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孩子回中国读书的故事(上)-尝试中国普通小学的挫折教育 ... [2013/04]
- 无法找关系或砸钱开后门 华妇用假住址为孩子申报名校被揭露 ... [2013/04]
- 陪孩子回国读书的故事(下)-如果你想毁了你的孩子,就把他送到中国人办的“国际学校 ... [2013/04]
- 谁在保持中国文化?看看这些精美无比的刻印篆章 [2012/07]
- 小伊越来越美丽,成龙越来越丑陋 [2013/01]
- 惊见1989年天安门广场的事写在加拿大的教科书中 [2012/04]
- 加拿大,教我如何不爱你 [2013/07]
- 他们像一群猪一样 被驱赶着上了手术台 [2012/05]
- 前夫的关怀也温暖 [2012/01]
- 毛泽东是中国千年大忽悠 [2012/07]
- 只要刘霞没解放 习李政改无指望 [2013/01]
- 我的父亲 [2011/11]
- 来看村姑推销自己 - 请看为什么您要投我的票 [2012/08]
- 从中国和美国的办案不同看出什么叫民主 [2013/07]
- 我有鉴别好人坏人的试金石: 尊重生命 [2012/03]
- 这里真有五毛,这里有真五毛 [2012/06]
- “逢中必反”的论调可以休矣 [2012/03]
- 是什么让陈光诚生活的世界如此的黑暗? [2012/05]
- 没有六四镇压,中国也许早已实现了新闻自由 - 加新闻工作讲座在国内因六四被取消的 . ... [2012/06]
- ”装”的时代 [2012/06]
- 儒学真的救不了中国 - 回应赌博客有关儒学跟普世价值观没有冲突的说法 ... ... ... [2013/03]
- 贝壳村惊现文革式“大字报” [2012/06]
- 村姑保卫毛主席的光荣事迹 [2012/10]
- 台湾人离我更近了 - 读Zephyrus博友对中国政治的观察和感想的博文有感 ... ... ... . ... [2012/06]
这是一本写他的家乡旧人旧事的小说集. 充满真情实感. 书中人物大多真有其人, 事也大多真有其事. 翻开这本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小说集, 就象展开一幅幅旧时代风俗人情的浓泼重彩的长桢画卷.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那封闭的家乡小城的深深眷念和旧日生活情景的缅怀.
时代的变革, 冲垮了小城旧的生活秩序, 更改变了小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乃至观念的"更新". 从书中的叙述中, 我发现, 作者对旧有的生活环境, 实际上是一种人文环境,更加怀念. 对那些一辈子勤勤恳恳, 靠手艺吃饭的家乡人, 作了发自内心的生动描述. 作者的描述是用一种说故事的口吻, 娓娓道来的. 就象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 几个友人, 围坐在带竹檐的阳台上, 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叙述家乡旧事. 听者跟随着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忽喜忽忧,不能自己. 故事都不是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 人物都不能算上什么英雄好汉. 就象是在聊平平常常的家常话. 正因为此, 这样的描述才是能触摸到平常人心灵的描述. 在听完每一个故事后, 都让人眼直直的发一阵呆, 唏嘘一番.
汪老描述的人物是都是出现在一个特定的精心描述的生活场景中 的. 比如<<异秉>>中的王二, <<徒>>中的高北冥. 有些篇章, 人物直接出现在篇名中, 比如, <<王四海的黄昏中>>的王四海, <<八千岁>>中的八千岁. 我想这些人物是多少年来来一直活在作者心中的, 要写他们, 就一个个信手拈来, 付上作者对故人的怀念, 让他们在他笔下鲜活起来. 汪老, 也一直在心灵深处没有离开过家乡, 要不, 为什么那些人物对话是那么生动逼真, 让人如见其人, 如听其声呢?
对于新时代的年轻人, 汪老的著作, 是一种文化遗产的传承,那些小城的旧有的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这些触人心絃的故事, 这一代人, 怎么会终有一天发现那些旧的不现代的生活方式, 人际关系,是那么有它不褪的魅力, 构成我们中华文化底蕴的一部分? 有些旧日的美好,已经再也无法享受了. 象王二的"蒲包肉", "回卤豆腐干", 现在还能享用到吗?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