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孩子回中国读书的故事(上)-尝试中国普通小学的挫折教育 ... [2013/04]
- 无法找关系或砸钱开后门 华妇用假住址为孩子申报名校被揭露 ... [2013/04]
- 陪孩子回国读书的故事(下)-如果你想毁了你的孩子,就把他送到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 ... [2013/04]
- 谁在保持中国文化?看看这些精美无比的刻印篆章 [2012/07]
- 小伊越来越美丽,成龙越来越丑陋 [2013/01]
- 惊见1989年天安门广场的事写在加拿大的教科书中 [2012/04]
- 加拿大,教我如何不爱你 [2013/07]
- 他们像一群猪一样 被驱赶着上了手术台 [2012/05]
- 前夫的关怀也温暖 [2012/01]
- 毛泽东是中国千年大忽悠 [2012/07]
- 只要刘霞没解放 习李政改无指望 [2013/01]
- 我的父亲 [2011/11]
- 来看村姑推销自己 - 请看为什么您要投我的票 [2012/08]
- 从中国和美国的办案不同看出什么叫民主 [2013/07]
- 我有鉴别好人坏人的试金石: 尊重生命 [2012/03]
- 这里真有五毛,这里有真五毛 [2012/06]
- “逢中必反”的论调可以休矣 [2012/03]
- 是什么让陈光诚生活的世界如此的黑暗? [2012/05]
- 没有六四镇压,中国也许早已实现了新闻自由 - 加新闻工作讲座在国内因六四被取消的 . ... [2012/06]
- ”装”的时代 [2012/06]
- 儒学真的救不了中国 - 回应赌博客有关儒学跟普世价值观没有冲突的说法 ... ... ... [2013/03]
- 贝壳村惊现文革式“大字报” [2012/06]
- 村姑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事迹 [2012/10]
- 台湾人离我更近了 - 读Zephyrus博友对中国政治的观察和感想的博文有感 ... ... ... . ... [2012/06]
春节正紧锣密鼓欣欣然要登场了。 大温地区各团体学校处处都透露着跃跃欲试欢庆节日的迹象。

一个华人媒体正在采访正在为春节排练节目的华人团体 (无为村姑摄)

一个华人媒体正在采访正在为春节排练节目的华人团体 (无为村姑摄)
凭心而论,温哥华的白人族群对中国文化是独有情钟的,也对随处可见的“中国文化”以及其它东南亚文化习以为常,引以为豪。每年春节临近,虽然没有官方假日(难说哪天就会有了),但是,大多数的公司,单位,都会三人一群,五人一组,或相邀,或组织去附近中国餐馆聚餐,当然,饭钱还是自理,也就图个热闹。席毕,往往会有小姐款款走来端上一盘幸运元宝(fortune cookies, 好端端的元宝译成了饼干,真个是“掉价”), 大家一轰而上人人抓个“元宝”,张口咬开,咬出个字条(用英文写就),就笑嘻嘻地读着,然后你就会听到惊呼声,戏谑语,调侃腔,还有可能笑作一团。有时黄脸白脸俩人聊天,到了反有那白脸介绍给黄脸(像我辈发扬穷学生精神,不登食肆之堂之辈),哪个街,哪个中餐馆,甚至哪款菜,是他的最爱。
这几天,在任何有人的场所,熟人之间,同事之间,家长老师之间,“公海发菜”(“恭喜发财”之粤语)声已不绝于耳了。操英语之人从嘴里溜溜地吐出这句流行语后,往往会有一幅得意洋洋的神情,觉得自己挺感潮流的。最近这些年,加国邮电部门还致力发行一套中国生肖邮票,有几年的设计真也不俗,觉得都超过了正宗版(国内)的了。哪天有空贴上来给大家欣赏。十二生肖更是深入人心,人人都有可能在闲谈中冒出一句“我是一头猪”,“我是一条狗”(我属诸,我属狗)。 可是顺便说一句,今年的这条龙的设计似乎是平了一点,不出彩。
到了春节边,那就更热闹了。商家更是纷纷加入到这传统文化游戏中来,个个店堂里披红挂彩,喜气洋洋迎客人,也好趁机从中渔利。近年来,就连面孔最白的Safeway食品超市大亨, 也不得不向强大的华人势力低头,低眉顺眼地挤进华人报纸的每周特价商品广告页面。而一些原先“纯白”的西人商店,也有那么一群大陆来的有钱阶层的踪迹了。尤其是在一些名牌服装店,售货员小姐对穿着讲究的黄脸妹,还是黄脸婆,都争先恐后地接待,不敢怠慢,因为他们买起衣服来,那是不看价的,那个痛快。中英文化在衣食住行的生活层面已经越来越多地混为一体而不觉。
到了春节边,那就更热闹了。商家更是纷纷加入到这传统文化游戏中来,个个店堂里披红挂彩,喜气洋洋迎客人,也好趁机从中渔利。近年来,就连面孔最白的Safeway食品超市大亨, 也不得不向强大的华人势力低头,低眉顺眼地挤进华人报纸的每周特价商品广告页面。而一些原先“纯白”的西人商店,也有那么一群大陆来的有钱阶层的踪迹了。尤其是在一些名牌服装店,售货员小姐对穿着讲究的黄脸妹,还是黄脸婆,都争先恐后地接待,不敢怠慢,因为他们买起衣服来,那是不看价的,那个痛快。中英文化在衣食住行的生活层面已经越来越多地混为一体而不觉。
温哥华唐人街的春节游行 (网络图片)
