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风,水,云,雨,雪

作者:钓鱼城  于 2015-4-25 00:04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已有14评论

关键词:弱水三千, 综合素质, 大自然, 好奇心, 自然界

"用自己的认识来描述世界“系列之一
加州进入连续第四个干旱年,而美东南部淫雨霏霏,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人说十里不同天,何况从东到西,跨越美洲大陆,自然生态,山川地形千差万别,似乎也就见怪不怪,不足为奇了。
是的,涝的涝死了,旱的旱死了, 就像世上所有那些极端的例子一样,穷的穷死了,富的富死了饿的饿死了,胀的胀死了;咸的咸死了,淡的嘴里淡出个鸟来;初初看来,一切都是现实,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存在。存在即自然。自然就勿庸置疑,只能被动的服从和接受。殊不知诘问存在,深究自然,正是好奇心之发端。科学是批判的哲学,总是以求证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科学也是大自然的诗人。探索大自然的脉络,找到它隐含至深的规律,准确地描绘出它的美妙和谐,学会倾听寂静无声的自然界的声音,就像作曲家写出了一般的旋律一样,令人心生欢乐。
我们这一生,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读了无穷多的书,在课堂上被传授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不论高深或者简单,最后用这些学来的技能和专长来应付日常工作的挑战,也是游刃有余了。一份具体的工作,往往只需要受教育者具有基本的综合素质,加上很窄的专业知识就够了。相对而言,有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感觉。到头来,那些高深的, 不常用的知识慢慢地从脑子里,记忆中消失干净了。然而,正是由于这样长期被动学习他人的语言和知识,习惯了用前人发现的标准统一的理论来回答一切问题,我们自己慢慢地丧失了用自己的观察,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判断来描述周围世界的能力, 哪怕是以一种肤浅甚至错误的方式。长期受教育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没有了自我。
到了知天命的年代,不管你是永久性大脑损伤者(PhD,Permanent head damage)还是 单身汉(Bachelor),所学的知识,该忘掉的,已经也忘得差不多了。如果思想上不想再受到他人理论和思想的束缚,那就忘记所有那些脑子里只剩下躯壳的知识吧。让我们学着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头脑,像那些先贤和大学问家最初发现那些优美的现象和理论一样,来试着认识和解释这个世界吧。这样做不会为自己事业和收入带来什么好处,驱动力只是要获得精神的释放,一慰好奇之心。请允许我聊发童心,戏说一下风霜雨雪吧。
什么是风?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原子量的单位以其命名)用最浅显的语言说,风是由于地球的转动而产生的。这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一个不停地转动的球体相对于包裹它的空气层产生切变的速度分布,由是风的起源。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除此以外,稍懂物理知识的人都知道,温度梯度,密度差异,压力不等,都是风形成的原因。但道尔顿讲的是地球框架下大风的成因, 而这儿提到的差异则是当地小环境中气候的缘由。这也是看电视时可以知道的长期天气预报和短期天气预报的源头和基础。
但有时这些差异也产生宏观的影响。著名物理学家、气象学家哈德里提出空气在赤道与两极回流的理论。赤道的空气受热而上升,两极的冷空气会因此向赤道移动,赤道上升的热空气流向两极,受冷后而下降,如此循环不息。
感谢上天给地球以水。水是生命的源头。有人说,我们已经对远在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系了解甚多,但对于水这种近在咫尺,须臾不能离开的物质,仍然是知之甚少。它的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性质令人着迷。比如说热胀冷缩对大多数物质而言,由液态到固态,密度会越来越大,但水却是例外 - 由水到冰,密度变小了!又比如说什么温度时水的比重最大? 原来水的密度最高点不是在摄氏零度,而是在温度4摄氏度,信不信由你。为什么在这一刻的温度水的密度最大, 只有造物主才知道。地球上百分之七十九的表面是海水,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是陆地。因此地球实际上是一个海洋世界。像其他物体一样,水有三种物理形态,那就是水,冰雪,和汽。感谢这三物态的存在,让北极南极寒冷的地方把水变成万丈玄冰,不让它到处流动,而让它堆积如山。否则的话我们这地球就处于洪荒时代,没有一寸陆地的,人就变成鱼虾一样的水生动物了。全球变暖讲的就是这样的警示:切忌温室效应,不要把两极的万年冰雪融化了。

