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美国人在用什么 - 洗脸盆收集 [2019/09]
- 我对移民潮的看法 [2015/09]
- 一件小事 [2019/05]
- 川普擒鹤 [2019/02]
- 现代人大都有便秘的倾向 - 厕所史(屎)话 [2015/11]
- 中美关系正在失控,这里的华人生活在窄缝中! [2019/10]
- 10个硅谷大公司6个CEO是印度人,为何世界没有印度威胁论? [2020/04]
- 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总是支持民主党? [2016/08]
- 星期六夜间实况(SNL)节目辱华的风波和华人表演艺术家的崛起 [2019/09]
- 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没有垮掉? [2019/08]
- 中国跟世界干了两仗了,下一仗结果会怎么样? [2019/03]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4) - 重庆菜市场一览 [2016/04]
- 美国逐渐消失的工匠精神和史上最精美的工具箱 [2021/02]
- 与文明为敌 - 2019年起,高考政审又回来了! [2018/11]
- 最后一课 - 写在中国禁止课外补课的政策生效之时 [2021/08]
- 为什么没有归属感? [2019/06]
- 中国,一个山寨大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强吗? [2016/10]
- 奇惨的人生:高考上大学被人两次顶替 [2020/06]
- 从机器翻译语言说开去 [2018/01]
- 我忠实的朋友 - Trixie 的不归路 (2) [2015/06]
- NBA: 今年的总决赛势均力敌, 比分变成2:2 [2015/06]
-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 [2021/03]
香港的民众大多数不认同大陆的政府,哪怕是形式上的,从上到下,这已经变成了草根和精英阶层的共识,已经没有再为此争论不休的必要了。舆情压倒多数地指向北方。这是令人惊讶的。要知道即便是在港英当局的时代,左和右, 亲中和亲英的势力虽有强弱之分,但是双方还是能够鸣鼓而攻之,公开叫板,用不着藏藏掖掖的,偷运私货。现在你试试看,只要你在香港敢说一句不中听的话,保证你的名声扫地。
大家知道,82年中英联合声明发表后,1997年7月成了香港回归的大限。这导致大批港人移居加拿大,澳洲,英美等地,逃之夭夭,唯恐避之不及。 怕的就是大陆政府把他们一以贯之的专制统治,加之于港人,谁都不想那些骇人听闻的事情再临到自己的头上, 三十六计,走为上。其实现在称之为香港人的,很多都是上个世纪动乱年代从大陆跑过去的,对大陆有着痛苦的记忆,往事不堪回首, 按大陆的行话来说,谁也不想再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然而八十年代刚签协议那个时候,大家虽有恐惧,但毕竟在当时还只是一种可能,一种未来才会发生的事,不至于马上影响香港人的生活和生存。于是能走的走了;不能走的,继续原地讨生活。那时香港是港英当局在治理,华人在那个环境中也有不平等,洋人至上的种种抱怨。于是有一部分人,往来于港陆之间,以求得政治上,经济上的支持和同情,作为交换,这些人在香港为大陆也做些事情作为回报,两厢得益,各取所需,港英当局睁只眼, 闭只眼,倒也相安无事。
诚然,在港英当局的治下,肯定有些人活得不是那么开心,利益得不到输送, 上达的途径不是那么畅通,雨露均沾的时候不像别人那么多, 但那只是机会多和少的问题,而不是有或没有的问题。一句话,生存权是有的,基本的人权和财产是有保障的;发展权只是多或者少的问题。大陆一直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可就是稳定不下来,从来都是动荡不堪的;相较于川普总统的推特治国,大陆则从来都是口号治国,标语治国,缺什么喊什么,喊什么缺什么。 在香港,从不提这样那样的口号,但稳定还真是做得不错,一直没有什么瞎折腾。不管是太平天国/小刀会时期,还是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直到49年大陆政权更迭,1960年代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全国大乱,再后就是八九六四后的黄雀行动,香港一直为那些逃难的,那些面临着死亡威胁的人打开了一扇窄窄的求生之门。想当年,全国山河一片红,在革命的怒火几乎燃遍全国,也要殃及香港之时,这个弹丸之地,面临着惊涛骇浪,却也能迎风挺立,并张开双臂,接纳,呵护着南逃之人,成了避风的港湾,惊弓之鸟们的暂避歇息之地。
