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美国人在用什么 - 洗脸盆收集 [2019/09]
- 我对移民潮的看法 [2015/09]
- 一件小事 [2019/05]
- 川普擒鹤 [2019/02]
- 现代人大都有便秘的倾向 - 厕所史(屎)话 [2015/11]
- 中美关系正在失控,这里的华人生活在窄缝中! [2019/10]
- 10个硅谷大公司6个CEO是印度人,为何世界没有印度威胁论? [2020/04]
- 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总是支持民主党? [2016/08]
- 星期六夜间实况(SNL)节目辱华的风波和华人表演艺术家的崛起 [2019/09]
- 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没有垮掉? [2019/08]
- 中国跟世界干了两仗了,下一仗结果会怎么样? [2019/03]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4) - 重庆菜市场一览 [2016/04]
- 美国逐渐消失的工匠精神和史上最精美的工具箱 [2021/02]
- 与文明为敌 - 2019年起,高考政审又回来了! [2018/11]
- 最后一课 - 写在中国禁止课外补课的政策生效之时 [2021/08]
- 为什么没有归属感? [2019/06]
- 中国,一个山寨大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强吗? [2016/10]
- 奇惨的人生:高考上大学被人两次顶替 [2020/06]
- 从机器翻译语言说开去 [2018/01]
- 我忠实的朋友 - Trixie 的不归路 (2) [2015/06]
- NBA: 今年的总决赛势均力敌, 比分变成2:2 [2015/06]
-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 [2021/03]
这是一篇写得通俗易懂而又能深入浅出的好文,以至于惠普网页今日头条转载了这篇文章。我也不甘寂寞, 马上告诉了同事好友,要他们读读其中的小数学故事和实验,使其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有助在越来越不顺服的儿女面前,稍稍挽回一点自己不断下降的无所不知的形象。
没想翻译这篇文章。只想谈谈自己的感想。
读完以后,叹了一口气,罢了罢了,高斯毕竟是高斯,百年一遇的天才,能从日常生活中,能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情里,发现埋藏在那里的精妙的数学和规律,并把它定义为定理甚至原理。好像神是如此地眷顾他,以至于把一批一批的科学宝藏不是零售,而是批发给他一样。让人情何以堪;
事情看来是如此简单和直观 (见下图),可凡夫俗子们有几人知道如此直截了当的表象之下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更不用说把这个问题抽象出来, 演化成一个数学模型(见下图), 并从中提出高斯曲率和Theorema Egregium(绝妙定理)以及内在的微分几何。
现在人们经常在谈论独创,国家也在考虑怎么才能使自己的人民变得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要想把自己和自己的种族提高到那样一个台阶, 则不是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这样的自我标签和用语能达到的。昨天读了华夏文摘上谈论国内新近产生的另类教授的文章,说是有一种教授,叫“官教授”,既是官又是教授。这种教授不学无术,糟蹋圣贤而又神通广大,八面来风;以前意义上的那种教授已经被定义成了“臣教授”,仍旧是受人辖制,任人宰割,是work horse。以至于在学校里这变成了一种通识,一种倾向,那就是要做教授就做官教授,不做臣教授。只要有了官位,什么博士,硕士学位,教授位置拿不到手,什么大项目大经费不能花落我家,什么锦绣文章不能发表在顶尖的国际杂志上,什么大奖荣誉不能尽收囊中?区区一个学校人事处长的位置,竟有四五十位教授去竞争。一句话,学而优则仕嘛。国人把什么事情都能边缘化,低俗化,恶俗化,以及异化的能力真正地令人叹为观止。
从这儿你能看到一点点高斯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影子吗?或者说有一点点朝着那个方向努力的愿望吗?没有,绝对没有。他们的所作作为,完全是走向相反的方向,是背道而驰。是反科学,反昌明的。
为什么近现代科学和文明在它的故乡行起来简单和直截了当,而到了中国,不论是宪法,主义,体制,或者是严谨如科学和技术,都好像在照哈哈镜,一切都变了样,变得那样的不可思议,那么脱形而好笑,那么光怪陆离,就像宿醉中大杯大杯饮下的苦酒,丧失了自我,又没有学到他人的良方。
其实如果悄悄地拿把小手术刀,轻轻地划破一下皮肤,做一点点自我解剖,就能发现,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功利性很强的, 且以官为本位的民族;擅长于眼前,而不管长远;喜欢小利,而常常忘了大义;脚踏实地,而不富于幻想;善于模仿,而尤乏冒险之精神;喜欢形象思维,而不重逻辑推理;相信经验,而不喜抽象;喜欢短程思维,而不奈长程思维;偏爱物质世界,不那么爱精神世界。一句话,就是文革中大家都说的,提倡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这是对半生所遇之人,包括我本人,观察而得的粗浅认识。我认为所有这些特质,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在世界上风风雨雨五千年延续至今并在这个世界中占据现今的地位的原因。既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差吧。如果把这作为评判一个人的资质,大概也就是一个解决了温饱,稍有结余的富裕中农的样子吧,小康生活的水平。精神生活,文化享受,还有那务虚不务实的情操, 还有待提高。
大家知道,做科学,当文青,在十九世纪的欧洲,那是吃饱了饭,而又无所事事的贵族所干的事。那是需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日三餐永无忧那样的条件来保障的。狄更斯笔下悲惨世界里的人物是不能安静下来想象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的。因此刚好脱贫的阶层要想清心寡欲, 一门心思做学问,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即便就是其中有些人立志当个爱因斯坦或者居里夫人,像早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不敢冒犯,本人也是其中一员),那也不过是借献身科学之名,实际上是为了解决饭碗问题,仍是追求物质利益为主。有点亵渎了科学的神圣。 一旦动机上有点不纯,行起事来,就显得另类。每每有一点所得,发表了一两篇文章,便要说得震天价响,人为地拔高好多倍,搞得方舟子累得不行,一天打假打得越来越多。究其原因,还是贫乏的过错,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这么个样子,你就是想飘逸,能飘逸的起来吗?
好了,现在肚子吃饱了,有点闲暇,还是来做点文章中提到的小实验吧, 尽管是模仿。实验结果:完全如它所说,用同样的材料,稍懂点数学或科学,做成不同的形状,功能大不相同。这也证明了一个道理,不需要每次都不停地发明新型的材料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现今的材料可能就能做到同样的事情。
原文中引用的一段video,非常好玩,转贴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