当然,插一句话,国粤英三语多年前就是在温城找华人公司或商店工作的潜规则。所以,想在温哥华这座多元文化城市混一口饭吃的大陆人,在华人圈混要比在白人圈更难,那是要耍尽十八班武艺才能入流的。
村姑曾经观察到中国消息在本地加人媒体曝光率陡增的情况。实际上,当地华人的声音也似乎比前些年更强了些。俺曾在温哥华太阳报(VancouverSun)读到一篇华人组织头头谈和谐社会的文章,把多元文化的社会比作政府在指挥的一台交响乐,觉得满有道理。文中说,加拿大的宪法就像一个总的框架,这个框架包含了每一个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都应该认同的基本价值观,比如民主,自由,平等,尊重各人尊严,守法,公正公平,等。在这一总的价值观的框架内,活出自己原有文化的特色来那是个人的自由。那每个族裔就像乐队中操演不同乐器的演奏者,要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发挥最大潜力,才能创造出一台和谐美妙的音乐节目来。所以,像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要去使用同一种乐器,那会是多么单调无趣的表演。笔者向不欣赏华人群体内的那种以要融入主流社会为奋斗目标的论调和价值取向。
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互相喜欢聚在一起沟通交流,或共议发财大事,或互帮互助,那是正常的事,无可非议。而加拿大这个胸怀宽大的国家独特的多元文化政策,为我们这些中国移民能够挣脱专制生活,接触到人类杰出优秀的文化遗产,而又继续享受原有文化的生活习俗和传统,在世界上所有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至于多元文化作为一种国策,虽也有人诟病,但应该是靠各少数民族的公民去督促建议进一步完善它,而不是用把洗澡水连孩子一起泼出去的态度去否定它。多元文化为帮助加拿大各少数民族尤其是新移民在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开创新生活和达到社会尽可能地和谐是功不可没的。
“和谐”,这个词在中国已经成了最频繁使用的词了,这当然是个好事。不管怎样,领导们意识到“和谐”是个健康社会的标志了。中国的领导人如果春节来温哥华过,夜晚来临,你走近各家窗前,会闻到不同的饭菜香味,中国人的红烧肉,印度人的咖喱鸡,西人的罗宋汤,各吃个的佳肴。可是,出来上街,开车行驶在马路上,我们都要遵守同样的交通规则;做公车,我们买同样价格的车票,老人的座位,任什么样颜色的脸,都留着让他/她坐。失业了,不论黑人白人,都能领取到救济金,不过,如果你在中国老板手下打工,可要事先弄清他给不给你交失业保险金(中国人的一点精明大家心里都明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到了这儿,还是能继续活学活用的,而且更好用,加政府跟中国政府相比,那就是头大呆鹅!)。甚至连没有公民身份的永久居民也是同样待遇。
所以,要说这个话题,咱布衣一族也能有认识。怎样才能达到一个“和谐”社会?让人们较少抱怨和牢骚?那就是要努力建立一个尽可能平等和公平的社会。终归“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不能算是个和谐社会。现在,人类发展到这样的文明时期了,有人说,第四个民主浪潮已经到来了。地球上文明国家渐渐多了起来,人们对社会的向往还是执著在平等,公平这几个字眼上。现代化再发达,财富再多得流油,都不是能让一个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不一定能让人普遍感到安详,喜乐。而“平等”,然后在此基础上的“公平”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指示灯。要让老百姓不再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平并由衷地爱戴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政权,光靠文化中那种所谓的“难得糊涂”之类的养性之道去平抚受尽苦难的草根阶层,只能撑得了一时,不能撑到永远。
这里的平等不是我们曾经有的那种“大锅饭”的,不管能力大小,干活好坏都是一样结果的那种绝对平等,而是说还人人以一份天赋人权的平等,而公平就是你多劳多得。有了这样两杆秤,一个社会就不会造成贫富极大分化。即使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尽完善,政府同各界之间的畅通沟通及媒体的不断严格监督,都使得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已经形成了一个法案的国家成为国际上一个和谐社会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