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谁给父母在美买过医疗保险 [2012/09]
- 魅力重庆——武隆天坑(一):地底有什么 [2013/09]
- 被诅咒的红提琴——观电影《红提琴》( The Red Violin) [2013/05]
- 《何以》为什么这么红? [2015/08]
- 从北大女生的悲剧说起——女孩们该怎么办? [2019/12]
- 魅力重庆——好耍又好吃的磁器口(二) [2013/08]
- 爱情如是说(十二)——大结局(下) [2013/05]
- 健康的感情 [2019/12]
- 天上掉下只小小鸟 [2012/04]
- 魅力重庆——磁器口的文化(三) [2013/08]
- 2012北京-让我们荡起双桨 [2012/07]
- 魅力重庆——磁器口的耍事(一) [2013/08]
- 爱情如是说(十二)——大结局(上) [2013/05]
- 魅力重庆——武隆天坑(三):天坑之下有桃源 [2013/09]
- 魅力重庆——芙蓉山上芙蓉洞,芙蓉山下芙蓉江(一) [2013/08]
- 【水浒新传】燕青听书悟前生,柳生拍案水浒传(上) [2015/01]
- 克鲁尼还是有演技的——观电影《后人》(Descendants) [2013/04]
- 读《<黄帝内经>现学现用》 [2012/10]
- 手术,做还是不做? [2012/09]
- 游泳池里的小乌龟 [2012/04]
- 人性的礼赞——观Sarah's Key(一) [2013/04]
- 2012北京-后海的涮羊肉 [2012/07]
- 爱情如是说(番外)——聂琴的一天 [2013/04]
- 2012北京-烟袋斜街(上) [2012/07]
- 爱情如是说(打酱油的后记) [2013/05]
作者: 白先勇
页数: 232页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桂林
RT- S; RV- Occ Notes only
2004年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大热的时候,也买过一本他签名的《白先勇说昆曲》,却没细看过。2009年春晚听到魏春荣演唱的《游园》,开始迷昆曲,前几天看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兴致大发,把旧书又翻出来读了一回。书中有不少青春版《牡丹亭》的剧妆照,沈丰英扮相不错,不过我更喜欢苏昆的单雯,活生生一个妖精啊!照片采光很讲究,夕阳流洒在庭院里严妆戏服的人物身上,美到让人叹气。以前一直不大喜欢余秋雨的书,不过本书收录了一篇他和白先勇的对谈,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体认,觉得说得很不错:
“大陆的文化界则往往有各执两极端的情形,要么是斩断了传统的现代,另一种则是用非常单纯、以极其悲哀的观点觉得一切光荣灿烂都已沦丧而毫无希望,肯定最辉煌的时代是“过去”。
……
我觉得面对历史这么悠久的遗产和古代的文化,基本的心态应以多元的方式来保存它。所谓多元的方式有一种是原封不动的保存,我们是需要原封不动地保存一些东西,但是一成不变的保存在我们现代社会里的存活率不大,那可能只是极少数,就好像博物馆橱窗式的保存。而第二种保存就像我们的《牡丹亭》一样,经过适当的改变和整理,使它让现代观众具备了充分的可接受性……第三种则是利用它里边的“美”来建造一些新一点的艺术格局,而这形式可能比《牡丹亭》更新一点。在我来这里以前,我给“上昆”作了一次专门讲座。我认为这种创新的可能性还是有,就是要求现代创作者对于当时中国古典的某一些故事及文化背景的理解,而不只是完全抄袭汤显祖的传奇本子。所以这个新剧本的创作者要有一些必备的条件,他必须要有相当程度的古典文学素养,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通盘了解。
……
最后一种的保存就更奇特了,就类似白先勇写《游园惊梦》这样,把原来的面貌以块面的方式介入到一个现代作品。这种感觉像什么呢?就好像现代的酒店里突然摆设一堂明代的红木家具,而这个酒店最吸引人最值得骄傲的也就是这一堂红木家具,其他的摆设与这一堂家具相比就黯然失色。所有建筑家许许多多的启发与构思都是从这里引发出来的。
……
能将古代和现代交融成一体,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现代的戏剧、电影及艺术作品当中往往出现一种古典美的断片,这个古典美的断片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凸显这个古典断片而使之极其美,让现代的一般青年观众能完全接受。看上去只是顺便品尝到古典美的最后一道食宴,由于这种方式的引进,使年轻的一代也慢慢地可以欣赏到古典艺术的全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着。但是这个艺术作品并非仅是手段或渡桥,它本身即是个完整体。我相信作为一个有非常悠久历史的民族之现代作家,他要完全摆脱文化负载或文化背景那是不可能的。如果说我们要拉回我们最深的情感最后的精神,那么我们民族情感及精神的来源是不可能斩断的,我们有我们自己民族的遗传、背景和许许多多的“根”。如果全盘斩断它那就会变得很造作,而只成了一种假象,不去连根斩断才是真实的。
……
所以我们了解自己的中国文化也就像这样,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是什么,必须先要知己知彼,了解最新的国际脉动、国际视野。我曾看过一些完全不了解国际文化的人来谈论中国文化,那简直不知所云,说来说去总是那几个老词汇,这几个老词汇套在任何一个国家中都是一样而且是重复的。所以身在庐山是看不见庐山,只有跳出庐山外才能“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二者是相互矛盾的;所以需要有国际视野,但也不能在国际洪流当中迷失,若迷失了自身的所在,还是会找不到自己文化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