云是自然界发明的飞机,不用人类花钱的航空器。没有发动机,只被风所驱动;没有飞行人员,也不怕人劫机干坏事;也不用修飞机场,不用定点起飞和着陆;哪里水多了,云吸饱了就冉冉升空。哪儿干旱无雨,它就在哪里降落,送去甘霖。云总是揣着一肚子的水,在天上跑来跑去,为人辛劳,为大自然添彩, 也给骚人墨客的云山雾海, 诗兴大发提供素材 - 诗人好吃,每次眼望天上的白云,总在想着地上的羊群。枉费了一肚子的诗情画意。

    
雨是水又不是水,它是天上的水。记得一个笑话,说旧时代教书先生做对子,要学生依样画葫芦。他出一个对子:“天上下雨不下水,落到地上变成水。”一个学生恶作剧,对出,”老师吃饭不吃屎,吃到肚里变成屎。”  不工整,但可见旧时代人也知道雨和水是有那么一点不同的地方, 那就是高处为雨,低处为水。雨即高水。这一高就显出了高的妙处。妙在何处?海里的水再多,也只存在海里。海就像一个巨大无比的盆子,用来盛水的。它在低洼之处,水不会从那里倒流回高于海平面的陆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挽既逝之波, 收已覆之水”, “反水不收”, 讲的就是这意思。
想象你是大自然的造物主,你该怎么来设计一个和谐的世界,让无水的陆地到处不是干旱的荒漠,寸草不生的贫瘠之地,而是江河奔流,山明水秀,空气湿润,四时花开,草上挂满露珠,人的皮肤像缎子一样光滑? 一句话,你来做天工,来设计搬运水的方法,从海里搬到陆地上,让这水到达陆地的每一个地方, 滋润每一块土地,怎么做才是好?让我们来试着迈出第一步。从地上走不行,水不能自然地从低处流到高处。能不能让水腾空,而且是不需任何载体的自然升!可是要升空的话,水比空气重,上不去,也运不远,直接就会掉下来。怎么办?


幸运的是,大自然背后有无与伦比的设计者,对此早就成竹于胸:让阳光的照射使水从海里蒸发,水以气态上升,水的恰到好处的张力,使得这些气雾形成细微的水滴,使之轻于空气, 而且让它们结成一片一片的,一朵一朵的,形成团状。那就是云,那就是云的存在!再也没有更好的东西能够像云一样如此之奇妙,如此之节省,完全是自驾游,而且不烧汽油,不产生污染, 想到哪就到哪, 一点也无人工的刻意雕戳。这就是高水!就要成雨。这水的颗粒形态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就会还没起来,就掉了下来;太小直接就成了雾,到处弥漫,载水量不够,也走不远。一切的成功在于它的尺度不大不小,刚刚合适。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奇淫技巧。这种临界的尺度刚好使得这云彩漂浮在空中,不高不低,从几百米到几千米。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云总是看得见,可又摸不着,高高在上。为什么云没有直接形成在地表,贴着地面飞行,那也应该是可能的,也是漂浮在空中的嘛。为什么不行呢?如是那样,人就会时时刻刻在云中穿行,万物都为云所包裹笼罩,那真要拨云才能见日了。那样的话,人就会因缺乏阳光的照射而慢慢死亡,世上一切树木,作物都会因无光合作用而枯萎。那将是一个静寂的世界。多么可怕的后果啊。感谢上苍把云放到了恰好的高度。在这里我罗嗦一句,令人可悲的是,现在人类的过度工业活动和生活方式正在人为地制造隐天蔽日的雾霾,就是贴着地面笼罩人的生活空间的云雾,这正是地球的创造者所刻意避免的。且不论雾中这些PM2.5或PM10粒子到底本身有没有毒害,单是不见太阳就是对健康莫大的损害。


