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州寻根-西洋参之乡马拉松游记(1)转载

作者:威州蔘农  于 2011-11-28 10:55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蔘场|通用分类:流水日记

关键词:

应朋友要求转载至此:

當我前往威斯康辛州馬拉松郡的時候,心中總是浮現著一些畫面,這個人口十萬的小城在美國威斯康辛州首府麥迪森以北,土地純淨、丘陵連綿、冬季寒冷、夏季涼爽。對於中國人來說,馬拉松這個地名只會讓人想到長跑運動,然而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早在19世 紀晚期就開始從一項神秘的貿易中獲利。穿著精緻刺繡袍子的客人來自中國,或者更加遙不可及的東方國度,他們相信這裡出產一種被他們稱為西洋參的根對於生命 具有神奇的功效,為此也不惜出大價錢。這一路上,我想起一部美國電影《根》,這個故事是關於最早的非洲黑人是如何被販賣到美國,成為黑奴,又是如何在美利 堅的新大陸上抗爭,獲得自由,生存繁衍的。而對於西洋參,這種根,它的使用來自中國博大悠久的中醫文化,它的產地卻在遙遠的北美大地,它的生產需要漫長時 間的醞釀,它生長的地理條件是純淨寒冷,它的運輸經歷漂洋過海,它聯繫著中國和美國兩個原本遙遠的國度,它的故事是一棵植物的,也是人的,記錄了中國人和 美國人不斷探索發現、辛勤耕耘、尋找生活價值和自己根的過程。

北美西洋參貿易300

對西洋參的發現和狂熱歸於中國的人參文化和中醫理論對人參的推崇。相傳中國的祖先早在4000年 就開始食用人參,到了秦漢,一部至今作者尚不可考的醫學巨著《神農本草經》橫空出世,將人參奉為“靈草”,藥中之上品,對其功效概括為“主補五臟、安精 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從此奠定了人參“百草之王”的地位,中國人對人參的狂熱延續了千年,至今從未停息。

最早的西洋參貿易興 起于法屬加拿大地區。18世紀前半期,法屬加拿大的西洋參貿易興盛。從北蒙特利爾到東德克薩斯,當時野生西洋參遍佈北美大陸東部。然而過度採集和不正確的加工方法使加拿大西洋參一度在東方喪失聲譽。18世紀晚期,美國西洋參由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引進中國,從那時起,西洋參就成為中美貿易中的重要商品。值得一提的是John Jacob Astor。他1763年出身于德國農民家庭,20歲時懷揣25美元的船票和幾個銅板來到美國,之後他通過將美國的皮草和西洋參運到中國,又把中國的日用品運回美國的貿易獲得了巨額財富,並且壟斷了中美間的皮毛和西洋參貿易,成為美國夢成功的傳奇人物。根據18世紀70年代的歷史記錄,阿斯特當時在中美西洋參貿易中共獲利價值55千 美元的白銀,換成時價則是好幾百萬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百萬富翁和壟斷資本家。隨後,阿斯特又用手中的鈔票買下了曼哈頓的大片土地,隨著地價飛升, 他一躍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千萬富翁。今天當我們徜徉在華爾街又有幾個人能想到這片寸土寸金的土地曾經摻雜了多少來自中國的黃金白銀!在1911年,西洋參還可以換回自身重量250倍的白銀,數據統計,從1781年到1999年,亞洲國家僅僅在美國野生西洋參消費上,其花費就高達2247億美元。

然而,西洋參產業並非一項簡單、穩定的產業,西洋參市場除了令人振奮,也充滿許多不可預測的風險。這項產業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黴菌感染,西洋參一旦感染黴菌就無法救治,大批死亡,損失無可挽回。另外,西洋參產業的興衰很大程度依賴亞洲經濟和亞洲與美國間的政治關係。比如20世紀30年代,因為中國國內政治、經濟時局混亂,美國西洋參市場受到很大衝擊。到了20世紀40年代,中日戰爭,以及隨後的二戰,都對西洋參市場帶來更為嚴重的打擊。直到二戰後,隨著和亞洲政治、經濟關係的恢復(特別是香港當時成為美國西洋參的主要出口地),西洋參需求又極具增長。隨著西洋參需求的旺盛,威州西洋參種植園也大規模擴大。1948年,馬拉松郡的西洋參種植地只有78英畝,1970年,這個數字增長到154英畝,1978年美國政府推出促進中美貿易的政策,馬拉松郡的西洋參種植地面積增長到750英畝。1979年中美建交后迎來了威州西洋參產業的鼎盛時期,威州曾有參農1500家,種植面積達到三千公頃(一公頃等於六畝),90年代后因為加拿大參場的競爭及其過量生產而減少。進入21世紀以來,馬拉松郡有近200家參農,這些都是市場競爭后的精英,種植面積達到1500公頃,年產量越60萬磅,給當地參農帶來近一千五百萬美元的收入。2009年中國著名的皇家藥房“同仁堂”來馬拉松郡採購了十萬磅正宗美國西洋參,讓中國消費者可以在當前魚龍混雜的西洋參市場享用正宗的威州參。