由于当时大陆极端闭塞,又被西方禁运封锁,与世界隔离。 是这个自由之港,维持了大陆与外面世界的一线联系,让两边暗通款曲,互通有无,自己从中穿针引线,顺便收点红娘订金,一时间搞得风生水起,市面非常繁荣。
邓小平上台后,搞起了改革开放,紧邻着香港,办起了深圳经济特区,那些人称为”毛脚女婿“的港仔,不仅给丈母娘拎来了彩电冰箱收录机,还带来了一叠叠的鞋帽箱包,塑料玩具,水货电器的订单,办起了一片片的三来一补的加工厂房,给赤贫的乡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把世代培土的农人变成了流水线上的工人。就这样,三四十年后深圳这个渔村在世人亲眼见证下,变成了一个巨无霸的城市,一个名符其实的高科技制造中心(有山寨嫌疑)。你可以想象,香港和香港人在这一波改革大潮中,客观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这里面当然有赤裸裸的血腥和不人道,也充满了欺诈和剥削,但是进步同样是勿容置疑的。要不然,当年中国政府从南到北一共搞了那些个沿海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个个都是得天独厚的地方,可是除了深圳做得好之外,还有哪一个篾条穿豆腐,能够提得起来的?以我看来,之所以这些地方无所作为,盖因地理上离香港太远,更没有与香港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都交流不起来,怎么能做到反应迅速,快捷,灵活,机动, 以对应外部世界瞬息万变的需求?
据我的观察,这剩下的那些沿海经济特区和城市,哪怕有些离台湾很近,也无济于事。其办得好坏的程度,跟它们与香港的直线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深圳最近,办得最好,珠海次之,有那么点点意思,其它的,离得越远,办得越差,最远的,跟是不是特区和开放城市,好像没什么关系似的。其原因在于,香港当时八面来风,是信息风暴的风眼和中心,是当时大陆窥视外部世界的潮流走向,感受世界发展大势,把住时代脉搏唯一的窗口, 没有之一。这南风窗的窗口就那么大,离它远了,就看不清楚,就会成无头苍蝇。有时等你看清楚了,响应时间又变成了关键因素,这响应时间随距离而指数衰减。正因为如此,第一桶金就这样被香港人和深圳人联手一起挖到了。当然“港督” (并不傻的哟)们拿走了大头。
晚年的邓小平脑袋不是太清楚了,开始说胡话,后悔当年没有把上海列为沿海经济特区之一,说是他最大的失误。其意思就是,他随便撒了一把种子,到头来结了深圳这么一个大瓜,又后悔当年为什么没有多撒点种子,再接个大瓜。他这么说,不外乎是为了讨个口彩,寻上海人的开心。要真那么搞了,以我看来,很大可能不会成功。可能上海人坚决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旧时代那辰光, 爷爷那辈,香港跟上海比,香港就是个扁担挑着箩筐,箩筐里鸡鸣鸭叫的乡场,上海才是那珠光宝气的巴黎。殊不知此一时彼一时也!英雄莫话当年勇,解放三十年来,在党的亲切关怀和粗暴蹂躏下,始终被一代代左王们左搂右抱,八十年代初的上海就像一个人老珠黄的半老徐娘,曾经技压群芳,独占花魁,可岁月不饶人,一张退了色的压在箱子底下的陈年老照片而已, 不复当年啊。当下挺立潮头的,早就换成了香江浅水湾, 深水湾戏水的比基尼女郎和半山豪宅里的富商了。抱歉,我在这里实话实说,不带亵渎。
且不说上海在那时是计划经济的大本营,陈云等保守势力的心头肉,禁脔,一点动不得,要是邓陈双方为这捏起架来,那什么都搞不成;1988年赵紫阳价格闯关,就是由于有这些保守大佬们从中捣乱,才杀羽而归的。陈云早就说了,上海不能乱,意思就是你邓小平找个深圳那样的小渔村,你想怎么折腾就怎么去折腾,我是绝对看都不去看的,大不了,搞得一塌糊涂,也无所谓。因此可以这么说,邓小平也算一个闯大运之人,随便在南海那边画了一个圈,就圈出来一片热土,人都随他的手势起舞。不能不说这是神来之笔。上海在当时,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南风不度,曾经很灵光的脑筋早已僵化,怎么搞得起来?
