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知识到底是什么?

作者:钓鱼城  于 2021-5-1 00:41 发表于 最热闹的华人社交网络--贝壳村

通用分类:流水日记

有时我在想,知识到底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来说,知识就是人在不断的观察和体验中,总结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本身的经验和教训;其中的一部分在某一阶段,某一范围被证明是正确的,被上升成为定理,定律和规律;至于那些普适的,不证而自明的,或者没有办法证伪的,就变成公理,原理。因此,知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那就是粗放, 感性的经验,教训;归纳,提升后的定理,规律;以及跨越时空的公理,原理。它们代表着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代表着知识进化的过程。
就量的分布而言,知识的这三部分呈一个金字塔状的构成;如果从质的角度来看,那么它们的普适范围则非倒金字塔的形状莫属。
除此之外,知识到底还有哪些特点和特征呢?
第一,知识是有用的。这种实用主义哲学自从人类出现,从燧人氏钻木取火, 结绳记事起,就一以贯之,从没有大尺度地偏离过,也从没有长时间被放弃过。只有有用的东西才能保存下来,并被不断地修正,以期比较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没有用的东西,会被抛弃,被忘掉,被淹没,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不奇怪,但凡生物的进化,莫不如此,何况人的知识呢?用进废退似乎是不变的真理!
但是,怎么判断得到的知识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有时这知识看似无用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过了那么一段时间,却发现,这知识又变成了无价之宝 -- “书到用时方恨少”!难道我们以前的判断失误?反过来也是如此,刚开始大家觉得这东西有用 --“半部论语治天下”,后来发现是废话一堆 -- “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样的现象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不由得让人提出知识的下一个特征。
第二,知识是时间的产物。有用无用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切莫言之过早。在这里,请允许我举一个技术方面的例子。想当年计算机Unix操作系统的发明人在贝尔实验室里,无所事事,没有什么具体的项目在手,就写了一款游戏《星际航行》(Space Travel),并把它装在一台老旧的PDP-7机器上来玩。但是游戏运行起来非常缓慢。于是他就想着写一个新的系统装在这台老爷机上。他很快写好了内核,文件系统,以及编译系统。一个从未有过的操作系统就这样新鲜出炉了。可是写好以后,除了跟他一样在实验室里没有多少事做,只好靠游戏杀时的同事热衷于安装以外,贝尔实验室和AT&T没有任何计划把它商业化,用来赚钱。为什么?因为这东西还没有一个可以应用的地方。要知道,在那时候,软件本身还没有形成工业的规模,或者说变成一个可以赚钱的行业。相反,那时有一种软件非商业化(make software free)的运动时髦地流行在那些软件极客中间。他们认为,软件就是计算机的语言,像人跟人说话一样,你能相互收钱吗?像RMS(Richard Matthew Stallman)这样的先驱, 倡导的是软件业者要像绅士那样,君子不言利,大家只追名,不逐利,无所保留地编写软件,以保障机器之间,人机之间无障碍的交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Unix的发明人从中得到了很多帮助和启发, 得以完善他的Unix系统发明。

             

