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美国人在用什么 - 洗脸盆收集 [2019/09]
- 我对移民潮的看法 [2015/09]
- 一件小事 [2019/05]
- 川普擒鹤 [2019/02]
- 现代人大都有便秘的倾向 - 厕所史(屎)话 [2015/11]
- 中美关系正在失控,这里的华人生活在窄缝中! [2019/10]
- 10个硅谷大公司6个CEO是印度人,为何世界没有印度威胁论? [2020/04]
- 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总是支持民主党? [2016/08]
- 星期六夜间实况(SNL)节目辱华的风波和华人表演艺术家的崛起 [2019/09]
- 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没有垮掉? [2019/08]
- 中国跟世界干了两仗了,下一仗结果会怎么样? [2019/03]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4) - 重庆菜市场一览 [2016/04]
- 美国逐渐消失的工匠精神和史上最精美的工具箱 [2021/02]
- 与文明为敌 - 2019年起,高考政审又回来了! [2018/11]
- 最后一课 - 写在中国禁止课外补课的政策生效之时 [2021/08]
- 为什么没有归属感? [2019/06]
- 中国,一个山寨大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强吗? [2016/10]
- 奇惨的人生:高考上大学被人两次顶替 [2020/06]
- 从机器翻译语言说开去 [2018/01]
- 我忠实的朋友 - Trixie 的不归路 (2) [2015/06]
- NBA: 今年的总决赛势均力敌, 比分变成2:2 [2015/06]
-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 [2021/03]
人工智能(A.I)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机器语言翻译。
机器翻译语言,照本宣科,能翻译出按照符合语法的英文和中文,那只能是味同嚼蜡的英文,和案牍一般的中文。这样译出的东西,丧失了语言的弹性和包容性,舍弃了语言所特有的模糊不清,模棱两可,一语双关等等功能。一句话,丢掉了原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不能传神地再现原词汇的本义或者歧义,这是机器翻译的最大的难关。
人们经常说的"人山人海“,用谷歌翻译成英文,就是 ”crowded“, 这让人感到意犹未尽,没把那点夸张的味道体现出来。于是,一个洋泾浜英文被专门引入。仍用谷歌翻译,进入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翻回中文,刚好是“人山人海”。这个英文的翻译直截了当,更能使人体会到中文的本意和韵味,是不是?
另外,文化的差异也使得翻译过去的语言不能被很好地理解。比如说,国人教训人的时候,喜欢说,“给你点颜色看看“,直接翻译成英文,就变成了“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在英文里面,根本就没有这样的用法,在英美人那里,肯定是不知所云。你说这句话要怎么翻,才能把中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在英文中体现出来,而不要带很重的学究气? 如果机器来做这事,怎么做?建立专门的mapping?
以前住的社区里,有一对食洋不化的新婚夫妻,但凡有人的场合,两人一概以英文翻中文来称呼对方,两人所到之处,翻飞着“我亲爱的",“我亲爱的" 甜蜜声音, 就是My Dear的意思,腻得化都化不开。小时候读唐人的小说《金陵春梦》,里面蒋总统蒋夫人就以“达令”相称, 当时没学英文,楞是不知道这“达令”是什么意思,还以为是宁波官话,老公老婆的意思呢。
现在的社区,还有一对,则一四六九用英文打点,言必称,”sweetheart“,”honey“,我有时开玩笑说,你们干脆叫“蜂蜜”,“蜂蜜”算了,甜蜜而有质感。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蜜罐子打破了。
其实这语言就跟橘树一样,“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以前在中国农村,爱人夫妻之间,常以“我家那死鬼”,“我家那挨刀的”作为爱称,看似咒骂,实则是打赏。听起来,土得掉渣;实际上,农家乐,接地气;有机栽培,价钱贵;不这样,不显得亲热,不显得水乳交融。
可如果让外国人也这么互相称呼,那不炸了营?真有点,中国外国,内外有别,南方北方,各为一方。确实,直到现在,我都不能想象”差点没把我吓死“和”差点吓死我“为什么会有同样的意思。北方的语言发展似乎更全面。
