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前美国人在用什么 - 洗脸盆收集 [2019/09]
- 我对移民潮的看法 [2015/09]
- 一件小事 [2019/05]
- 川普擒鹤 [2019/02]
- 现代人大都有便秘的倾向 - 厕所史(屎)话 [2015/11]
- 中美关系正在失控,这里的华人生活在窄缝中! [2019/10]
- 10个硅谷大公司6个CEO是印度人,为何世界没有印度威胁论? [2020/04]
- 为什么大多数犹太人总是支持民主党? [2016/08]
- 星期六夜间实况(SNL)节目辱华的风波和华人表演艺术家的崛起 [2019/09]
- 为什么美国股市一直没有垮掉? [2019/08]
- 中国跟世界干了两仗了,下一仗结果会怎么样? [2019/03]
- 清明时节回国见闻 (4) - 重庆菜市场一览 [2016/04]
- 美国逐渐消失的工匠精神和史上最精美的工具箱 [2021/02]
- 与文明为敌 - 2019年起,高考政审又回来了! [2018/11]
- 最后一课 - 写在中国禁止课外补课的政策生效之时 [2021/08]
- 为什么没有归属感? [2019/06]
- 中国,一个山寨大国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超强吗? [2016/10]
- 奇惨的人生:高考上大学被人两次顶替 [2020/06]
- 从机器翻译语言说开去 [2018/01]
- 我忠实的朋友 - Trixie 的不归路 (2) [2015/06]
- NBA: 今年的总决赛势均力敌, 比分变成2:2 [2015/06]
- “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 [2021/03]
刚来美国时,听说一般的美国家庭,做家务事情时,讲究DIY(Do It Yourself),就是有事自己做,当时还不是十分明白, 觉得有必要吗?想想看,美国当时人均收入,大约是中国国内人均收入的五十倍还多。大多数家庭有自己的汽车,住房,彩电,冰箱,洗衣机,洗碗机,等等。动不动每年一家子坐飞机到欧洲,中美洲,还有亚洲,满世界旅游。这在那些刚刚脱贫,才解决了温饱的国人眼里,那还不算是上等人的生活?哪里还用得着在鸡毛蒜皮的事上像个蓝领工人一样去亲历亲为?
在这里呆久了,慢慢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节奏。特别是,经历了几乎这一切之后,对DIY也有了切身的体会,慢慢成了这种理念和行动的拥护者(follower)。要维持自己的房子,车子,房前屋后,打草,修枝,种花栽树,刷漆,疏通下水道,除了费时费工打电话到处找修车行,找管道工,讨价还价,软磨硬泡,耐心等待之外,很多时候,小修小补,为了省事省时省钱,男主人,甚至女主人,都经常需要变身成一个handyman (勤杂工)。因此,家得宝(Home Depot),劳氏(Lowe's)成了经常光顾的地方。周末在家里,经常是一身泥,一身灰,脸涂得像个花猫。这么做,也是没办法的事。谁不想躺下来,清清静静看看新闻,读读小说,或坐在屏幕前,看个电视连续剧,美式足球超级杯?但身为一家之主,什么都得有担当,小车不倒只管推。是头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这样,自己也变成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做着大家都在做的事。
应该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人说造化弄人,我道生活育人。习惯了就成自然。久而久之,可能是人都有那个什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症状(喜欢政治的人们常拿这个来攻击自己的敌手)。DIY久了,对家得宝,劳氏这样应有尽有的工具店再没有什么违和感,而是生生地感到一种亲切。有事没事,老往那里跑,就像到东方店去买重庆火锅底料,四川汉源花椒,广东顺德烤鸭,山东龙口粉丝一样自然,一样频繁。每次去,少有空手出店的时候。看见什么爱不释手的东西,大到花岗岩面板,厚重灰口铁浴缸,各种木头,瓷砖切割机器,小到三罐五罐的BEHR油漆,可以灵巧弯曲的万用螺丝刀,有头无尾的螺帽洋钉,犹豫片刻之后就搬了回来。就这样,辛苦挣得的钱很多不是拿来买了别人的服务,而是拿去买这些继续让自己劳作的工具材料去了。这不是作践自己,自我找虐吗?
