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天道酬勤”---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2014/06]
- 酸奶中yoghurt與 kefir的區別 [2015/06]
- 東陵大盜孫殿英:我為什麼要盜掘慈禧的墓? [2014/06]
- 男人手如棉,女人手如薑 [2014/07]
- 亡國悲痛凝成的不朽詩詞 [2014/11]
- 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奇事! [2014/08]
- 不能进微波炉的13样东西 [2014/06]
- 94岁德文郡公爵夫人去世,她的庄园有半个伦敦市区那么大 [2014/09]
- 中國最美的禪詩 [2014/06]
- 一碗米養個恩人,一斗米養個仇人 [2014/07]
- 張子強為啥沒綁架李嘉誠? [2014/10]
- 三十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受益匪浅) [2014/06]
- 酒精(包括啤酒、葡萄酒) — 人類致癌物 [2015/04]
- 瀟灑的上海話 [2014/12]
- 上海人口中的二百五,十三點的由來 [2015/02]
- 梁實秋:饞不是罪 是有品位! [2014/11]
- 美國雞腳上的毛 [2014/11]
- “血色月亮” HK可看到,属大凶之兆! [2014/10]
- 英語翻成的上海話 [2015/04]
- 因為你心中沒有別人----余秋雨被拒租 [2014/09]
- 滬上一代美食家沈京似 [2015/02]
- 老鼠掉進了米缸 [2015/03]
- 粵語中的“水”字 [2015/01]
- 只要你不開口 [2014/11]
- 中國點鈔機的悲催 [2014/11]
- 博士 [2014/11]
- 一个流浪的人,一只流浪的猫 [2014/11]
- 您說對了! [2015/03]
(1)明日黃花
指“過時之物”。或許有人覺得,“明日”哪裡不過時?“昨日”才過時哩,便想當然地篡改成了“昨日黃花”
這個成語的出處,源自蘇軾《九日次韻王鞏》詩:“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黃花,也就是菊花。原指重陽節過後逐漸萎謝的菊花。後多比喻過時的事物或消息。
(2)娑婆世界
佛教名詞,常被生吞活剝地改裝成“婆娑(pósuō)世界”
根據佛教的說法,人們所在的“大千世界”被稱為“娑婆世界”,教主即釋迦牟尼佛。“娑婆”是梵語sabā的音譯,也譯作“索訶”、“娑河”等,意為“堪忍”。共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娑婆世界”的眾生罪業深重,必須忍受種種煩惱苦難,故“娑婆世界”又可意譯為“忍土”,被稱為“五濁世間”,是“極樂世界”“淨土”的對立面,這裡容易產生各種罪孽,因此說“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另一層意思,指釋迦牟尼等佛菩薩很能忍受勞累,在污濁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眾生,表現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
(3)空穴來風
原指有根有據的事兒,結果被篡改成了捕風捉影的意思。
這個成語源自楚國人宋玉的《風賦》,文中有“枳句來巢,空穴來風”句子。此語是宋玉引用他的老師屈原的話:因為枳樹(枳)彎曲(句),樹枝上常招引鳥兒築巢;由於有空的洞穴,才引來了風呢。白居易詩中準確使用過此語:“朽株難免蠹,空穴易來風。”說腐朽的樹木難免招來蟲子蛀咬,空的洞穴容易引來風吹。按此解釋,“空穴”和“來風”是一因一果,若做比喻,應比做說法有根據、有來由。所以,以“空穴來風”比喻不存在和沒影兒的事,是不夠妥當的;若比喻事出有因,確有來頭,則比較恰當。
(4)床笫之私
床笫(zǐ),是個迷人雙眼的“馬甲”,很容易誤作“床第”。雖然兩者模樣酷似,可惜,後者根本不是中國話
床,好解釋;笫(讀作“子”),指“墊在床上的竹席”。“床笫”也就是床鋪。引申為夫妻之間的語言或房事。
(5)七月流火
本指“天氣轉涼”;後人竟望文生義,愣說成“盛夏時節,天上下火”。
語出《詩經 國風豳風》“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指夏曆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大火星”是一顆著名的紅巨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夏曆的五月黃昏,位於正南方,位置最高。夏曆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 象稱作“七月流火”。由此可見,“七月流火”的真實意思,是說在夏曆七月,天氣漸漸轉涼,每當黃昏的時候,可以看見大火星從西方落下去。《豳風》裡這兩句話說:“天氣越來越涼了,該做棉衣服了。”
(6)美輪美奐
只形容建築之美,如今,被濫用到所有事物上。尤其是電臺、電視臺那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半吊子主持人,往往是張嘴就來,出口成錯。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 檀弓下》:晉文子趙武家裡新落成一所房屋,晉國大夫張老去祝賀說:“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輪,是古代的一種圓形高大的穀倉。這個成語指高大的意思,專門形容房建築屋高大華麗。現在?連唱歌跳舞、喝酒吃飯都“美輪美奐”了,上哪兒說理去?
(7)振聾發聵
本意是聲音很大,令人警醒;竟被誤作聽力下降
這個成語的出處在清代大才子袁枚那裡,他寫過《隨園詩話補遺》,卷一中有句話:“此數言,振聾發聵,想當時必有迂儒曲士以經學談詩者。” 聵,耳聾。“振聾發聵”,即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的人。
(8)始作俑者
原指做壞事,引領歪風邪氣的“第一人”,現在,居然搖身一變,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英雄”。
出處在《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這是理所當然的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