另一方面,当时深圳那边的人真的是低到了尘土里去了,除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就是浮萍一样飘来飘去, 前来淘金的外来打工者,没有任何的讨价还价的本钱,也没有任何其他的出路,一切从产业链的最低端做起,经历了惨痛的失败和付出,步履蹒姗,才挣扎着走到现在这样的地步的。他们走出来的轨迹,属于那种硬着头皮,义无反顾,回头就死的不归之路,属于那种鸡鸣狗盗,开疆辟土,勇往直前的卑贱者之路, 抄袭者之路, 创业者之路。没有道德,也无底线,任何犹豫,任何瞻前顾后,都是失败的代名词。深圳的路是从无所不包,无奇不有的巨型山寨市场华强北,走到今天的华为和腾讯,大江这样的企业的路。好与不好,各人有各人的判断。
如果说深圳和香港是近邻,一根藤上的两个大瓜, 那么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瓜结得太多,靠的太近,有些瓜就要”气“死的。香港这些年看着深圳这个小兄弟魔术般地长大,一眨眼成了一尊门神,开始在一个锅里抢饭吃。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此消彼长,双方的关系在慢慢地发生变化。咫尺之间,两者上演了一部现实版的双城记。
九七回归以后,港人的认同感并没有增进,香港和大陆只能说是渐行渐远。可以说,港人愈来愈没有归属感。甚至连回归前港英时代那点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山河意识都没有了。
港人很疑惑,中央政府的所作所为,难道这就是那个号称对香港有绝对管辖权和主权的主人吗?
为什么那些南来的表叔们在理念上,认知上,行为上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像潮水一般涌来,冲击着我们的百货市场,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一切,好像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而我们则成了过客。
那些在大陆有权有势的人物,大量移民香港,狂炒房地产,扰乱金融市场,干涉原来行之有效的立法司法执法制度,有点”直把它乡变故乡“的感觉。
中央政府掌握每星期多少大陆人移民香港的指标,二十年来,从不间断,从不歇息地为香港输入新鲜血液。
香港人口从1997年的五百多万增加到了2017年的七百多万!短短二十年,竟增加了一百五十万到两百万人!
可以想见,在这块弹丸之地,早已是人满为患。这些新来的人造成了房屋的紧缺,居住条件急剧恶化。白领相公和丽人,穷其一生的奋斗努力,可能也不能买下一个遮风挡雨的屋檐!难道我们只能栖身胶囊旅馆,钟点房, 做一辈子七十二家房客?
很自然地,他们变得愤恨,变得不平。觉得未来没有前途,没有光明,只有灰暗和凋零。
他们要问,五十年不变的承诺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手就这么痒,情不自禁地要去干涉,去扭曲一个发展得好好的香港?
你如果把自己已经巨大无比的国家那摊子事管好就行了,为什么非要不请自来,插手香港事务?
我以为,这就是“返送中”的星星之火燃成大火的原因。
希望“送中”不致成为“送终”! “反送中”就是不想把香港的前途葬送!
不知想过这样的问题没有?
家大了,真好吗?四世同堂,妻妾成群,儿孙绕膝,就是好吗?现代家庭是这样的吗?均贫富好吗?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家大了,不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各人自治,分开过, 难道不行? 不这样就是欺师灭祖,大逆不道吗?
全人类都结成一个国家,因为他们都是来自于始祖,算一个大家庭,这样就好吗? 如是,为什么现代社会没有发展成那样,而是变出来这么多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