多年下来,车库里的墙上,还有地下室,整整齐齐挂满了几大板的各式各样的工具。每次走近自己的工具墙,看到这整齐排列用起来得心应手的工具,就像看到了等待解阅的无声的士兵,自豪感油然而生, 心情还是比较舒畅的。你说这人是多么容易满足!
讲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小说里看到的一个笑话。说的是在美国卖保险的华人,一个大忽悠带一个小忽悠上门推销。大忽悠教导说,到客户家第一件事,首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 。下得车来,先看车库开着没有。如果开着,一定要看清楚,那墙上是不是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各种各样的工具。 小忽悠不懂这跟卖保险有什么联系。大忽悠就说,这就不明白了吧,道理深着嘞。如果你看到这工具排列得整整齐齐,那么这说明这家的男主人,是个有思维,有定见,动手能力强的理工男。这种人自视甚高,从小就学奥数什么的,门门精,一根筋,很难说服。你要想从他那里占便宜,忽悠他的钱,不亚于虎口夺食。小忽悠似有些懂了,问那怎么办?大忽悠说,自古华山也不是只有一条道,当年解放大军怎么上去的?还不是智取的嘛。进去后,尽量不与男主人短兵相接,只跟女主人套近乎,用仙女下凡, 倾国倾城这样的甜言蜜语去让女主人心花怒放,大有明珠被暗投多时,而今终于遇上识宝人了的感觉。一句话,让人找不着北就行了。哈哈,世上万物皆学问,见微知著是高人啊。另一方面,看来这车库工具墙无形中还有一种镇妖避邪的作用!
我对那些店里应有尽有的工具逐渐有了兴趣和喜爱。每次去那里,都要去看有没有稀奇古怪,花样翻新的东西出现。时常发出来自内心的感叹,不时产生一种惊艳的感觉。能够信手够得着这么多精巧,方便,尽善尽美,多功能的工具,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什么发明创造,不能在普通人的手上做出来?能工巧匠那不应该遍地都是才成?以我有限的与人交往的经历来看,那些年,美国人动手的能力,确实不是盖的,同事里面,有人在自己的家里,工作之余,花了一年的功夫,把一辆六十年代的老爷车从里到外,除了底盘(chasis),换了个遍,包括在自己车库里给车喷漆,其光滑平顺,看起来就像刚蒸出笼的白面馍馍一样;有人在落矶山(Rocky Mountain)里凭一己之力,花了十年的功夫自己造了一栋梦想的房子,有模有样,功能样样齐全。很多我们以前不能想象的事,在这里可就自自然然地发生了。
我感到,美国的发达和兴旺,除了重视科学,大开国门,吸纳全世界的人才为自己所用之外,这两百年来,来到这块土地上的移民们艰苦卓绝,辛勤劳作,用超时超量的智慧和力量,从不止息的努力,精益求精,吸收前人的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材料,着实是分不开的。有了这些工具,让很多我们认为不能想象或者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的东西,变得相对的简单和容易。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嘛。一个明显的例子,就说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吧,一家私人公司才这么几年就做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上推力最大的可回收的火箭。那些倾一国之力几十年都做不出来的东西,在这些刚刚聚在一起的科学家,技术能手那里,就那么轻松地做出来了。可以想见,这群普通的人的素质得有多高才行。
不要小看家得宝,劳氏那庞大无比,成千上万种的工具材料系列,那是一个国家强盛,能工巧匠如满天星辰的标志,生活在这里的人,平时无意之中,受到熏陶,得到训练,做起事来当然是匠心独运,驾轻就熟。如果哪天中国的工具系列也变得如此齐全,如此方便,每个国民都能买得到,用得起,以中国那么大的人口基数和全民皆麻的普及程度和几天几夜不下火线的痴迷劲,其结果,那才要把人“吓尿”了,哈哈。
说到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美国,关于工具柜的小故事。
说的是,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里,有一个工具柜陈列在那里,旁边有一段引人如胜的详细描述。
这个工具柜叫 斯塔德勒工具柜(The Studley Tool Chest)。
