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遐想

作者:Duffy  于 2011-10-19 07:27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作者分类:学校生活|通用分类:前尘往事|已有4评论

红楼遐想

记得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五十年前,高中一年级下学期了。

由于我比较喜欢小说,之前,也确曾鼓起勇气捧起过四大本的巨著,但一次次都因为实在看不下去,无疾而终,留下唯一的印象似乎只有吃吃喝喝,哭哭啼啼,赋诗作画,弹琴唱戏。当时,中学生里蔓延着一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有学不好数理化的学生才去学文科。

高中我自然上的理科班,但是教我们语文的陈老师,据说是师范大学的一位讲师,因为右派言论,被降职使用,刚好碰到我们校长网罗人才,于是流落到我们中学,恰巧当了我的语文老师。陈老师的博学多才是无容质疑的。他讲起课文来,从来都是一个姿势,两手攥着书,背到背后,头高高地扬起,眼睛盯着天花板,在课桌之间来回踱步,语调抑扬顿挫,讲到高潮时,仿佛背诵大段大段的台词一样,牵动着每一个听众的神经。

这天是作文课。题目是“你所知道的曹雪芹”,陈老师居高临下地问大家:“有谁没有读过《红楼梦》?请举起手来。”底下鸦雀无声,陈老师又问:“有谁读过《红楼梦》?请举起手来。”还是无人响应。最后总算有两个同学举起手来,再一细问,曾经读过五回十回。老师一下火冒三丈,大声疾呼“作为一个中国的高中学生,受过十几年的文学教育,竟然都没读过《红楼梦》,那好,今天我们全体到文化宫去参观《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展览》”。时为1963年。

展览会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进门正中那个曹雪芹的巨幅画像,曹雪芹正在饱蘸笔墨,画一幅大石头,自题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自此,“红楼梦”成为我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

四十年后,上世纪末的一年,我因公陪同一个位地道的老美卡尔.巴兹先生访问中国,此公自称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于是,在去中国的飞机上,除了给他介绍北京名胜古迹之外,还详细给他讲述了,中国清代有一本开始只是以手抄形式流传的书,后来成为及其轰动的著名小说,但是,在流传的一百多年里,竟然连它的真正作者是谁都莫衷一是。他听了以后,非要让我讲一下整个红楼梦的故事,于是我不得不以我有限的英语,给这位老外讲述连给中国人讲解都很困难的红楼梦的故事。哪知这位仁兄非要探个究竟。于是,到北京以后,我安排卡尔.巴兹先生一起住到大观园宾馆,并抽空带他去参观“大观园”,当义务导游,那可是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地。至此,我已是黔驴技穷了,可这老兄还是意犹未尽,于是我到北京饭店买了一套英文版的“红楼梦”送给他,算是对他喜爱中国文化的感动和鼓励。哪知这下可挑动了他的神经,这位仁兄一有空就要拉着我探讨红楼,例如宝玉为什么给大丫环起名叫“袭人”(英文的实际意思是“攻击者”)这么怪怪的名字,这可就扯远了,先要弄清楚,称呼中国人的名字,姓要放在前面,(这跟老美可正相反)而且中国人的姓一般都有某种含义,(这点和老美有些共同之处,例如老美有的姓Smith)再讲到“花气袭人知昼暖”可就更是难上加难了。我告诉他,红楼梦里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百个,几乎每一个人的名字里都暗藏玄机。这一棒子总算正中要害,这老兄如梦初醒道:“罢了,罢了,我自以为读了 三遍《红楼梦》,起码也算半个红学家了,看来我这辈子算读不懂《红楼梦》了。”我只好安慰他:“其实,就连许多中国文学专家教授研究了一辈子的《红楼梦》,也没研究出个究竟,你我就更不必太认真了。”

又过了十年,一天忽然接到卡尔.巴次先生的一封电子邮件,邀请我去他在科罗拉多的家做客,并说有一个关于红楼梦的问题要当面与我探讨,看来,这老兄还是欲罢不能。原来卡尔.巴兹先生退休之后,隐居深山,最有兴趣的事情就是孜孜不倦读红楼。

