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美国人在用什么 - 洗脸盆收集 [2019/09]
- 我对移民潮的看法 [2015/09]
- 一件小事 [2019/05]
- 川普擒鹤 [2019/02]
- 现代人大都有便秘的倾向 - 厕所史(屎)话 [2015/11]
- 中美关系正在失控,这里的华人生活在窄缝中! [2019/10]
- 10个硅谷大公司6个CEO是印度人,为何世界没有印度威胁论? [2020/04]
- 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总是支持民主党? [2016/08]
- 星期六夜间实况(SNL)节目辱华的风波和华人表演艺术家的崛起 [2019/09]
- 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没有垮掉? [2019/08]
- 中国跟世界干了两仗了,下一仗结果会怎么样? [2019/03]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4) - 重庆菜市场一览 [2016/04]
- 美国逐渐消失的工匠精神和史上最精美的工具箱 [2021/02]
- 与文明为敌 - 2019年起,高考政审又回来了! [2018/11]
- 最后一课 - 写在中国禁止课外补课的政策生效之时 [2021/08]
- 为什么没有归属感? [2019/06]
- 中国,一个山寨大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强吗? [2016/10]
- 奇惨的人生:高考上大学被人两次顶替 [2020/06]
- 从机器翻译语言说开去 [2018/01]
- 我忠实的朋友 - Trixie 的不归路 (2) [2015/06]
- NBA: 今年的总决赛势均力敌, 比分变成2:2 [2015/06]
-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 [2021/03]
最近读了quora.com上的一篇问答。有人说爱氏上大学时数学不太好,没有得到那时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兼他的老师闵可夫斯基的赏识。这成了那些小孩数学底子稍差的家长们最喜欢听和讲的故事,被拿来鼓励孩子们继续奋斗,能像爱氏那样终成大器。一位牛津大学物理博士最近出来告诉大家,非也,爱氏从小学到大学,不间断地接受优良的教育21年,其数学根底是非常好的。那种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的神奇故事,只能存在于1001夜那样的天方夜谈里面。
为了彰显爱氏天资聪慧,无师自通的能力,对于他到底有没有更高的学位,传奇故事里面对此一直有也不提,或语焉不详,否则给人一个学而知之,而不是生而知之的印象。不管是有意无意,自己年轻的时候诸如此类的励志的故事读多了,以至于在这么一个明显的事情上,不知不晓, 似是而非,没有进一步去核实考证,这是自己疏忽遗漏的地方。其实Wikipedia上一查就知道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爱因斯坦大学毕业后,就到了专利办公室做雇员,从此结束了学生生涯,其实不是。原来爱因斯坦在1905年获得了物理博士学位。令人感兴趣的是,既然爱氏有一个博士学位,那么一定有个博士导师。为什么很少有人,不管是那些热衷于爱氏神奇故事的编撰者,还是那些对爱氏成就持怀疑态度的人,提到爱因斯坦的博士导师。这导师姓啥名谁,一般人不得而知。而这博士导师在爱氏出名以后,也似乎很少出来曝光, 至少我以前读的那些东西,几乎从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存疑。这不有点奇怪?这至少给人一种印象,爱因斯坦就应该是横空出世,如四川话里说的,根本不是妈十月怀胎生出来的,而是垮(崩)石岩垮出来的。就是无中生有,否则那还叫天才!