它成了展览《变革的引擎:1790-1860年的美国工业革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同时展出的,还有几个用于各种行业的工具箱和橱柜。
这个工具柜的发现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主人叫彼得·哈德威克(Peter Hardwick)。
那一年彼得在自己家里修了一个新的壁炉烟囱(fireplace chimney)。为此他请了朋友来看他的项目。
其中有一个朋友是做保险的。他注意到客厅的墙上有个一个做工非常复杂,里面装满了各种精致工具的柜子。职业的习惯让这个经理人敏锐地认识到它的特殊性,于是他鼓动彼得为它投保。
要买保险,那么第一件事是要确认这工具箱值不值钱。 不值钱的话为它买保险就没意思了。
于是他联系了《精细木工》杂志(Fine Woodworking), 和大名鼎鼎的史密斯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 以及古董鉴定师。
《精细木工》的编辑叫 桑多尔.纳吉斯扎兰奇(Sandor Nagyszalanczy). 他回忆起当时发生过的事情:当他在1988年顺路去看那个工具箱的时候,箱子一打开,箱子设计之精美,物件排列之紧凑,工具打造得是那样玲珑剔透,“我的下巴都要掉到地上了!“ 于是,他拍摄了很多精美的照片,并把这些照片登上杂志封底和海报。那时的美国人喜欢工具,于是这个工具柜变得广为人知。然而,彼得的生活从此被永远改变了。这些照片给他带来了明星效应,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麻烦。那时没有Email,大家的信马上把彼得的邮箱塞满了。这使得他不得不租了一个专门的邮箱来收那些通过《精细木工》杂志转送来的信件。
这时,史密森学会的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大卫·肖特(David Shayt),前去拜访了彼得。由于两人性格相近,并且都对这个工具柜非常的热爱,所以他们很快的建立了友谊。他们一致认为,这个工具柜是美国工具史上的一块丰碑,对彼得而言,这是一件传家宝。他们应该好好保护它。而另一方面,彼得又担心,以他家简陋的农舍的安全和保护条件,似又不能好好保护这件国宝。还好肖特提出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把这工具柜租借到史密森学会十年。彼得终于同意了。他为这个决定深为自豪。
毫无疑问的是,正是这些展览,这个工具柜得以被成千上万的木工爱好者看到。互联网上有无数的木工被它迷住了。
大量邮件所带来的麻烦,使彼得开始考虑他对这件藏品所有权的问题。
这,再次改变了斯塔德利工具柜的历史进程。当然这是后事, 不在这里详述。
最后我要想说的是,这种美国殊为珍贵的工匠精神,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兴趣和爱好的变化,慢慢地消失了。人们不再痴迷这样的能力。他们更喜欢蹲在有空调的房子里,坐在电脑前,不停地玩一些简单重复的游戏;或者捧着小小的手机,做一个沙发土豆(coach potato),发送些可有可无的信息。当然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不要出汗,就这么一动不动,慢慢养胖自己的肚腩和肥硕的颈项。这是令人失望和沮丧的。
我尊重那些富有工匠精神,喜欢DIY的人,不管他们是红脖子,黑脖子, 黄脖子,花脖子,泥脖子,都是值得尊重和敬仰的挺立的美国脖子。他们是美国的脊梁。只要有他们,这个移民形成的国家,就没有丢失他们的立国精神,这个国家就还有光明的前途,它依旧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
题外之话:说到颜色,说到脖子,本人喜欢看NBA,看多了黑人,白人,棕色人,黄人同场竞技,很快有了一个惊奇的发现。那就是姚明,易建联,周琦(巴特尔除外)那一身细皮嫩肉,那脖子颈项,往场中一竖,比白人还要正宗,比白鹤的脚还要白些。可以说是惨白惨白的。当时就有点不服气,觉得根据颜色来定义人种,有瑕疵,不能反映NBA球员的现实状况。后来慢慢知道,中国的球员从小在室内体育馆里打球长大,太阳都见得少,那皮肤还能不是吹弹可破?不像科比,沙克,伦勃朗打街球出生,成天在太阳底下,疯惯了野惯了的,自由地生长。那还能一样?
所用之图来自网上,一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