好,水被提升到天上去了,变成了云。这第一步有了,下一步就是怎么让云动起来,到处行走,到需要它的地方去。否则即便有了高水,如果不动,也就直上直下,自己给自己洗淋浴罢了。那不是我们所想要的。于是风就出现了。为此我要真正地歌唱大自然的伟大,从心里赞颂它的简洁,清晰,毫无瑕疵。就那么几样东西,日月星辰,风霜雨雪,每一样都那样朴实无华,可又如此有效,严丝合缝,亲密无间,协调有致地工作在一起,构成了千变万化,精妙绝伦的万花筒一般的大千世界。风是云的发动机和推手,风吹着白云游走四方,到陆地去,到陆地的纵深去,去浇灌那些干渴的土地。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浑然天成。每每想到这些大道无痕的精妙设计,无不感叹大手笔的鬼斧神工。


有了风,云就能开始像游方和尚那样遨游四方了,但不能这样无休无止的到处闲诳。我们要的是雨,就是说,云游到了一定的地方,就要把它变成雨,降落到地上。自然界的无声的暗语怎么能让云知道这里是最需要水的地方,该是降落的时候啦?原来最需要水的地方往往久旱少雨,天气炙热,地面的高温造成热空气膨胀,直接把厚积的云往上推,直到云层的顶部达到冻结的高度,于是小雨滴受冷而迅速结成大颗的水滴。 这大颗的水滴不再能浮在空中,而自然地降落到地上,那就是雨形成了。
更为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云不仅仅为了解自然界一时之需,下几场雨就一了百了。没人喜欢一天到晚都下雨的。地球要给它的子民更多的是乾坤朗朗的艳阳天。于是它还要为之长久打算,既要到处都有水,又要不雨淅淅的。那就要在陆地上储存水,还要在陆地的最高处去存水,那样可以利用水往低处流的原理,以备不时之需。于是云继续往陆地的深处走。直到遇见高耸如云的山脉。云被山脉所阻挡,高海拔的极冷空气使云立刻变成固体,那就是雪。越高的山堆积越多的冰雪。大自然以这样的形式把水以固态的形体存留在高处了。于是有了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千年冰封,有了其力马扎罗山顶的雪;有了阿拉斯加银光闪闪的麦金利峰。冬天天气冷,山上存满了雪。到了春天,气温升高,冰雪慢慢地融化,变成水,沿着沟壑,从海拔高的地方向海拔低的地方流动,浇灌着更多的土地。于是我们有了密如蛛网的水系,包括溪流,江河,湖泊,覆盖着广大的陆地。
雪也是大自然的棉絮。冬日植物靠大雪的覆盖抵御严寒。溪流河道里的鱼得以冰雪形成于表面而不致冻死。如果冰雪比水重,就会沉底,水中的活物将无处躲藏。雪以固态的形式储存着水资源。
好了,回到题头提到的美东美西天气的豁然不同这个问题上来。其实,加州西靠浩瀚无边的太平洋,咫尺之外就是无尽的海水,可加州哪怕海边上,到处都是干渴的土地。这有不有点像叫花子端着一个金饭碗到处去要饭? 有不有点令人不得要领? 同样的美东沿海各州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西洋,得临水之利,雨量充沛,河汊密布,草木繁茂,插根棍子,都会发芽似的。这东西两岸,看起来情况相似,都有一个大洋随侍在侧,可是气候降雨量为何有如此大的差距?这就相当于有两盆水,分别放在了北美大地的左边和右边,或者说东边和西边。这一不同的摆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态。为何?不要忘了地球是在不停地旋转着的,而且是自西向东地转的。雨蒸发形成于大洋上空,这一点不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都是一样的。但美东沿岸是迎着海的方向前行,季风就直接把洋上的蒸汽和雨水带到岸上,这风能向西吹进大陆纵深上千英里,一直抵达南北走向连绵几千里的洛基山脉 - 那里是美洲大陆的地理和气候的分界线。这风过处,无不是绿州。而在美西,陆地是背着大洋向东转,大洋上空的水汽背道而驰,仍向西吹,就是向着亚洲大陆方向吹,而对美西加州的土地,甚至不能向东泽被哪怕纵深一百英里宽的土地。尽管西部也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山脉,但还不足以改变大气候。我猜,这就是大致的原因。
看来,有时端着金饭碗还不行,还得要有收金银财宝的当铺。金饭碗变不成钱,还是吃不成。人定胜天,其实还是很难的。听说在迪拜,开发商填海造房,新造的陆地成条状伸入海中,两边都是水。这样生态会好些吧。地球要是西瓜皮状就好了,间着一片是陆地,一片是海水,保证没有沙漠,生存环境肯定大不一样。如果人真能改天换地,能不能让地球绕轴顺时针转一圈,再反时针转一圈,保证加州变绿洲,美东美西一个样。关键是人们喜欢不喜欢,每个town都是一样的麦当劳,肯塔基, 毫无特色可言?那是后话。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1

