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美国人在用什么 - 洗脸盆收集 [2019/09]
- 我对移民潮的看法 [2015/09]
- 一件小事 [2019/05]
- 川普擒鹤 [2019/02]
- 现代人大都有便秘的倾向 - 厕所史(屎)话 [2015/11]
- 中美关系正在失控,这里的华人生活在窄缝中! [2019/10]
- 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没有垮掉? [2019/08]
- 10个硅谷大公司6个CEO是印度人,为何世界没有印度威胁论? [2020/04]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4) - 重庆菜市场一览 [2016/04]
- 中国跟世界干了两仗了,下一仗结果会怎么样? [2019/03]
- 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总是支持民主党? [2016/08]
- 与文明为敌 - 2019年起,高考政审又回来了! [2018/11]
- 星期六夜间实况(SNL)节目辱华的风波和华人表演艺术家的崛起 [2019/09]
- 美国逐渐消失的工匠精神和史上最精美的工具箱 [2021/02]
- 我们都是小三 [2014/05]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3) - 重庆,重庆 [2016/04]
- 中国,一个山寨大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强吗? [2016/10]
- 奇惨的人生:高考上大学被人两次顶替 [2020/06]
- 我忠实的朋友 - Trixie 的不归路 (2) [2015/06]
- NBA: 今年的总决赛势均力敌, 比分变成2:2 [2015/06]
- 从机器翻译语言说开去 [2018/01]
-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 [2021/03]
欧洲各当事国非常紧张,接纳与否,先是迟迟不作决定,进退失据。后来在新闻舆论一面倒,大显同情的情形下,特别是一个四岁小孩淹死的悲剧被曝光后,民众对当事国政府的声讨和压力,迫使这些政府不得不亮相表态。一个接着一个出来承诺接纳几万或几十万难民。人道主义的救助也已开展工作。首当其冲的中欧小国匈牙利,警察不得不开放边界,让这些外来难民继续向西,向德国东部的大都市慕尼黑进发。先是默克尔总理表示德国能接待八十万难民,其它各国纷纷效法,开仓秤粮,开门迎客。即便难民们乘桴浮于海,拼死也不能抵达美利坚,欧巴马仍宣布美国愿意接纳1万难民,一时间好像难民问题峰回路转,前景一片晴朗。
面对难民潮的发生,平民百姓, 作为旁观者,也会选边站队,阵容分明。有大慈大悲的,设身处地为难民作想,认为救人于水火,是人的美德,任何对生命的漠视和不敬,都是一种犯罪;有铁石心肠的,觉得让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大批难民涌入,会造成文化和宗教上不可调和的冲突,会给本已恶化的本国经济和就业情形带来更加困难的前景。对那些来自于穆斯林世界的难民有一种不安全感。到时候会尾大不掉,积重难返。
不管人站在什么立场,双方的出发点都不错,都可以理解,无可厚非。差别不外乎从感性或从理性,从短期,还是从长远,从客观,或是从主观去考虑问题。
见仁见智,每个人有权提出自己的看法,无所谓对错。以下是我的观察。
第一,难民潮从悄悄地发生,到大规模的蜂拥而来;新闻媒体实时实地追踪报道,各种信息连篇累牍,日夜轰炸,一般民众也纷纷表示观点和态度,不再置身事外。这说明事情已经恶化,正变得不可收拾? 还是表示现代的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迅速,及时地把突发事件发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以为这种战争引起的难民潮是过去几十年在世界上从未发生过,悲惨莫如斯,那就错了。世界这么大,像这么规模的难民潮几乎每几年都有发生。只不过很少有像这次这样引人注目,深得同情罢了。记得六七十年代,中东巴以冲突,数以百万计的巴勒斯坦难民流离失所,涌入周边国家。黎巴嫩,约旦众兄弟国本不想接纳他们,就把他们限制在难民营里,他们之间经常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留血冲突。这种局面已经持续两三代人,达五十余年,现在巴勒斯坦难民的数量已达到5百万之众。他们不能过正常的国民生活,仅靠微薄的联合国救济度日。他们几乎没有工业和商业,大多数青年失业。这已经变成了恐怖分子滋生的温床。至今,还看不见任何一点问题解决的曙光。
其实,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战争是人类世界最常见的状态,甚至比和平还常见。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打仗,人们在互相残杀,人们在战火中偷生;
第二,这次难民潮似乎得到欧洲当事国多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这些由单一或者不多几个民族组成的国家的人民能够摈弃对不同信仰和种族的成见,罕见地显示了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善良的心性,这在欧洲这些生存空间狭小拥挤的国家,是非常少见,殊为难得了。这与天天发生在美墨边界的难民偷渡悲剧,在新闻报道上被几乎完全忽略的情况相比,不能不说是大相径庭。要知道,不时有从墨西哥来的偷渡者穿越有死亡之路之称的沙漠戈壁时,热死,渴死。等待他们的不是当地民众的自发帮助和欢迎,而是愤怒和刀枪,是自动组织起来的武装围捕和驱逐,一句话,御偷渡者于国门之外,仁慈和恻隐之心退居次位;