                                                           装有Unix系统的原始机器

直到后来,一位后进者名叫比尔。盖茨,愤愤不平他人肆意拷贝他的basic程序,石破天惊地喊出了,软件也是知识产权所应保护的产品, 不能无偿地使用。人们才慢慢开始重视软件的商业开发。即便如此,AT&T仍以白菜价售卖Unix的源代码。这,便宜了那些囊中羞涩的学术机构,特别是那些敏锐地捕捉到Unix系统学术价值的研究类大学。他们把这原版的Unix系统买来研读,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变出来了后来著名的BSD, Minix, 以及Linux,等等, 整整一个类Unix大家庭。就这样,不经意间发明的东西,成就了后来的IT革命。
还有一个故事,是从网上看来的,不知真伪,且姑妄听之,姑妄言之。讲的是,有个公司搞5G,遇到困难。一天,下属向CEO报告,一位俄国的青年数学家提出了一套算法理论,可以用在他们刚好遇到的难题上面。CEO说,马上去俄国跟他面谈,用重金把他挖过来。用好重的金砖去砸晕这数学家?据说是两百万美金(一年?)。这在当时那是天价。派的人去了后,这数学家对天上掉下来的财富,茫然不知所措,不敢伸手去接。于是就以不想离开自己国家为由推脱。CEO知道了事情没进展,就说既然这样,就在俄国当地为他开一个研究中心,把他拉进来。就这样这位科学家成了其帐下的一员。一晃多年过去了。这数学家在里面悠哉游哉过日子,晃晃荡荡,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也无。有人给CEO报告了这人的表现,深悔雇佣了这么一个窝囊废,说不行了,把他赶出去。CEO碍于面子,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用人失误,因此迟迟不做决定。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突然有一天,这人拿出来一大叠稿纸,报告说,5G的瓶颈问题已经解决了。据说这是这个公司在这方面领先的一个重大进展。有点玄幻吧?不管真伪,从这故事本身可以读出,有时一个好东西的到来,需要等待,长时间的等待。是不是有点十年磨一剑的说法?可是现代社会,变化的节奏实在是太快了。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人,谁有耐心去等待?
第三,知识是可以传承的。前人发现并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能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让后世所用。这样就避免了不停地重复他人已经历过的探索过程,按西方人的说法,那就是,不用去reinvent the wheel, 而直接沿用前人的知识就行了。这为人类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又少走了不少的弯路。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知识的传承,是对整个社会而言的。就是说这是整个人类层面的一种社会性的传承。而不是那种个体对个体, 父传子,子传孙,一脉相传,那样一种遗传性的传承。举个例子,牛顿如果有儿子,他的牛儿不会一生下来就全盘继承牛父生前所有的知识境界,从而站在牛巨人的肩上,由此而向前发展。如果是那样,那这世界就不得了了。与此相反,下一个火炬传递手,能跟牛人成就相匹配的,极大可能是出生于另一家,跟老牛家没有任何关系;也许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那个人不姓牛,而姓爱了,就是爱因斯坦。
这意味着,人一生下来,不论你是出自世代书香门第,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的后代;也不管你是含着金钥匙诞生于帝王之家, 还是不幸落草在贫民窟里,大凡婴儿的智力都被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在这里,我们不考虑优生学,和当下人们津津乐道的胎教)。一句话,上帝把新生儿的知识储备和能力都归零了,就是说他们从其父辈那里零存整取的余额在知识方面几乎是零。大家都一样,一切从头开始。不能因为他是女王的儿子和孙子,查尔斯王子,哈利王子在知识的占有和学习能力上从一开始就比他人多长一个子耳朵,那样不公平。从这一点来讲,牛顿这样一个毫无背景,穷乡僻壤的农民的儿子才有可能一飞冲天,做出惊世骇俗的成就。我们这些来自于草根阶层的后代应该为此窃窃自喜的。哈利路亚, 造物主伟大。阶级固化的藩篱就这样在冥冥之中被撤掉了,不同阶层上下流动的可能性由此被产生了。
第四,知识是发展的。一般说来,前人总结归类,把经验变成知识,除了自己用之外,还流传给后代。后来者开启他们人生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在人类的初期,没有很多的知识被积累,被记录下来。那时的人主要还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获得知识,从他人,从书本获得的知识较少。到后来,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认识能力的增强,随着时间,知识积累得越来越多,书本变得越来越厚。留给后来者学习的东西,变得庞杂,繁复,艰深难懂,人们花在学习前人知识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一百年前,学生只要花上几年的时间读个私塾,认点字,写点诗词,懂点知乎也者,就能号称是个读书人了。那时十三十四岁就要成人结婚,当家立业了。而现在,光是法律规定的通识教育就要十到十二年。如果进一步接受专业知识的训练,大学本科,研究生,甚或博士,博后,一算下来,小孩从六岁开始,起码要到二十二三岁,才能结束草草结束前人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果你要拿一个医学博士,你能够出来行医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年过三十了。这意味着,当代青年人的学习过程变得是那么漫长,那么迫不得已,以至于造成了人学习的被动匆忙和人生的了无生趣。他们把最好的年华都用在了咀嚼,消化,理解前人的经验和所思所想去了。而在他们越过了他们最佳创新的高峰期后,他们才真正进入自己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显然,这造成了人的学习和创新时段明显的错位。我以为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失误。这个失误并没有引起社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任何的反思和纠正。这令人深感忧虑。如果当代的人不能进入他们自己的创造发展新的知识的过程,这个时代还能继续积累新的知识吗?
