十几年后,发现生活还在原点上打转转,而你离别的那块地方不少人都鸡犬升天,忽然发现移民就是自己给自己上了一个“当”。
曾经在中国的风花雪月、灯红酒绿、颐指气使、飞黄腾达,移民之后才知道都随风而去。曾经在大陆落在你身后的战友、同学、邻居、朋友,都远远地在生活质量和富足程度上,把你远远抛在了后面。那份憋屈、那份凄凉、那份孤独,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很多人已经不再敢高调回大陆,因为受不了那份刺激。也有人不再愿意接受来自大陆的朋友讯息,落得个耳根清净。
你说是全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吧,当年新鲜劲一过,再好的风光都不如家乡的小竹林。你说这里文明程度高吧,土得掉了渣的陕西大妈或者满口赵本山方言的东北老伯,才住了两个月就嚷着一天也呆不下去了。
移民,其实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当激情平静之后,剩下的不仅仅是思考。
尽管出国大军依旧汹涌,尽管移民中介公司的生意依旧火爆,尽管富二代官二代依旧把出国洋插队当成首选,但是不得不承认,如今海外移民这块招牌的光鲜亮丽程度已经大不如前。在第三次移民潮扑打过来的时候,已经在海外跌打滚爬多年的海外移民,心中却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
宗教:信还是不信
《圣经》里有一句话:“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正是这个:“永远”,让人们不断地寻找,“直到找到主,才得永远的安息和喜乐。”
自从宗教诞生以来,世界就被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两大板块,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一大支柱。一方面,有神论的宗教与科学互不相容。另一方面,西方社会又少不了用宗教作为它的精神支柱与道德基础。这正是西方文化思想的特点与包袱。
华人、特别是大陆移民过来的华人,经过多年无神论的洗礼后,万里迢迢来到基督和天主的国度,面对宗教的诱惑,很多人不免惊喜、惶恐、困惑,似乎没有人逼着你去做什么,因为这不是单纯的是和非的选择,也不是善和恶的甄别,而完全决定于你是否需要。
加拿大主要宗教派别达30多个。加拿大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人口超过80%,其余的人信奉路德教、浸礼会教、希腊东正教、犹太教、乌克兰天主教等。华人一旦踏上了加拿大的土地,一般都会先被别人介绍去各种宗教礼拜堂或者祠庙或一些功法活动。可是,究竟是追求精神的寄托还是生存的最初人脉关系,很多新移民在最初的那一刻其实一直陷入天人之战。
爱国:爱这还是那
大陆移民接受过比较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对爱国有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然而,移民加拿大后,特别是入籍之后,在爱国问题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困惑。
爱国,主要要看你属于哪个国。你是哪个国家的公民,就理应爱那个国。有一种说法,如果一个女人改嫁了,天天拿着后夫的钞票,一边点钞票,一边咕哝着“爱前夫”,你说那不是找抽嘛?
不过,一个人爱自己出身的祖籍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朴素情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有一种情况最让人不待见,就是已经加入加拿大的中国人,动不动就教训别人要如何热爱中国。一些移民认为,这就好比已经重新改嫁的女人,在指导别人如何爱自己原配一样,让人浑身不舒服。
让不少海外华人比较尴尬的是,当居住国和祖籍国在意识形态或者立场观点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海外华人如何选边站就变得愈加困难。爱这爱那似乎都有道理,可是又不能爽快地做出判断,实在伤了脑筋。
回流:走还是不走
在走还是留之间,许多移民家庭一直在煎熬着。和记者同一架飞机移民千里来的鲁先生的例子很典型。鲁先生来自上海,是位工程师,英文也不错。来温哥华后在超市和商场打过零工,但一段时间后觉得也不是长久之计,就等妻子孩子全部入籍后,举家返回了上海,可是孩子临近高考,最近又将把家搬回温哥华,8年来了个两次折腾,搞得精疲力竭。