第三,难民们精神面貌尚可,身体康健,不显饥饿之态,衣着整洁,干净,甚至有点时髦。与电视上经常看见的发生在非洲卢旺达,喀麦隆,乌干达等等难民潮中那种瘦骨嶙峋,衣衫篓烂,饿蜉遍野的悲惨情况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即便与改革开放已几十年,号称奇迹的中国那些负重劳作下的平常老百姓相比,要分出到底谁是难民,可能还要搞错呢。这次难民潮中人们,不论男女老少,甚少悲呛之态,不显得走投无路,而是目标明确,信心很足,几乎没见大包小包,也不见推车挑担,没有显得不胜负荷。不论男女,轻装在田野里树丛中疾行,甚至连疲惫不堪的情景都少看到。我真的很怀疑这些难民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太不简单了;
第四,当事国的政府和警察对这些难民采取了罕见的息事宁人,退让包容的拖字诀。没见任意的打骂和关押,也没有驱赶。而是让他们占领火车站和街道,让难民们爬上火车,随便躺卧,怎么也赶不下来,几乎造成整个国家的交通瘫痪。摄于国际媒体关注的压力,谁也不敢铤而走险,甚至不敢把难民强迫送到难民营去集中管理,只能一忍再忍,让他们做鸟兽散,去攀高枝,自己走到其他更好的国家去;
第五,一个争论的焦点是,到底他们算是战争难民,为了逃命,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处乱跑;还是经济难民,为了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福利和生活,要冲进那些富有的国家去分一勺甜蜜。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最初,由于战火的临近,正常的生活和生命受到威胁,出走是必要的了。那是一种万般不得已的离去,谁不爱自己的故土?通常这种逃难,都是只要走到暂时能安全栖身的地方,就会赶紧停下,离自己家乡越近越好。听以前学校的老先生讲,抗战时南京大屠杀前很多当地居民为了避战祸,跑到临近南京的乡下或安徽等地躲藏。等战争一打完,就回去了。那是战争难民。从新闻报道看,这次的难民潮似乎与战争难民有点不相同。从一开始,人们就有明确的目标,好像是有组织,有计划似的,那就是不仅仅停留在周边安全的地方,随时准备返回家园,而是长途跋涉,跨越千里,走过好多国家,直接奔向最富有的德国,瑞士,奥地利,等等,这整个迁徙似乎变成了一次胜利大逃亡。如果能插翅飞过大西洋,可能还要全部跑到美国去。因此在我看来,很多难民,是经济难民。
人可能会说,是经济难民又怎么样,人难道不能追求安定幸福美满的生活?谁都应有一个平等的机会得到一个更好的人生。人难道没有选择居住的自由?有,当然有。但是接收的国家和人民,也有拒绝经济难民来分享,占有他们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优质福利的自由。有拒绝经济难民不加控制大量涌入的自由。他们会设置很多很高的门槛,让进入他们的社会变得更加艰难。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控制涌入他们社会的新人的数量和质量。这听起来残酷,但就是现实。如果任由经济难民如潮水般的决堤性涌入,不劳而获,肆意分享他们的辛勤劳动所得,这将引起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退休养老,医疗保险系统的崩溃,导致整个社会的坍塌。现代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福利社会形态。其中的人们对福利的好坏和多寡有强烈的依赖性。如果这些福利不再存在,那么他们的生活将是不堪设想。他们有这种依赖,有这种享受,是合理的,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他们创造的,他们积累的。如果新的人涌进来动了他们的蛋糕,让他们一无所有,可以想象,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愤怒和仇恨。到时候,压倒多数的民意甚至可能把政府推到极右的法西斯边缘,那些独裁人物就会变成他们的代言人,一些惨无人道的事件就会发生,到时谁能独善其身?不能让历史的悲剧一再的重演。我的观点是,救急不救穷。救穷得靠自己,靠自己的双手。
同情人是好的,富有同情心也是好的,都是人类的美德。走在街上,看见无家可归的,善良的人会停下来给一点钱,给他们一点吃的喝的,救人于倒悬,以解燃眉之急。到了开学的季节,捐学习用具,纸笔墨碾,都是爱心的奉献,寒风中的一丝温暖。但是这些活动都似乎是点到为止。再富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冬天里瑟瑟发抖的homeless,也极少有人把自己没人住的房间打开,请他们进来,享受温暖的床铺和可口的食物,不被饿死冻死。现代人做事有他们的尺度。人救人只能救一时,救一事,不能救你永远,救你每一样事。不能的。
这些开门接纳难民的国家,他们能这样做,就相当于是把他们家的大门大开,让这些无家可归的难民住到他们原本很私密很温暖的家去了。他们做得比我们好多了。这是很不容易的。不能再对他们求全责备,横加指责了。
最后一点, 那就是随着各国政府同意接收难民,更多还未成行的人会受到鼓励,哪怕吃尽千辛万苦,也愿意试试自己的运气,逃离自己战火纷飞,乱象横生的家乡,到欧洲去,去做一个德意志人,法兰西人,或意大利人。有的是这样的人,可以说要多少,有多少。他们不会介意来一个乾坤大挪移,因为失去的只是不再可爱的故园,而得到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事情真是这样发展下去,那将变得非常棘手。这个难民潮会怎样继续? 来多少,接收多少?或者接收到一定程度,关闭大门,不再人道?不论怎样做,可能到头来,都会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的生活留下很大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