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谁给父母在美买过医疗保险 [2012/09]
- 魅力重庆——武隆天坑(一):地底有什么 [2013/09]
- 被诅咒的红提琴——观电影《红提琴》( The Red Violin) [2013/05]
- 《何以》为什么这么红? [2015/08]
- 从北大女生的悲剧说起——女孩们该怎么办? [2019/12]
- 魅力重庆——好耍又好吃的磁器口(二) [2013/08]
- 爱情如是说(十二)——大结局(下) [2013/05]
- 健康的感情 [2019/12]
- 天上掉下只小小鸟 [2012/04]
- 魅力重庆——磁器口的文化(三) [2013/08]
- 2012北京-让我们荡起双桨 [2012/07]
- 魅力重庆——磁器口的耍事(一) [2013/08]
- 爱情如是说(十二)——大结局(上) [2013/05]
- 魅力重庆——武隆天坑(三):天坑之下有桃源 [2013/09]
- 魅力重庆——芙蓉山上芙蓉洞,芙蓉山下芙蓉江(一) [2013/08]
- 【水浒新传】燕青听书悟前生,柳生拍案水浒传(上) [2015/01]
- 克鲁尼还是有演技的——观电影《后人》(Descendants) [2013/04]
- 读《<黄帝内经>现学现用》 [2012/10]
- 手术,做还是不做? [2012/09]
- 游泳池里的小乌龟 [2012/04]
- 人性的礼赞——观Sarah's Key(一) [2013/04]
- 2012北京-后海的涮羊肉 [2012/07]
- 爱情如是说(番外)——聂琴的一天 [2013/04]
- 2012北京-烟袋斜街(上) [2012/07]
- 爱情如是说(打酱油的后记) [2013/05]
第一次接触昆曲是小时候看戏剧电影《十五贯》,觉得好玩又好看,并不知道那就是昆曲;第二次接触是小时候读《红楼梦》,林黛玉听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几句,感叹戏里也有好文章。那时候《红楼》都读得半懂不懂,更看不出《游园》的唱词有什么好。这几年不知怎么就听入耳了。
《昆曲六百年》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人物访谈言之有物,舞台实录溢彩流光,情景再现也还算不错。中国青年出版社出了一本同名的书,但我还是更喜欢纪录片的活色生香。里面刘欢谈到昆曲为什么现在这个状况说的太好了:我们(观众)水平没到,欣赏不了。他还谈到现在社会节奏快,一首歌三五分钟就解决了,一般人坐不下来那么长时间欣赏昆曲。其实还有一点,一个昆曲演员需要从小开始多少年历尽艰辛的培训,而唱通俗歌曲一夜成名的好多音都唱不准,字也吐不清。这样一来谁还肯送孩子去学昆曲!只是近年来昆曲似乎成了上流社会的标签了,北京两处常年上演昆曲的场所的票价让人咬牙切齿,曲高和寡之外,还有价高和寡,呜呼!
以下为摘录笔记:
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
周秦:(昆曲)就像苏州园林的那个池塘那样,看起来是一潭死水,但是里面鱼能活,荷花能长出来,为什么呢?这里面有一个结构,在水池的里面有很深的井,这个井一直通着地下水,这个池塘的水通着太湖,通着长江和大海。昆曲还靠着自己的文化的因素支撑着,还绵绵若存。
园林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一一化入中,由此导演出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难怪苏州人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和昆曲,一起构成了中国人几百年来共同拥有的一处精神家园。
陈丹青:就是梦游的感觉。因为文化需要亲历,所谓亲历就是你必须在那个情境中,你必须在庭园里,你在湖边,在楼榭回廊当中走。你会有想像力,一个回顾性的想像力。
陈丹青:要论张力,感动人,震撼人,那这是西方(艺术)厉害。你要论精致,要论颓废,然后,要论雅,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的艺术都比不过中国。
丛兆桓:咱们东方的民族和西方的民族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戏剧)是先综合,比如说希腊悲剧里头也有唱歌、歌队也有舞蹈,最后就都分分分,分成了话剧就只用说话,歌剧就只站在那唱,舞蹈舞剧(比如)芭蕾就是没有声音。中国是由各个单项逐渐综合最后成为戏曲的时候就是唱念做舞什么都有。这些艺术因素发展到明清时期,都已经非常成熟了。而它们都被昆曲吸收到自己的肌体里,把它们综合起来,表现在舞台上,展示在舞台上。
昆曲如同一幕永不谢幕的长剧,一次次的场景变换,一年年的人物更迭,转眼间就是六百年。六百年前,昆山人顾坚改进和完善了南曲声腔,绘就昆曲传奇的最初一笔。四百年前,汤显祖完成不朽的传奇≪牡丹亭≫,昆曲由此进入鼎盛时期。三百年前,两部传奇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先后唱响大江南北,昆曲在康乾盛世奠定了无可动摇的国剧地位。二百年前,在一代代昆曲艺人的努力下,昆曲折子戏已日臻完善,为刚刚萌芽的各地方剧种提供了最宝贵的经验和借鉴。近代中国戏曲蓬勃发展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八十年前,40多个少年走进苏州昆曲传习所的大门。在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他们用毕生心力守护着昆曲的一脉香火。五十年前,周传瑛等传字辈艺人演出新编≪十五贯≫,造就了新中国文艺史上“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今天,古老的昆曲焕发了青春,迎接着下一个百年。在这狭小而又广阔的舞台上,六百年的昆曲演绎着属于全人类的永恒经典。台下,是一个民族的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