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丑陋的中国人 [2013/09]
- 究竟是薄熙来倒在这个女人手里,还是这个女人倒在薄熙来手里,拟或是两人加儿子一起倒 ... [2012/04]
- 说句实话, 撤职查办薄熙来行动过程本身,即违法,又属急需政改的范围之列 [2012/03]
- 土豪王总轶事 [2015/05]
- 听世界最顶级华人牧师的布道 [2016/09]
- 她的名字也将和"六四"永存 [2013/06]
- 年年六四,今又六四 -六四亲历记 [2012/06]
- 六四,杀鸡为什么非用牛刀? [2013/06]
- 不艳之遇 [2011/10]
- 美国政府密切配合北京高层平稳处置薄王事件,功不可没 [2012/04]
- 还不完的亲情债(回国杂记之四) [2013/03]
- 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吗? [2013/08]
- 小色狼的初恋 [2016/08]
- 我所遇到的“机票超卖”经历 [2012/12]
- 章莹颖同学很可能已经被变态魔毁尸灭迹 [2017/07]
- 八十岁学车记 [2011/11]
- 是否父亲对女儿的成长比母亲影响更大一些?--父亲节随想 [2012/06]
- 濒死体验 [2011/10]
- 别总盯着中国,美国也到了政治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2012/11]
- 致网友BL—518 后来呢 [2011/10]
- 小时候我们都玩儿什么? [2011/11]
- 有感于甜,不甜的《想往中国》 [2012/06]
- 假如 中国投降了美国 [2023/06]
《魂断蓝桥》轶事3
(作者 Duffy Jing)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3 电影《魂断蓝桥》为什么会在中国引起比美英更大的轰动?
1940年,电影《魂断蓝桥》在美国首映的半年之后,就在中国和英国同时放映,成为在美国以外最早公映的国家。令英美学者大跌眼镜的是,这样一个纯粹的西方电影,竟然在中国引起比西方更为强烈的轰动效应,被西方学者称为《魂断蓝桥现象》,但鲜有深刻的分析,看来必该由中国资深学者来研究。
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引起比西方更为强烈的轰动,有着诸多因素。有些是属于电影本身的,有些是属于电影以外的,特别是有关中国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方面的。
该片在中国放映时,最初只有中文字幕。195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中国观众对中文配音电影的热衷,竟然还有三个中文配音电影版本,上影译制片厂的著名配音演员刘广宁,李梓,乔臻,毕克等齐上阵,使众多角色都更加出彩,为该电影的普及,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使更多的观众深陷其中。
当时影片在中国放映前,片名的翻译就很传奇,电影英文原名叫《Waterloo Bridge》(意为“滑铁卢桥”),英文以此为片名是恰如其分的,男女主人公的三次最有意义的相会——“初遇”,“离别”,以及最后“诀别”,都是在伦敦“滑铁卢桥”。(“滑铁卢”在中国最早广为人知,是基于一战时期的1815年,英军在滑铁卢战役中,以少胜多,意外地大胜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军队,从此,全世界都把“滑铁卢”一词作为失败的代名词,至于“滑铁卢桥”,则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如果该电影生硬直译成汉语,采用《滑铁卢桥》作为电影片名,不但不够雅致,同时难免使人不得要领,而且还很有可能使中国观众误以为电影与拿破仑有什么关系。发行商曾一度属意于《断桥残梦》,以取“断桥殉情”之意。寓意虽然耦合,但仍觉得意思不够。于是决定从社会中广为征集,最终一位女士提出的《魂断蓝桥》被选中,竟成为该电影在中国被广为接受的“点睛”之笔。“滑铁卢桥”虽然和“蓝桥”同为“桥”,却与“蓝”字毫无关系。天作之合的是,近百年后,英国的“滑铁卢桥”被拆除后,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哈瓦苏湖市的“蓝河”上从新落地,而哈瓦苏湖的印第安语原意即是“蓝湖”,于是“滑铁卢桥”变身为“蓝河桥”,竟然真的成了不折不扣的《魂断蓝桥》中的“蓝桥”,此是后话。