按照前一段话的说法,现在的我们,似乎应是处在一个思维贫乏,创新枯竭的时代,一个平庸无趣的时代。难道真是如此?
然而,我们感受和看到的现实是,在这个变幻无穷的世界里,每天的新概念,新思想依旧层出不穷,可用车载斗量来形容也不为过。我们明明是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嘛!
为什么想象推断和现实存在不一样呢?这中间到底有什么地方出了认知上的差错?
我们说,在一个高度知识化的时代,人们获得创新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难。光是去学会和掌握前人留下来的知识,就已经穷尽了大多数人的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我们,就是大多数普通人,不得不放弃了探索未来,发现未知的创新性的工作,而专注于从事一些重复性,相对简单而没有更多冒险性的事情。这样的工作成了大多数人的日常工作,并以此度过他们的一生。由于大量的此类工作的单一和重复,从硬件方面(hardware)入手,自动机器人能够模拟简单重复的动作,把工人从繁重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从软件方面(software)着眼,人工智能(AI)的下一个工作是要让机器撰写相当高级的计算机程序,其水平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铸出来一样。这个工作现正由那些所谓的高级工程师来担当, 但写出来的程序的水平参差不齐。
即便如此,这并不等于说这世界上就没有了那么一小部分人,他们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并能在很高的起点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光和盐。 他们在学习前人的知识方面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他们并不满足于去接受背诵已有的知识。他们不止于去复制老的知识和经验,记住那些业已成规的定理和定律。他们高举着火炬,敢于在黑暗,未知的世界里探索,发现。正是由于这极少部分人的存在,世界仍旧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文明不断地在优化提升,科学和技术继续在以惊人的速度突破人对自然和人本身的认识局限。请原谅我在这里强调,这只是极小部分人所从事,所干出来的惊天动地的事情,他们是时代的先驱,是领导者;而大多数其他的人,只能称为芸芸众生,光是吭哧吭哧被动跟进,在人世间得以完成养家糊口的重任,就算聊以自娱了。他们根本无暇多顾。这使人不停地自问,个人的能力和其对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能够开辟一个崭新的领域,能够创造成百上千万从未有过的工作机会,让那些普通人有一个体面的工作,能够安放他们的饭桌,赡养他们的家庭?这是确确实实不停地在出现和发生的事实吗?似乎是。不信?就放眼看世界吧。
说到这里,我忽然忆起一直在想的一个词汇, 那就是知识份子。
怎么定义知识份子?有的说,知识份子就是受过教育的人;有的则通俗点,说知识份子就是有文化的人。有的人不同意这些定义,说那受过教育的人,有文化,没道德的,古往今来,车载斗量,如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沙子,数不胜数,多的去了。你能把他们都算到知识份子堆里去?那不是有辱斯文,把知识份子的名声搞坏了吗?特别是现在,学士如黄河的沙,硕士如过江之鲫,博士如阳澄湖里的洗澡蟹,教授被称为叫兽,商人都更像教授,你说,知识份子怎么能让人尊敬得起来?
那知识份子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要给它一个宽泛的定义,还是一个相对狭窄的表述?
以我看来,所谓知识份子,抛弃过去时代对它的种种定义,在现实意义上讲,就是指那种身处知识的前沿,主要以从事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为己任的人。注意他们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收者,不是那种开口闭口,夫曰子说, 一味掉书袋的那种冬烘先生。知识份子是那些善于思考,长于在思想上做实验做文章的人。
是不是知识份子,跟是不是道德的楷模,能不能为人师表没有关系。这知识份子的定义,完全来自一种思想上,精神上的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世界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卢梭,雪莱,和培根在个人品德上几乎都是人渣,牛顿,爱因斯坦也好不到哪里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上留名,盖因他们从事的工作有一种他人所不能企及的深远和创新性。阿基米德放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不要小瞧现在看来像游戏一般的扛杆原理,多少机器用了它, 变成了移山填海,改造世界的力大无穷的工具。这,不过就是其颠覆性思想活动的一种实践。
说到这里,人可能要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提到知识份子这个词?知识份子这词夲应体现满满的正能量。可为什么不论从个体,还是从整体来看,只能说是好坏并存,莨莠不齐? 没有想像的那么光彩,那么好听了。是不是这个词也像小姐(本是指那些夜读西厢的大家闺秀)一样被滥用了,被掉价了?这要看自己的悟性和理解力了。我在这里只是要为知识份子这个词正本清源,让其回归本意,名如其人罢了。我以为,知识份子这词本身就是知识份子为其夲身量身打造的,有粉饰拔高遮掩之嫌,让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罢了。

插图来自网上,一并致谢。

高兴

感动

同情

搞笑

难过

拍砖

支持
2

鲜花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关于本站 | 隐私政策 | 免责条款 | 版权声明 | 联络我们 | 刊登广告 | 转手机版 | APP下载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华人中文门户:倍可亲 (http://www.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统基于 Discuz! X3.1 商业版 优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更新:GMT+8, 2024-3-27 10:48

倍可亲服务器位于美国圣何塞、西雅图和达拉斯顶级数据中心,为更好服务全球网友特统一使用京港台时间

返回顶部