佛姆斯家族的興衰成敗

美國出口的西洋參95%來自威斯康辛馬拉松郡。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威州悠久的西洋參種植歷史,也是其成為美國西洋參產業重鎮的重要條件。佛姆斯四兄弟對威州西洋參產業的成功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們是美國成功人工種植西洋參的先驅。

在威斯康辛,早在白人殖民者到來之前,印第安人就把野生西洋參作為藥物。到了19世紀40年代,白人殖民者從印第安人手中廣泛收購西洋參用於出口。西洋參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產 業呢?有一種說法是西洋參是食材,屬於農業產品;而另一種說法是西洋參處於野生,無法人工培植,應該近似伐木業。和森林中的木材一樣,野生西洋參既是一種 無須照管的資源,人們只需索取,從中獲利。然而和木材一樣,野生西洋參是一種脆弱的植物,它的生長需要很長的時間,至少4-5年,野生西洋參可以生長幾十年以上。最先前的印第安人只是少量採集,所以在幾個世紀里野生西洋參都能通過自然的方式保存,然而一旦大規模採集開始,威斯康辛的野生西洋參資源很快就面臨耗盡的危險。

最直接的解決之道就是找到人工培植西洋參的方法,卻實非易事。西洋參需要4-5年的生長週期才能成熟,其植物本身的脆弱性和不適應性使它很難移植。由於西洋參產業利潤豐厚,不少人還是勇於嘗試。19世紀80年代,美國人George Stanton第一個成功人工培植出西洋參。他的成功導致了19世紀晚期的“西洋參熱”。 1905年的一場枯死病襲擊了北美西洋參作物,參農損失慘重,致使當時東部和中部的許多參農放棄了西洋參的培植。

1904年威州的佛姆斯四兄弟Walter, Edward, JohnHenry Fromm開始了西洋參培植。他們當時都非常年輕,最年長的瓦爾特16歲,最小的亨利只有10歲。然而他們富於商業頭腦,又能吃苦耐勞。他們最先的商業計劃是養殖銀狐,但是由於養殖銀狐成本太高,於是轉而培植西洋參,希望以此籌得足夠的錢來買銀狐。在培植西洋參時,他們研究野生西洋參的特點及其生長環境,在花園里栽培採集來的100棵野生西洋參苗,通過年復一年的實驗,佛姆斯兄弟終於掌握了人工培植西洋參更新、更有效的方法。佛姆斯兄弟發明的用於西洋參生產的機械、種植、沖洗、乾燥技術至今仍然在威州廣泛應用。最初的成果并沒有給佛姆斯兄弟帶來立竿見影的成功,直到1919年,他們才成為西洋參產業中的領導者。此後,他們不斷擴大西洋參種植規模,到1915年威州人工西洋參種植園已達到15英畝。同時佛姆斯兄弟的銀狐生意也大獲成功。

        中國人有句俗話“富不過三代”。對於打江山的人來說錢是扁,可以疊起來,實現財富的積累;而對於沒有吃過苦的後代,錢是圓是,很容易就滾出去,花掉了。佛姆斯兄弟的成功和其子孫的經營不善、揮霍無度,終於使家族產業在第三代的手中破敗,1996年宣佈破產。佛姆斯家族莊園在隨後的拍賣中被買走。現在在威州佛姆斯莊園依舊,只是物是人非,成為一個盈利的歷史景點,在散髮著原木、狐皮、西洋參味道的建築里,還能依稀看見這個家族往年的勝景。

佛姆斯兄弟在森林采集野生西洋参用于人工培植

佛姆斯家族博物馆

 原载世界日报周刊,作者西洛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3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3-25 19:37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