同样,女主角费雯丽的译名,也颇具戏剧性。如果说电影《魂断蓝桥》的译名,是英文电影“意译”的绝佳之作,那么同样的,该片女主角,英国著名女演员费雯丽的中文译名,更是创造性“音译”的典范。费雯丽英文原名Vivian Leigh, 如果按英语发音直译应为“薇薇安•雷“,最初选用的是薇薇安•李,后改为三个字的费雯•丽(按英美人名的习惯,名字在前,姓氏在后),并且费雯•丽作为该电影女主角的译名已经被中国观众广泛接受了,然而,中方制片人仍觉得还不够味儿,中国人连名带姓通常不都是三个字吗,索性把姓也改成汉语姓氏,就姓“费”了,就叫费雯丽,又“雯”又“丽”,既响亮,又顺口,还容易记住,既遵从英语人名的发音,又符合中国女性姓名的语言习惯,真正是中国知性女生绝妙的好名字。而且事实证明:这个译名毫不意外地受到一致好评,歪打正着地,就像美国著名饮品“Coka Cola”的中译名“可口可乐”一样,竟成为英译中里,一致被推崇为,英文名字翻译的杰出典范。(中国不就有一个著名的电影女演员叫蒋雯丽吗?)由此,好莱坞女星费雯丽,连同她主演的电影《魂断蓝桥》,以及她们响亮绝妙的译名,在中国深入人心。
鲜为人知的是,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放映之前,已经先有许多相当完美的前戏作铺垫,这是一个外国电影在中国放映,空前绝后的。先有李艳芳主演的同名改编版越剧,后有严幼祥导演的申剧(沪剧)。1941年首演的沪剧版《魂断蓝桥》,使当时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上海传统剧种“申剧”,转升为影响力更大的“沪剧”。更奇妙的是,同年还上映了中国版的电影《魂断蓝桥》,是由中国艺华影业公司出品,李丽华和郑君里担纲男女主角,而相似的故事被移植到杭州西湖,倒是正应了“断桥残梦”。该影片讲的是航空学校学生陆宁,在西湖边上,偶遇来杭州演出的银光舞蹈团的舞蹈演员梅蓝,在西湖断桥生离死别的凄婉爱情故事。电影中仍采用了“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旋律,经由导演梅阡亲自填词,著名作曲家陈歌辛编曲,女主角李丽华亲自演唱,作为电影主题曲,该插曲同样是词风婉约,唱腔优美,不输原曲。只可惜改编的中国版《魂断蓝桥》势头不敌美国原版,被淹没在浩瀚的时代角落里。试想,那时穷困落后的中国,千里贫地,能有几个地方能够看得上电影,百姓万亿,能有几人能看得起电影,目不识丁,又能有几个人能看懂电影?能看到,看上,看懂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的上层富老阔少,精英阶层中,又能有几个不是崇洋媚外之徒?前几年,中国还有一部电影,名叫《地久天长》,内容则魂断不在蓝桥,确是友谊地久天长。同样采用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为主题音乐,而且是用口琴伴奏的,更显悠扬。足见这首古老的苏格兰民歌在中国的影响力。
电影《魂断蓝桥》,在中国竟然引起比美英更加轰动的最主要原因是,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正好挑动到中国人对美好婚恋无限憧憬的神经,正符合了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婚恋观念(比如郎才女貌,门当户对,一见钟情,信守承诺,誓死相守),与中国几千年来流传的“尾生抱柱”,“魂断蓝桥”,“蓝桥会”,以及无人不知的牛郎织女,苏三起解,梁祝化蝶,孟姜女哭长城等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紧密相扣,这种经历过数千年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是美英等国根本无法相比的,因此在中国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一方面,西方国家随着物质的发达和文化的凋敝,大部分人都只信奉“唯我主义”,更加流行的是“快餐文化”,他们的年青人更热衷于什么直奔主题,一夜情,不负责任,喜新厌旧,对深刻的情感和爱情永恒,不屑一顾。除文化差异之外,这也是引起比西方更为强烈反响的原因之一,是受众群体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