支持
6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3 回复 小皮狗 2015-4-25 02:34
赞,是对大自然和人文的极佳联想和感悟。
3 回复 同往锡安 2015-4-25 03:16
聊发童心,戏说一下风霜雨雪~~   好兴致,好思考~~
2 回复 钓鱼城 2015-4-25 03:47
小皮狗: 赞,是对大自然和人文的极佳联想和感悟。
谢谢你喜欢。
1 回复 钓鱼城 2015-4-25 03:48
同往锡安: 聊发童心,戏说一下风霜雨雪~~    好兴致,好思考~~
哈哈,摆龙门阵出生。
3 回复 飞鸣镝 2015-4-25 06:58
地球就是一个大陀螺,如果上帝不用鞭子去改变地轴,人类用蛀虫的方法,挖东补西改变重心,使地轴偏移,加拿大变成北极,南极洲变成新澳大利亚- - -
2 回复 钓鱼城 2015-4-25 10:16
飞鸣镝: 地球就是一个大陀螺,如果上帝不用鞭子去改变地轴,人类用蛀虫的方法,挖东补西改变重心,使地轴偏移,加拿大变成北极,南极洲变成新澳大利亚- - -
不知加拿大是否与澳洲在直径的两端。
1 回复 飞鸣镝 2015-4-25 17:11
钓鱼城: 不知加拿大是否与澳洲在直径的两端。
刚刚看了一下地球仪,即使加拿大变成北极,南极还是在南极洲上,加拿大与澳洲不在直径的两端
2 回复 钓鱼城 2015-4-26 03:12
飞鸣镝: 刚刚看了一下地球仪,即使加拿大变成北极,南极还是在南极洲上,加拿大与澳洲不在直径的两端
哈哈,看来翻转不过去。
2 回复 飞鸣镝 2015-4-26 04:39
钓鱼城: 哈哈,看来翻转不过去。
    
4 回复 同往锡安 2015-4-28 12:30
钓鱼城: 哈哈,摆龙门阵出生。
继续摆~~四川人吗?
3 回复 钓鱼城 2015-4-30 05:12
同往锡安: 继续摆~~四川人吗?
钓鱼城下人。
1 回复 同往锡安 2015-5-1 01:09
钓鱼城: 钓鱼城下人。
龙门阵呢?不摆了?
2 回复 ChineseInvest88 2015-6-2 06:34
可喜呀,你能领悟到大自然的奇妙可畏,离找到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就不远了~
2 回复 钓鱼城 2015-6-6 12:27
ChineseInvest88: 可喜呀,你能领悟到大自然的奇妙可畏,离找到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就不远了~
是的, 自然,其实是很不自然的。背后潜藏着很多不可解释的奥秘。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2 04:00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