今年(2019)的诺贝尔医学奖涉及到华人学生在其中贡献甚大,还是原创文章第一第二作者,但却名落深山,榜上无名。他的导师,以这些论文得奖。学生出力,老师得奖,也算师出有名。这种规矩合情合理,一百年也没有变化。毕竟学生做学问,是老师出题目。谁的贡献更大,哪个能讲得清楚,到底是说的人(出思想)重要,还是做的人(出力气和技巧)重要?不知道。一般而言,最后的天枰一般都是偏向于已经功成名就的导师。据说这中国学生后来离开了学术界,到药公司去了。这老教授也还不错,有点内疚,不想完全埋没了学生,以至于出去做讲座,写文章,都要提到这学生(博士后),还要把学生的照片放PPT里面,让大家看这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人是何许人也。人做到这么样子,也算不错了。至少还没有反目成仇。
我写这段话只是要说明,如果师生共同做出了得奖的成就,由于名额的限制,一般说来老师得奖的可能性比学生得奖要高得多。这是约定俗成的,也是学术界的潜规则,不值得大惊小怪。当然也有师生共同得奖的,那要看有没有超过最多三个的人数限制以及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如何。比如说2001年的物理学奖授给了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的Carl Wieman 和 Eric Cornell。他们于1995年首次在实验里发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现象。在那时,Wieman已是有名的教授,而Cornell是在前者的实验室里做实验的博士后。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Cornell现在也是有名的教授了,但是很不幸,得奖后不久他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病,以至于不得不截掉了整整的一只手臂)。
可是爱因斯坦的情况却是一个完全的异类, 可以作为学生一花独放,老师连绿叶陪衬都算不上的典型事例。当人们提到爱氏于1905年连发四篇杰出的文章,涉猎狭义相对论,布朗运动,光电效应, 和著名的E=MC^2 质能公式时,大家很少注意到或者说愿意提到,正是在同年,他以一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作为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他的四大惊世骇俗,石破天惊的开创性成就,与他的博士论文和博士导师有什么关系。这四篇文章是以他个人的名义发表的, 没有提到来自于他的博士导师任何评论和指导。难道他在做博士论文的同时,也在做自己的私活,同时在五个不同的方向齐头并进,与导师几乎无缘,这对一个二十六岁的青年学者来说,确实是一件超乎想象的事情。
我的问题就是,在事情已过去一百年有余的今天,有关爱氏的各种轶闻趣事,每一个角落都被人翻了个遍,但为什么没有科学史研究者在这上面有一点的讨论和发掘?
从Wikipedia可以知道, 爱因斯坦最早于1900年已在极具权威性的德国《物理年鉴》发表论文《毛细现象的结论》,由于这篇论文的基本猜測並不正确,其对于日后物理学的发展並沒有給出任何实质贡献。那年,他決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由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並不提供物理博士学位,他必须通过特別安排从苏黎世大学得到博士学位。隔年,他成为苏黎世大学实验物理学教授阿尔弗雷德·克莱纳的博士学生。那年11月,他写完了初版的博士论文,但克萊納並不满意这论文,特別是爱因斯坦在论文里对其它科学权威的攻击。经过努力改善,在1905年,他的博士论文终获接受,他可以得到博士学位。同年,他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的四篇论文,在物理学的四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从这段描述,我至少得到一种印象,那就是爱因斯坦跟其他人一样,做的东西也有不是那么拿得出手的时候。
到了1908年,爱因斯坦已被公认为物理学领域的顶尖学者,伯尔尼大学聘請他为讲师,但由于薪俸微薄,他仍需继续在专利局工作。隔年,苏黎世大学新設立了一個理论物理学副教授席位,克莱納很想让爱因斯坦专任這份工作,可是克萊納很不欣賞爱因斯坦的教学风格,他讲课時会长时间独白,並且缺乏条理,爱因斯坦只好提议,在苏黎世的物理学會开一场讲课会,请克萊纳再评估一次。经过精心准备,爱因斯坦的讲课获得好评,克萊纳于是向苏黎世大学推荐爱因斯坦,「自从他在相对论的成就之后,他已是最重要的理论物理学者之一……爱因斯坦博士会证实他也是一位教师,因为他的才智与良心会在必要时间促使他接受建议」。爱因斯坦成為苏黎世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的副教授,他辞去了专利局工作。
由此看来,爱因斯坦的博士导师克莱纳教授还是一个很有风度和胸怀的学者和长者,在自己的学生以其博士阶段做出的成就获得如此大的荣誉面前,他能做到不贪功,不抢功,那得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hold住?不知爱因斯坦对他的老板有任何感念的说词? 这是题外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