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美国人在用什么 - 洗脸盆收集 [2019/09]
- 我对移民潮的看法 [2015/09]
- 一件小事 [2019/05]
- 川普擒鹤 [2019/02]
- 现代人大都有便秘的倾向 - 厕所史(屎)话 [2015/11]
- 中美关系正在失控,这里的华人生活在窄缝中! [2019/10]
- 10个硅谷大公司6个CEO是印度人,为何世界没有印度威胁论? [2020/04]
- 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总是支持民主党? [2016/08]
- 星期六夜间实况(SNL)节目辱华的风波和华人表演艺术家的崛起 [2019/09]
- 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没有垮掉? [2019/08]
- 中国跟世界干了两仗了,下一仗结果会怎么样? [2019/03]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4) - 重庆菜市场一览 [2016/04]
- 美国逐渐消失的工匠精神和史上最精美的工具箱 [2021/02]
- 与文明为敌 - 2019年起,高考政审又回来了! [2018/11]
- 最后一课 - 写在中国禁止课外补课的政策生效之时 [2021/08]
- 为什么没有归属感? [2019/06]
- 中国,一个山寨大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强吗? [2016/10]
- 奇惨的人生:高考上大学被人两次顶替 [2020/06]
- 从机器翻译语言说开去 [2018/01]
- 我忠实的朋友 - Trixie 的不归路 (2) [2015/06]
- NBA: 今年的总决赛势均力敌, 比分变成2:2 [2015/06]
-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 [2021/03]
儿子七八岁时曾参加过篮球课外训练。但同伴一投篮,他就抱头鼠窜,怕球砸了自己的头,好像不是在打球,而是在比赛逃亡。现场的家长掩口微笑。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熬煎。没想到这个短短的训练对他还真有用,从此喜欢上了打篮球。中文学校学中文,下笔就是一篇“我爱北京鸭子队”,讲述巴特尔怎麽到了北京全聚德烤鸭队打球,怎麽又变成了“板凳保暖人”(bench player),总之兴之所至,一起呵成,由于发明了“板凳保暖人”一词,作文 被刊在校刊封面。他十四五岁已是一个中规中矩的球员。一次在一群情窦初开的中文学校女孩子面前,非要表演魔兽哈沃德的暴扣,结果俩膝头都摔得鲜血直流,还大呼没关系再来。当然没有一个小姑娘受骗上当就此爱上喋血英雄。上College以后,身高也有六英尺以上,但与那些动辄六七英尺弹跳力惊人的黑人橡胶相比,就是小菜一碟了。据他说,有时还是与学校球队的球员过过招同场竞技过的,不过属于像围棋让五子那样的辅导性质。罢了罢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一句话,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月前他开始了一人的独立生活。新环境下,下班后四顾无人,孤独像虫子样残食着心情。是他又用那一点点蓝球的技能,去寻找到了朋友和友情,得以快乐地独立生存。这真是: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语)。
几天前,当他下班后得知姚将退役的消息后,第一时间打电话来告诉我这一不幸,说---没有姚明的日子怎麽过---这几乎是每一年当姚明伤了以后或是赛季完了以后百无聊赖时我俩相互要说的话。听声音是那麽痛惜和无奈。他知道这次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还可以等待,还有希望,还可以忍耐,虽然希望渺茫。但有希望就够了。他三岁来到美国,诚实地讲,中国于他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有可口菜肴和父母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而已。姚明可能是他认识中国接受中国并引以为荣的最重要活体标本之一。这就如我经常讲起,姚是现今中国最有效,最有影响力又不花一分钱的文化大使,形象大使。看看他在美国以至世界的无形的品牌影响力,超乎寻常的在普通美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中的家喻户晓,现代的华人,除了Jack Chan,大慨无人能出其右了. 试问,有多少美国的人知道江泽民,胡锦涛? 尽管他们每次都劳师动众,风尘仆仆,花着纳税人的钱,开着庞大的珍宝机, 拿着动辄上百亿美元的大礼单来访问,来修好,有多少新闻和媒体在造势,可是效果怎样?美国人民记不住!有一种东西不能用钱买,那就是相互的认同和沟通,那就是你在我心中真正的地位!道不同,不相与谋!姚好生了得!姚以他的健康形象改变着美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一句话,如无伤病,姚在NBA每年八十二场球的表现, 他的机敏和睿智,他的诙谐和幽默,他的执着和热爱,他的友善和open,于美国的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和内心,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他在美国和世界正打造一个正面的,和蔼可亲的,受人尊敬的华人的高大stereotype. 他一个人做的事,造成的影响,多少个大使馆,领事馆,多少个孔子学院,多少个中国博览会,文化月,多少亿美元的花费能做到而不是适得其反啦?
另一方面,姚明之在NBA,也使我们父子之间架起了兴趣交流的桥梁。其实篮球并不是他的最爱,美式足球才是。那支以肚子大大的黄蜂为mascot 的football team才是。但即便如此,NBA 和姚明仍然是我们之间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前不久NBA的冠亚军决赛,虽然他与我已分居东西海岸,但我们仍然愿意一起看球, 并用Skype video conference 实现了这一愿望。这真是:天涯咫尺。
姚明作为一个NBA球星,作为一代英豪,正慢慢地离我们远去。他在场上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将会留驻在喜欢他的球迷的记忆里。他的过早的离开球场,不仅令球迷痛心,我想对他本人也必是一个何其艰难的转折。近闻他频频出现在各种娱乐或者商业活动中,也准备入大学去读学位,受教育。这都不错,都好,他要填补内心的空虚,他需要寻找任何可以得着的替代物。但总使人觉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那就好像一个久经沙场的战神告别了枪林弹雨,不得不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要铸剑为犁,从事农耕了。这种角色的转换,对于一个真正的战士,是要何等的毅力。祝愿他一路走好。
在一个不再崇尚英雄,不再需要英雄的时代,在一个英雄和狗熊界限模糊的时代,姚明就是一个英雄,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英雄。就像加索尔之于西班牙,路温斯基之于德意志,木桶伯之于美利坚一样。不能要求他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不能要求他是面面俱到,自始自终。英雄产生于一瞬间的伟大,产生于一件事情上的辉煌;产生于对某一狭窄领域的专精。英雄给人带来的是力量和进取;带来的是永不止息的征战。一个人如能做到其中的一点,就超凡入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