网上有一个笑话,讲一个外国人学了中文,在国内一个企业工作。到了年末,老板请大家到餐馆吃年饭。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老板致词,谦虚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吃个便饭。这外国佬一看桌上这么多菜,激动得不行,就想show一把他的中文,说,“这哪里是便饭呀,真要说是,那也是大便饭啊!” 这一下大家都饱了。
这就说明,语言跟衍生语言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怎么使用,光从查字典翻词典还不能解决问题。
另外,语言的一个特征是它的时效性。语言中的词汇有寿命, 跟世上万物一样。同样的意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这就使得机器翻译怎么去选择合适而又富于时代特征的语言变得更加困难。
喜欢折磨人的人,用不合时宜的上古语言描述现今的物事,或者用摩登时髦体穿越到汉唐。说别人不懂的话,用别人不认识的词和字,不如此不显得高深, 不能显出别人的粗鄙,能让人揪心跳楼。
讲一个故事。最近看了曾当过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英文翻译的冀朝铸写的回忆录。里面讲到当年毛主席天马行空,会见外国人的时候喜欢引经据典,掉古书袋子,搞得翻译无所适从。冀是哈佛大学毕业,在美国长大,中文说写都还可以,但远远没有达到应付裕如的程度。当老毛在那里脱离预先订好的主题,旁征博引,临场发挥,一会儿讨论深奥的东西方哲学,一会儿来点古代的经史子集,他本身就已经云山雾海,更让听的人如坠五里云中。冀只能坐在那里随便糊弄糊弄得了。
好在毛主席不懂英文,法文,俄文,或者任何其它外国文字,他老人家说得高兴,过够了嘴炮的瘾,看到基辛格,尼克松一应人等,不懂装懂,频频点头,很是得意自己在这些帝国主义,超级大国的头子们眼中产生的东方玄学一般的雾里看花的效果。至于翻译官翻译得好不好,精不精确,会见完了就拉倒!
毛主席最后那几年,我上初中,那时候没有什么书和杂志看。于是每天下午去上学的时候,顺便去巷口的杂货店帮拿《参考消息》。拿到后,要用最快的速度读一遍,也不怕车撞人挤,边走边看,把那些登载在上面的外电报道,什么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路透社等等西方各大媒体的评论看得如痴如醉,对伟大领袖的忽悠本事,耍猴一样的本领,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别是看到尼克松,基辛格等人在等着毛发泄完了以后,想谈点正事,否则回去不好交差,于是说我们来谈谈具体的事情。毛说,我不管那些琐碎的事情,只管大政方针, 上层建筑,哲学层面上行走。你们可以找我们的总理谈那些具体的东西。
当时感到好笑的不行。现在觉得主席真不是一个东西,至少不是一个一般的东西。他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一个精神(病)领袖,一个诗人治国的榜样(本人太反对诗人治国了, 那种豪情的浪漫,大炼钢铁,亩产万斤,赶英超美,狠斗私字一闪念,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太能折腾了,全国人民一起嗨,即便身体受得了,精神也受不了)。
想想看,毛最喜欢在他的寝室会见客人,从照片上看,一本本大部头的线装古书,不经意地翻开,好似随意地放在桌上,沙发上,地上,床上,那阵势,那派头, 把客人们吓得像个战战兢兢,随时准备接受智力摧残的白丁。不管人说什么,他都能引经据典,难懂的湖南口音中冒出一段古文言文,或者咕哝出一句唐诗宋词。你想那冀翻译哪里懂得了这些东东,直接就挂在那里了。客人见哈佛出生的翻译,像个生瓜,noob,就越加佩服毛的学识和气势。每次从紫禁城那个神秘的宫殿逃也似的出来,都不懂装懂,摇头晃脑,绝口称赞东方的哲人,大有受教恨晚的感觉。如此这般,东方的神秘主义变得更加神秘。
也难怪后来每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除了邓小平),深得其真传,见外国人,那是一定要背一段古诗词的,或者事前翻一翻《古文观止》,读一读《前出师表》,《陈情表》的,像什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其目的,就是要,先镇住翻译,再唬住外国人。哈哈。只有江总,江主席不错,有点实诚, 有点表演欲。他会英文,跟外国人在一起,能直接用英文朗诵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让别人听懂,产生共鸣,情感上有交流。不耍滑头。很遗憾,结果落下了个戏子的骂名。冤枉冤枉。
看来自说自话,自己懂,而要别人不懂,才是对话的关键。一说就懂,大家都懂,一目了然,那世界变得不就像白开水一样了?多没有味道。如此这般,那又要机器翻译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