很多觉得在温哥华难展身手的人都动过回去再干一番的信,可是说老实话,出来五六年和近10年的,回去还能干啥? 当年出国时,豪情万丈,很多人不辞而别,把后路都断了,现在回去,且不说没年龄优势,连技术优势也不复存在,除了多了点沧桑感,啥也不具备。有的家庭采用把孩子老婆留下,丈夫一个人回去打拼的方法,但天长日久,婚姻又出了状况。于是,本来和乐融融的家庭顿时失去了方向。还有一种是,在去和留得问题上,孩子坚决不肯再回中国学习,搞得夫妻走也不是,留也不得,天天像个泄气的皮球。
国籍:要还是不要
入籍就意味着放弃中国国籍,完成海外华人身份“质”的飞跃。外籍华人的显赫已经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令人沮丧的是,因为国籍的变化对一些华人的困扰日渐严重。国籍,在有些时候简直变成了鸡肋。
家住本拿比的陈先生不无抱怨的说,老母亲去年病危,弥留之际想见见儿子,他接到电话后已经中午,领事馆已经下班根本没办法办签证,到了第二天赶到哪里,人山人海,好容易轮上办了加急,等拿到签证购买机票出了状况,又多挨了一天,等第三天搭机赶回去,母亲已经去世。说道这里,陈先生眼圈红了。
高贵林居住了10多年的老王感触更多,他本来不想入籍,后来因为满了55周岁,也不要参加入籍考试,就稀里糊涂入了籍,新鲜了没几天,弟弟在中国出了车祸,要他赶紧回去,结果申请签证时候一定要提供原来的旧护照,他回家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没办法就动员全家翻箱倒柜忙活了三天,才把旧护照翻了出来。他搞不明白,是不是只有华人申请签证时才需要出示旧护照?他说这件事情要闹闹明白。
其实,加入加拿大国籍之后的烦恼事情还多着呢,比如回中国以后的区别对待,购房买车时候的不同标准,以及对原有户口、身份证的继续保留的影响。
根据媒体披露,目前只有不到一半的华人意愿加入加国国籍,这恐怕是近10来的新低,很多华人呼吁中国能在双重国籍上有所松动,但新一轮对海外华人原有户籍管理的工作正在展开,恐怕华人在国籍问题的闹心事还会继续存在。
粗活: 干还是不干
见多了太多拿手术刀的拿起来剁肉刀,机关公务员变成商场清洁员,移民让白领变成了黑领,虽然很多人又思想准备,但是现实的残酷比想象得更严重。
上海有位高级工程师移民温哥华,先是在一家华人超市水产部工作,因为新来乍到,就先干起了杀鱼的活儿,手一天要破好几回。后来又去帮着别人剪草,因为干得比较慢,又歇下来了。后来一家搬家公司见他人高马大,答应可以不嫌他年龄偏大破格试用,才干了一天就累趴了。他说,好像除了粗重活基本上就没啥好干的。老婆一看到他在家,就翻白眼,最近他在联系装修队,想去再试试,因为他对木工活还有点兴趣,就是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撑下去。
因为语言和学历认可的问题,华人不得不选择和自己的专业完全没有关系的行当,靠体力维持生计,有些有点想法的也会自雇以期创出一番事业,但温哥华因为市场有限,常常令投资者铩羽而归,最后不得不重新回到粗重活的岗位。
侨团:入还是不入
很多华人来到加拿大后有很多茫然,离开了“组织”一时有点不适应,特别是中老年人那种孤独感更加强烈。海外的各类侨社也比较多,同乡会、宗亲会、校友会、联合会、促进会一大堆,香港的、台湾的、大陆的,红的、蓝的、黄的,一时间眼花缭乱。
究竟加不加入?加入哪一个团体?很多人一时犯了困惑。马先生是经营瓷砖的,他想入商会,可是各类华人商会、总商会、国际商会有好多个,而且有些商会互相之间还有一些矛盾,稍稍站错了队,有可能得罪另外一批人,最后权衡利弊还是都不参加算了。上海来的刘小姐30岁还是单身,一直想加入上海同乡联谊会,可是类似的组织一共也有三个,刘小姐最后索性参加了合唱团。山西来的徐老师今年已经快80了,他喜欢参加老年活动,就加入老年华人协会,后来协会发生分裂之后,他觉得难做人,就两派都不参加,报名上了中侨的电脑班,现在已经可以用电脑发电子邮件了。他说,其实侨社的功能就是服务,有矛盾的时候我就先退一下,不参加意见最好,因为说来说去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值得大动肝火。
移民10年的来自北京的葛先生认为,侨社的功能正在出现变化,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电子技术的进步,侨社的联谊和服务功能会逐渐式微,对我来说,入不入都无所谓。不过地产经纪沈小姐不同这种论调,她觉得同乡会依旧是目前扩大社交圈的重要方式,她有很多客户都是在同乡会中间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