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丑陋的中国人 [2013/09]
- 究竟是薄熙来倒在这个女人手里,还是这个女人倒在薄熙来手里,拟或是两人加儿子一起倒 ... [2012/04]
- 六四,杀鸡为什么非用牛刀? [2013/06]
- 听世界最顶级华人牧师的布道 [2016/09]
- 说句实话, 撤职查办薄熙来行动过程本身,即违法,又属急需政改的范围之列 [2012/03]
- 她的名字也将和"六四"永存 [2013/06]
- 土豪王总轶事 [2015/05]
- 年年六四,今又六四 -六四亲历记 [2012/06]
- 不艳之遇 [2011/10]
- 美国政府密切配合北京高层平稳处置薄王事件,功不可没 [2012/04]
- 还不完的亲情债(回国杂记之四) [2013/03]
- 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吗? [2013/08]
- 求助——与ChatGPT过招 [2023/05]
- 小色狼的初恋 [2016/08]
- 我所遇到的“机票超卖”经历 [2012/12]
- 是否父亲对女儿的成长比母亲影响更大一些?--父亲节随想 [2012/06]
- 八十岁学车记 [2011/11]
- 濒死体验 [2011/10]
- 别总盯着中国,美国也到了政治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2012/11]
- 致网友BL—518 后来呢 [2011/10]
- 小时候我们都玩儿什么? [2011/11]
- 有感于甜,不甜的《想往中国》 [2012/06]
- 假如 中国投降了美国 [2023/06]
岁月和距离,哪个更遥远
(读吴越的小说“青涩摇滚”)
作者自言:我的自传乏善可陈:吴越,生于1970年代,2000年赴美国留学,现居加州硅谷,任职于计算机行业。2003年开始业余写作。
最早留意吴越的小说是十年前,从“最寒冷的冬天是旧金山的夏季” 开始的,后来是“南加州从来不下雨”,“更比天涯远一程(阿Jane在硅谷的流年似水,似水流年)”等。我从定居美国近三十年来,以及之前多次来美, 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加州硅谷度过的,因此对吴越小说所描写的加州硅谷的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倍感亲切,许多景物,事件和人物,都似曾相识,就在身边。
吴越发表网络小说“青涩摇滚” 历时一年半,共计170贴,被网络热捧,最火爆时,三十多个知名网站同时连载,在每周六晚发新帖时刻,许多粉丝,搬着板凳坐等,以期先睹为快。吴越的这篇“青涩摇滚”,完全不同于先前的留学生情结和硅谷文化 ,描写的是一对既不同父,也不同母的兄妹,由于家庭变故(父亲失踪,母亲远嫁),自幼相依为命二十年的成长过程和感情纠葛。故事中没有一个高大上,也没有一个白富美,完全是以中下层寻常百姓的平庸环境,困顿生活,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为基调。
非常喜欢吴越的写作风格,如山间溪流,活泼轻快,细腻感人。情节上虽不是大起大落,却在看似平凡的叙述中打动人心,令人潸然泪下,人称颇有张小娴式的叙事功力。
吴越的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和对事物的叙述,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但回过头来仔细一琢磨, 好像只有这样才最真实,最贴切,令人拍案叫绝。颇具老聂棋风,看似轻飘飘一招落子,却是险象环生。例如形容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的咆哮,‘宛如蘸水的泡沫塑料刮着玻璃窗,“呲拉拉”一阵过来,再”嘶拉拉”一阵过去,听得人脑袋发胀。’ 尽管大多数人未必真的听到过“蘸水的泡沫塑料刮玻璃窗”的声音,但是,让你觉得就是这样的声音! 就一定得是这样的声音!叙述主人公的爸爸为他娶后妈时,写道:“许鉴成的爸在一家纺织厂的供销科上班,晚上常常出去应酬,八十年代初有一阵子流行交谊舞,跳着跳着,这个三流丈夫、二流推销员、一流舞客有缘千里地勾搭上一个三流妻子,二流会计,一流沪剧票友,从此一只碗不响、两只碗叮当,乒乒乓乓,余音绕梁。” 再如,形容一个人心里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像是刚从泡菜坛子里捞出来一样,禁不住让人想起“味全馄饨”在中文电视的广告,一个肥头大耳的厨子,用一把大炒勺舀一口馄饨汤,一边眯着眼睛,一边啜一口汤,一边大呼小叫着“就是这个味”。的确,就是这个味!
“青涩摇滚”在2007年作为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时,出版社把书名改为“当时已枉然”,应该是取自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猜可能是责任编辑认为这个书名更雅致更书卷气,想以此为楦头,增加发行量。但是我以为这个书名绝对不如“青涩摇滚”更贴切,更有吸引力。书中的主人公许鉴成和赵允嘉兄妹,初次见面时, 一个13岁,一个才9岁,到最后生离死别时,已经是20年以后。两个不相干的少男少女,只是因为继父继母的关系,被拖油瓶式地扯在一起,哥哥不得不把房间让给妹妹,自己去住闷热的阁楼。妹妹赵允嘉由于长期缺少父爱母爱,缺乏家庭管教,生性怪异叛逆,“因为害怕总是被别人抛弃,索性选择先抛弃别人,无论代价如何”。最初的磨合,兄妹间的冲突和隔阂多于互助和友爱,只是在同命运的抗争中,相依为命,单纯的亲情越发升华成一种更加纯情的难舍难分,这种兄妹真情,超越了以往文学作品陈词滥调式的男女情,多角情,和一般的亲情关系,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和无尽的回味。当哥哥许鉴成在赴美留学前夕,要和多年的女友办理结婚登记时,这种难舍难分彻底爆发了,当许鉴成疯狂地跑遍全城,还是找不到允嘉时, 一个念头死死地缠住他:这一次如果丢失了妹妹,也许真的永远也找不回来了,“仔细想想,允嘉有时候的确很傻,比如他随口说他们是亲兄妹,她就真相信,还专门去求证,证出来不是,又欢天喜地的;比如小时候老三老四地不肯叫他哥哥,真要分开,可以不叫了,反倒坚持还非要叫他“鉴成哥哥”;比如她说她很想去青岛,可他说临别前带她去青岛,又被她推掉;比如她那么喜欢钱,却倾其所有,舍得为他出国换了这么一大叠她自己都不太认识的美元,软硬兼施地硬要他收下,还说什么穷家富路,算是借给他,明知道可能根本收不回来…”当他绝望地回到住处,发现怀揣酒瓶的允嘉,像同样绝望的走失的小猫一样,卷缩在他的门口,他一把死死地抱起她,生怕她再走失一样。世界凝固了,时间也凝固了,只有允嘉小猫一样的哀鸣,“我不要哥哥离开我…我不要哥哥结婚…我要你和我结婚。”鉴成也只记得他不断地喃喃回答道,“那哥哥就不结婚…不离开你去美国”……第二天早晨,允嘉不辞而别,消失了几个月以后,突然,允嘉竟然先他一步独自去了英国…… 。七年以后,允嘉让已在美国成家立业的鉴成哥哥替她的一个朋友的女儿Astar起一个中文名字,他回说:既然英文名字叫Astar, 那就叫“宇宸”吧。又一年以后,允嘉突遭意外身亡,当许鉴成不顾一切赶到英国时,意外发现她身后还留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宇宸”的女儿Astar,已经八岁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不是时间,也不是距离,而是一块冰冷的墓碑,把刻骨铭心时刻思念的两颗心阴阳两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