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強調的"仁"

作者:ctyeung  于 2014-7-13 19:1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文史杂谈

  

""是做人的基礎,人做得好與不好,首先要看他是否有"" 

  有一天,孔子最得意的門生顏回問孔子何為仁德,孔子說:"約束自己,使言論行動都合乎禮儀就是仁。一旦堅持做下去,天下的人都會推崇你為仁人。實踐仁德,全憑自己,還憑別人嗎?"顏回道:"請問行動的綱領。"孔子答:"不合禮制的事不看,不合禮制的話不聽,不合禮制的話不說,不合禮制的事不做。"顏回說:"我顏回雖然遲鈍,但一定要把您剛才講過的話當成座右銘。"(先秦《論語•顏回》)關於仁德,孔子還對另一個名叫子張的弟子說過這樣的話:"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子張問他哪五者,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先秦《論語•陽貨》) 

  由此看來,孔子宣導的""包含諸多方面,其中包括知廉恥、知善惡、自重自愛,有強烈的榮辱感,還包括為人真誠、博愛、寬厚待人等等。 

  孟子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先秦《孟子•離婁下》)孟子的話,又對孔子關於仁的觀點作了補充。 

  孔子十分強調做人要仁,並且嚴格區分""""。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是要行義而不謀利,即"推己及人"。在中國,這種仁者愛人的思想一直傳承到現在。人們普遍認定仁是做人的基礎,也就是一個人的本質,一個人的所有的德性。仁與不仁,是衡量一個人品德修養優劣的象徵。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25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5-4-5 12:2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