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谁给父母在美买过医疗保险 [2012/09]
- 魅力重庆——武隆天坑(一):地底有什么 [2013/09]
- 被诅咒的红提琴——观电影《红提琴》( The Red Violin) [2013/05]
- 《何以》为什么这么红? [2015/08]
- 从北大女生的悲剧说起——女孩们该怎么办? [2019/12]
- 魅力重庆——好耍又好吃的磁器口(二) [2013/08]
- 爱情如是说(十二)——大结局(下) [2013/05]
- 健康的感情 [2019/12]
- 天上掉下只小小鸟 [2012/04]
- 魅力重庆——磁器口的文化(三) [2013/08]
- 2012北京-让我们荡起双桨 [2012/07]
- 魅力重庆——磁器口的耍事(一) [2013/08]
- 爱情如是说(十二)——大结局(上) [2013/05]
- 魅力重庆——武隆天坑(三):天坑之下有桃源 [2013/09]
- 魅力重庆——芙蓉山上芙蓉洞,芙蓉山下芙蓉江(一) [2013/08]
- 【水浒新传】燕青听书悟前生,柳生拍案水浒传(上) [2015/01]
- 克鲁尼还是有演技的——观电影《后人》(Descendants) [2013/04]
- 读《<黄帝内经>现学现用》 [2012/10]
- 手术,做还是不做? [2012/09]
- 游泳池里的小乌龟 [2012/04]
- 人性的礼赞——观Sarah's Key(一) [2013/04]
- 2012北京-后海的涮羊肉 [2012/07]
- 爱情如是说(番外)——聂琴的一天 [2013/04]
- 2012北京-烟袋斜街(上) [2012/07]
- 爱情如是说(打酱油的后记) [2013/05]
林清玄认为现代人有四大特色,一、定力薄弱,心性浮躁;二、欲望强烈,烦恼繁多;三、资讯繁忙,知识丰富;四、我执强烈,随波逐流。
现代人有那么多满足欲望的东西,从小就被培植了欲望,有了许多的衣服/玩具还是不断地买,只是为了满足欲望,拥有了也不一定快乐。
林清玄认为最好不要看报纸,知识和资讯是天空的云,太多了会使我们无法看到天空的本质。心里若被知识和资讯塞满,完全没有空间,就无法理解什么叫“心”,什么叫“直观”,无法用心体会生活。很多事情体验比知道更重要。
《华严经》把世间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叫做“器世间”,就是物质的世间;第二个层次叫做“有情世间”,就是有感情波动的世间;第三个世间叫做“正觉世间”,就是有正确觉悟的世间,正觉世间不止在外面,也在我们的内心。 一个人走向佛法,就是从“器世间”走向“有情世间”,再进一步走入“正觉世间”。
大学里读丰子恺纪念弘一法师的文章,里面三个境界的说法和《华严经》的世间三层次很相似:丰子恺说人生有三个境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魂生活。第一是物质和欲望的世界,第二是文学、艺术的世界,第三是宗教与精神的世界。如果不满足于欲望与物质生活,就会追求第二境界;然后发现文学艺术的精神生活不能解决生命的烦恼跟困境,就会追求第三境界。从内在彻底地改革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全新的人。 弘一大师的一生就是这样。上到第三境界,可以看更远、更广大的世界,从人生的欲望、物质和苦难里解脱。
《般若经》里,把般若分为三个层次,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也就是智慧分为三种,第一是文字的智慧,也就是知识和资讯;第二是观照的智慧,由观照得来的智慧;第三是了解世界的实相,林清玄认为类似心理学上的潜意识,如果开发这种内在世界,了解内在潜能,就能安顿身心。此生此世身心的安顿了,就等于安顿了无数未来的时刻,所以“此刻”是安顿最好、最重要的事件。
古人说“吾心如秤”,是说自己内在有一把秤,知道自己的分量和自我的价值。
如何得到安顿?在内“四念处”,在外“四行观”。四念处是四种智慧的观照:
一、观身不净,身体是无常的、苦的,最终都会败坏。因为身体是不干净的,不必花太多时间和金钱来执着它,也就不会有太多烦恼;二、观受是苦,有受戒苦,快乐的失去也是苦(有这么苦吗?);佛陀告诉弟子,修行的人要不受第二只箭,当被痛苦的箭射中,不要沉溺在痛苦中,否则每次想起当时的痛苦就会又一次被痛苦的箭射中;三、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念不是恒常的,心念和烦恼、忧愁、爱、恨一样都是生灭无常的,不会永远一样。观照心的无常,可以使我们在变动中免除恐惧。四、观法无我,一切的法都是因缘而生,不是我所有的,破除我执才能解脱我执带来的痛苦。打破身体、感受、心和法这四个执着就能得到安顿。
达摩祖师《入道四行经》的“四行观”给出四种安顿的方法:
第一,报冤行,对治痛苦。受苦时想,从无量劫以来,自己做过很多伤害别人的事,今生虽然没有害人,但从前坏事的果可能成熟了,要安心承受,“逢苦不忧,识达故也”。(当初在金庸小说里看到这两句很受触动,不知需要多识达才能逢苦不忧。)
第二,随缘行,对治快乐。快乐是宿因所感,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第三,无所求行,有所贪才有所求,有所求就有烦恼。“有求皆苦,无求即乐”。《八大人觉经》说过:“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这一条好像就是清心少欲,知足常乐?)
第四,称法行。法无众生,法无有我,《金刚经》里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最难解!)
调柔身体的五个方法: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详见P248-249。
林清玄以日本的宗演禅师的三个座右铭结束演讲:一、心热如火,眼冷似灰。二、在人群里要有独处之心,在独处时要有人群的怀抱。三、睡觉时好象死去,就好像太阳落人山谷,醒来时立刻跃起,就像朝阳冲出山谷。
福建佛学院一位法师的体悟是:“冷眼”是以智慧之锐智来鉴别世间之事的是非曲直。以智慧和火热的慈悲济世之心来看清和处理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就可以使冲动、烦躁、焦虑平息下来,处于安乐祥和之中。在人群里要有独处之心,在独处时要有人群的怀抱,说明了慎独和包容(博大胸怀)的两点。睡觉和醒来说的是该放下的放下,该提起的提起。离苦得乐的前题看破、放下,并非只是把事情看淡泊,对一切事情都无所谓,不作任何事。而应回到现实人生中来体悟佛法真实义,离开了人生又哪有佛法可修学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