作为一个以中文为母语的华人,和卡尔.巴兹先生比起来,真是太惭愧了。

最近,重读刘心武的红楼梦秦学研究,虽然不敢苟同,但仍然钦佩他的勇气和想象力。秦可卿在红楼十二钗中,绝非等闲之辈。整部红楼梦对秦可卿着墨不多,即使按80回红楼原创,秦可卿在第13回就已经死去。但秦可卿在整个贾家,以及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钗黛,而且作者对刻画秦可卿的的一字一句,都充满了精雕细琢,煞费苦心,时而真言,时而假语。在红楼梦提纲挈领的第五回,作者托梦贾宝玉,由秦可卿引导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领略警幻仙子的红楼梦十二支曲,然后是警幻仙子把“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的妹妹“乳名兼美表字可卿者”许配给宝玉,使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后来所谓“初试”的袭人,实际已经属于“二试”或者“三试”了。后来秦可卿临死前,又托梦告诫王熙凤,“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登高必跌重”,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长保?如今若能在荣时筹划下衰时的事业,也可长远保全了。遍数贾家祖孙上下,哪个能有如此远见卓识?可见,秦可卿对贾宝玉的成长和贾家的兴衰,有着“决定性的”,却又“不可告人”的秘密,是不容置疑的。

除秦可卿外,红楼十二钗中另一个少为人知,但应该大有发挥的人物,就算妙玉了。

红楼梦堪称伟大的另一个原因是,书中前述的任何一个小人物,都只是伏笔,对故事后来的发展,一定起到某些重大作用,有些还会是决定性的作用。许多人物都可以自成一体,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整故事,“王熙凤”“宝黛钗”自不必说,再如“探春”,“湘云”,“晴雯”,“红楼二尤”等。

我想,红楼梦后四十回重大的败笔之一,应该算被遗忘的“小红”了。前八十回看,小红虽然只是一个上不得席面的粗使丫环,但从一件小事,便能深得王熙凤赏识而要到身边欲重点培养来看,应该绝非等闲,而且“千里搭长蓬,没有不散的宴席”这种远见卓识之经典能出自小红之口,都预示着小红在贾家落败之后,必有一番作为,可惜已经成为千古之谜了。

读“红楼梦”决不能用普通读小说的方法来读,如果你只是以宝黛钗的主线来读故事,那就落入曹雪芹的“陷阱”了,也许落到“根本读不下去”的地步。“红楼梦”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政治历史小说。它之所以很难读懂,就是因为一方面曹雪芹想让人们看明白他隐含的真实政治意图,又要让那些当朝“文字狱”的侦探们抓不到确凿把柄。开篇第一节,曹雪芹就告诉读者,“作者自云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固将真事隐去,”“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宜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梦”。作者希望对读得懂的人能“醒同人之梦”, 对读不懂的就只当是“破一时之闷”。就拿最基本的“时空”为例,作者明确表示,故事发生的“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又说主人公祖上曾经五次接待先皇南巡(历史上,轰轰烈烈五次南巡的皇帝只有清朝的康熙,史料记载,康熙六次南巡,五次经过江宁,都只住在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的江宁织造府里)。书中言之凿凿,故事发生地点就在金陵(即南京),可是又明确显示出故事就发生在皇帝所在的京城——北京。真可谓“即要让你糊涂,又想让你明白”,作者实在煞费苦心。

一部“红楼梦”,竟能引起一个民族的百年轰动,曹雪芹若九泉有知,亦可瞑目了。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1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12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2 回复 mountainview 2011-10-19 07:45
村里来了位红学家!
2 回复 超越2010 2011-10-29 22:24
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3 回复 无为村姑 2011-11-12 03:32
哈哈,以后有红学问题,有地方问了。我觉得红楼梦不是政治历史小说,就是观世言情的小说。只不过,作者的家世因涉及皇族,不好公布,另外当时政治严酷,有因言获罪的危险,才曲笔写就。不过这也为后世读此书增加了几多做侦探的意趣和快意。

喜欢你的文字。俗话:“对胃口!”哈哈哈。。。
2 回复 Duffy 2011-11-12 03:57
无为村姑: 哈哈,以后有红学问题,有地方问了。我觉得红楼梦不是政治历史小说,就是观世言情的小说。只不过,作者的家世因涉及皇族,不好公布,另外当时政治严酷,有因言获 ...
抱歉,我的红学知识,大概也只够糊弄糊弄老外。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3 20: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